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每日转帖:吃过的都知道,月坛中学鸡蛋灌饼全北京第一!!

高虹川 [感悟] 2013-02-25 15:44:28 星期一 晴天 查看:192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写了快两个小时,总算完成了这篇“悼文”。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北京城里,别跟我提鸡蛋灌饼。

----------------------------------------------------

溜达一天没啥结果,中午饿了就回家顺道去吃鸡蛋灌饼了。

才想起来,似乎没有为这鸡蛋灌饼写过什么。

鸡蛋灌饼本不是北京的吃食,和煎饼一样,是外来物种。

头一次吃鸡蛋灌饼是在这个摊上,高一,之后就爱上了。后来吃过京城里从南到北很多鸡蛋灌饼摊,却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味道。以至于大学里,每每他们叫着去物资楼上吃鸡蛋灌饼,我却只是在边上要个煎饼。那鸡蛋灌饼我尝过一次,就再也不吃了。

煎饼我分不出好坏,鸡蛋灌饼是第一口的事。

这对夫妇现在已经不在那里了,不知他们是卖鸡蛋灌饼有了积蓄,还是因为别的原因走了,总之这个摊是没了。那些在夏天晚上不愿回家和冬天冻得流着清涕来吃鸡蛋灌饼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似乎没人问过他们的来历,对他俩的了解远没有学校门口小铺的赵叔多。却日复一日地惦记着他们的手艺,以至于很多人毕业之后,常回回到学校来。都说是看老师,其实,有一大半是冲着鸡蛋灌饼来的吧?

这个摊在月坛中学的西北角,操场的墙外,正好隔着栅栏,从操场走过去到栅栏边要踩过花池,时间久了那里只剩下光秃秃被踩硬的黄土,被称为“蛋饼小道”。

嗯,你可以叫它蛋饼、灌饼或别的什么,总之就是这种吃食了。

早上6点,夫妇二人已经在这生起火来,除了中学,旁边的小学的孩子也来买灌饼当早点。到上午10点,我们做操的时间,往往是早早跑下楼过来给阿姨交订金,然后等下操铃打过几个人就过来品尝这美味的加餐——当然,做操的时候也都是在想着灌饼的。也难为阿姨,能记得一个学校那么多人过来订下的种类。

不就是鸡蛋灌饼吗?有什么复杂的?

在灵活的小贩和学生之间,一张饼,一个鸡蛋,一根香肠,是可以有无数种组合的。

连鸡蛋都没有的,白饼,5毛;

加一个鸡蛋,成为初级的鸡蛋灌饼,1块,每加一个鸡蛋加5毛;

香肠5毛,粗的1块;

这是基本的组合,但是组成一份完整的鸡蛋灌饼还需要:

酱、辣酱、葱花、香菜、肠是整根还是对切……

以上是2004年为止的价格,后来鸡蛋涨价,一个灌饼涨到了1.2元,等上大学回来是1.5元,现在的店里则要2元了。

可想而知,一个鸡蛋灌饼代购,背负着全班订户的希望是多么复杂,这比任何排列组合练习都更考验逻辑和计算。

当年李小狼就做过很多次这样的代购,当高三的下午加课开始时,也是灌饼代购的高峰时段。40多人的班里,一下子代购10份并不新鲜。

上午摊10点收工,下午摊3点开始,卖光为止,基本上过了6点半就买不到了。

当时我们还计算过,卖鸡蛋灌饼基本是100%的纯利,都觉得这对夫妇赚了我们不少钱。

可是这钱,让他们赚去,我们心甘情愿。

到现在我还能想起一只鸡蛋灌饼的制作过程:

已经和好的面,抻出一小团,擀成比手掌略长的扁片,宽约2个手指。在里面点上一些油,油里有白芝麻,用手指擀一下把油抹匀。然后从一头卷起来成卷,再擀开成圆饼,到此为止妻子的工作结束。阿姨用擀面杖将面饼挑起甩到丈夫的饼铛上,煎得三四分热,丈夫用一双长筷子挑破上层的面皮,将鸡蛋在锅沿上磕开,金色的蛋黄带着蛋清掉进面饼的怀里。面饼噗噗地冒着泡膨胀起来,而这时叔叔也用饼铲挑开了香肠,一劈两半码到饼铛的边缘。过得一两分钟,两面煎得金黄的灌饼就被夹起来,推开饼铛露出下层的烤炉,像贴饼子一样立着码一圈。烤熟之后,灌饼夹出来再回到阿姨的手里,刷酱,夹肠,再来一夹子的葱花香菜。之后就是唇齿间5分钟的幸福

我一直以为,芝麻、烤、酱是这鸡蛋灌饼的精华所在,也是能让我一口吃出不同的地方。

面擀得不够薄,出来就成烙饼了,酥脆之感顿无。这也是现在街上90%的灌饼摊所犯的错误。烤得过火糊了就更不能容忍,象征性地烤一下就拿出来则不够火候。酱则是口味的关键,这家灌饼的酱必定是自己调的,不同于任何其他灌饼摊——当然更不同于煎饼摊。那种酱料的香味,配合辣酱带来的稍微刺激的口感,吃过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味觉记忆。而大多数灌饼摊的酱则太咸,又拌得稀,加上一撒生菜(撒生菜这个鬼吃法谁发明的?)带来多余的水,酱的味道就完全散了。

最后,决定味道的关键是油。

虽然我不太懂油,但是我记得他们的小三轮上带的油桶里的油是清亮的,也从未见过做饼的油被再收回来。当时“地沟油”还不是太猖獗,但是之后我所吃的每一家鸡蛋灌饼,光是闻上去就知道油不好,更别提吃了。地沟油,想必这些摊都在用。

除了制作,更多让我们坚定回头的地方是他们对学生的态度。灌饼的种类就不说了,偶尔差个1毛2毛的倒也不太在乎,过后补回也就是了,只要学生记在心上。从来不用吆喝,自会有周边的居民和学生来买。收钱用的是个塑料大开口盒子,圆形的盒盖扣在上面,过去买都是我们自己把钱放在罐子里,自己再拿出找零来,把盖扣上避免风把钱吹跑——尽管他们的小车上有个玻璃罩子不会把锅和食物露在外面。偶尔阿姨收钱就用夹子夹过钱放进盒子,印象里我从没见过她用手接过钱,和面都是戴着透明塑料手套的,几年都是这样。

后来他们加卖杯装的豆浆和紫米粥,大学回来看到开始夹生菜(就连生菜都切得比别家细),随着火腿肠种类的丰富也有了各种不同价位的组合(最贵的是王中王吧)

几年的经营中,有一段时间学校曾经交涉过不让他们出摊。可是耐不住学生好这一口,过几天还是出来,最多不过是离开栅栏,到胡同的另一边去——那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远了四五米而已。当然,这已经是我们毕业以后的事了。

最鼎盛的时候,学校周边有三家鸡蛋灌饼摊,但是唯有这一家,占尽地利人和,生意从来都很好。夫妇俩说话不多,不多笑容,也从没争吵。只是极其娴熟地,做出一张一张金色的鸡蛋灌饼。

我不知有多少月坛出来的人,会记得这个鸡蛋灌饼的味道。并且,和我一样排斥其他所有的鸡蛋灌饼。

如今这个摊已经不在,想吃鸡蛋灌饼要到南边,月坛邮局向西过两个路口处的小店,据说是原来那对灌饼夫妇的哥哥嫂子开的。味道依稀有当年的感觉,但永远不会回到那样了。

今天吃着灌饼溜达回学校外的宣传栏,碰巧遇上了许丫头。她也是来吃鸡蛋灌饼的,这个味道,就是一代月坛人的共同记忆。

遗憾的是我只是后来回去给他们拍了这一张照片,可惜当年没有相机,应该把更多的细节留下来的。

 

(来源)

顶一下(34 写日记 1162005 224369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