绝想首页

每日转帖:Google wave 入口的争夺

高虹川 [闲逸] 2013-03-05 07:48:20 星期二 晴天 查看:103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论文时Google wave才刚放出消息,当时也没人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wave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未来也不一定是它的天下,但Google的战略眼光摆在那。Google很少有原创创新,而是做出一个比已有产品都好的同类产品来。wvae的入口,值得期待


手头还有7个Google wave提名可发,想体验的请留名。

-------------------------------------------------------

 

此文刊发于广州的《新经济》 期刊。根据编辑的要求,对一些所谓的IT名词做了解释,所以对于我这个博客的一些固定读者而言,似乎显得罗嗦(笑)。

————————正文的分割线————————

据说,google wave在今年5月29日所进行的长达80分钟的产品演示时,听众间掌声雷动,欢呼不已。又据说,google wave的一个测试帐号被好事者拿到拍卖网站ebay上拍出了上千美元的高价。那么,这个至今仍属于邀请式内测的尤抱琵琶半遮面的google wave,究竟是什么东西?

从内测的版本来看,这还是一个相当技术化的产品,对于IT不甚了了的人,会觉得上手极其困难。而即便是勉强用一下,也大有一种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感觉。简单说来,这是一个整合多种网络应用——包括社交网站(Facebook)、图片(flickr)、微博客(twitter)、博客阅读(google reader)、电子邮件(gmail)、即时通讯(gtalk)、文件(google docs)等等大多数互联网社会化应用——的平台。更具战略意味的是,wave还开放了免费API(一种可以让其它程序调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使得其它应用开发公司可以将自己的开发成果轻松地自行整合到wave中去。于是,这就使得它象一种网页浏览器、音乐播放器、FTP客户端、博客发布客户端等等兼而有之的网络工具。

但这篇文章并不想告诉读者们,wave究竟该如何使用。在wave能干什么这个命题的背后背后,有着一个更重要的命题:那就是,google想利用wave来干什么?

今天为止,大部分人还是认为google是一个搜索引擎网站,这不奇怪,这个功能它做得实在是太成功了:全球范围上当之无愧的搜索老大。但拨开google那个长长的搜索框的表皮,就可以发现:它一直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要成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第一入口应用。

这一说法一直要追溯到互联网的早期——那个时候还没google什么事。早期的互联网由于信息提供者并不多,导致信息缺乏。我们今天所谓的门户——例如新浪、搜狐和网易——一开始都不是干这个的。新浪的原型是一个讨论体育(更精确一点,足球)的BBS,搜狐则是一个网址站索引(有点象个网址目录的意思),网易在一门心思提供邮箱。但当它们意识到,当时的互联网上人们亟需的乃是信息的时候,便迅速变身为内容提供服务商。既然人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找东西看,那么给东西看的网站,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人们上网的第一入口应用。

随着信息供应者的越来越多,人们开始面对信息爆炸和过载。在那么多的信息中,人们的第一需求似乎从看信息变成了找信息。没有证据表明Google的创始人当时是如何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坚持做搜索引擎而不像雅虎那样成天变阵是对的。Google提供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最急切需要的服务,故而也就成就了今天的google帝国。

不过,与很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同的是,Google是一家喜欢创新的公司,这种创新的背后,则是Google一直力图在战略上领先:先发制人的战略布局。在搜索引擎和它的配套的关键字广告大获成功之后,google依靠手中充沛的现金流,从来不去做跟随策略的事。面对那些如日中天的新式网络应用,google要做的事是:抢占它们的上游,扼住它们的咽喉。

2005年以后,一波被称为“web2.0”的浪潮开始涌动,web2.0的核心是用户贡献内容(UGC)。也就是说,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变成信息的供应者。代表应用就是博客,据统计,仅仅在中国,就有近1亿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博客服务。除了文字以外,用户还可以在网上上传图片(照片),这种应用的代表者则是Flickr。Flash技术成熟后,用户还可以在网上分享他们拍摄的视频,应用代表者则是YouTube。而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需要精心编制的内容/照片/视频发布显然需要花费大把时间,于是又有一项被称为迷你博客的服务风靡全球,那就是Twitter:它的服务简单到只允许你提交不超过140字符的信息。

这些应用价值都很高,blogger.com和youtube后来都卖给了google,作价均是亿当量级的美元。至于twitter和同样火爆的社会化服务网站Facebook,它们的估值更高达100亿美元。事实上,Google在这些web2.0上投入的开发力量并不多,它更多的是在收购。随着UGC这种形式的深化,google或许意识到,重金收购各种应用是一个效率不高成本不菲的动作。到了2007年,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的一句话注定了今天wave的诞生。

当时是一个小型的论坛,有听众提问“您认为什么是web3.0”。Eric Schmidt的答案是:“Web 3.0 will be applications that are pieced together”。翻译过来就是,web3.0(相对于web2.0更高级的业态)将是碎片化的应用被整合在一起。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软件(或者叫应用)开发都是大型公司的主要业务。互联网诞生之后,有一些零星的小团队或者个人开发的应用开始出现。但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深入,小规模的团队所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苹果的手机iphone里内置的应用商店里就出现了10万之众的应用——这些应用大部分会死亡,但谁也不知道,有哪个应用会突然成为杀手级应用,得到全球范围上的追捧。

小规模开发的另外一个特征便是应用呈碎片化的状态出现:零零星星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聚集了一团又一团的小众使用群体。一个用户如果要使用各种应用,就必须频繁地奔波于各个网站之间,一遍又一遍地敲击可能其实是一样的用户名和密码。而自己搭建一个平台去整合这些应用,不仅对个人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且近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Google显然意识到了这点。07年首席执行官的那个答案是今天google要用wave来做什么的最好注解:整合互联网各种应用,从而成为网络用户上网的第一入口。如果说信息爆炸成就了google成为入口应用的话,那么,在应用爆炸的今天,google同样不想缺席或者成为配角。

与其亦步亦趋地开发各种应用,或者巨资收购那些应用,不如直接迈入应用的上游环节:应用入口。Google,永远要做的是:产业链的最上游,从而居高临下形成最难以撼动的垄断格局。

事实上,当你把google不再看成是搜索引擎提供商而是网络(这个网络甚至超过了互联网而蔓延到电信网络、移动网络、广电网络)入口提供商,包括wave在内的一切,便顺理成章。

Copyleft © 2009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来源)

顶一下(33 写日记 1167681 224369
上一篇:矮葵的成长日记下一篇:兴奋啊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