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0年秋天,因慕“沙家浜”之名,到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作过一次短暂游览。当时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是一个放飞心情的好季节、好天气。车行一路,一路风景。虽然是秋天,但湖边依然是杨柳依依,湖面上波光粼粼,苍翠的芦苇迎风摇曳,似乎在欢迎游人的到来。
沙家浜曾经因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唱响而使一个革命的传奇享誉全国,而现在又因为阳澄湖的螃蟹而“横行”中外。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现在已经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因此到沙家浜逛逛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择。
在我的主观想象之中,沙家浜应该是河汊纵横、芦苇遍布的湿地,但是实际见到的景色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这里已经有太多的现代化气息,旅游区的开发已经颇具规模,旅游环境也比较良好,特别当地的特产使我觉得沙家浜应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创造力的地方,当然也是可以产生传奇的所在。
到沙家浜观光,必然要到红石村的“春来茶馆”听一段京剧《沙家浜》,那是如今六十岁左右的爷爷奶奶们耳熟能详的一段革命斗争故事。现场听唱真有身临其境之感,故事中英俊高大的郭建光,匪气十足的胡传魁、阴险狡诈的刁德一、机智能干的阿庆嫂等等人物历历在目。
在景区建有新四军烈士的瞻仰广场,广场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创作的大型雕塑屹立在广场中央,生动地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十八根柱雕以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肌理效果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在瞻仰广场西侧修建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其中陈列了400多幅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照片,60多件革命文物以及200多幅常熟市双拥成果照片。到沙家浜游览毫无疑问可以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对那段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会增加一些了解,对今天的和平生活之来之不易也会增加一些新的认识。
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阿庆嫂、胡传魁人物形象都是有历史原型的。郭建光是取三个新四军战士的姓名合成的,阿庆嫂原来的名字似乎是阿兴嫂,胡传魁的原型是胡肇汉。胡肇汉是一个杀人魔王,1949年落入了人民的法网,1951年春被判死刑,执行于苏州,这些在纪念馆中有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
游客中很多人对京剧《沙家浜》很熟悉,基本上都能哼几句“智斗”什么的,当时在景区就有不少游客唱郭建光、沙奶奶、胡传魁等剧中人物的唱词,足见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其实沙家浜湿地也很有特色的。向沙家浜景区而行时,在路的两边就可以陆续看到高高的芦苇随风摇摆,很有婀娜多姿的感觉。进入景区,芦苇荡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乘小船游进芦苇荡,会产生被芦苇荡淹没的错觉。芦苇荡曲折回环,不熟悉的人绝对是分不清水道的。我当时去的时候是秋季,芦花已经盛开,确实觉得沙家浜的芦苇荡是很美的。
到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处游览,会使人产生人在画中的感觉。如漓江行,游船在江上行,江岸风景如电影播放,游人置身于画图之中怡然自得;到九曲溪乘竹筏漂流,但见两岸移步成景,转眼见奇,人亦是画中一景。到沙家浜游览似乎游人缺少置身画中的感觉,但是目力所及,仍可见一副具有水乡特色的水墨风景画。在湖岸漫步,在芦苇荡中泛舟,湖风习习,苇香撩人,野趣横生。
而影视基地红石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其建筑依水而建,粉墙黛瓦,颇有徽派建筑遗风。坐在茶肆旁品茗而憩,环顾四野,但见苇叶、芦花、新篁、垂柳、荷塘、小溪,一片独特的水乡农家景象,入眼之景,无一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江南水墨画。
旅游的真谛就在于放飞思绪,愉悦心情,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创造之美。细细品来,沙家浜有一段革命斗争曲,是一个传奇诞生地, 也是一片最美芦苇荡,更是一副江南水墨画。
转载保留www.juexiang.com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