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道德?
这几天听到、看到最多的新闻是小悦悦,一个普通的两岁女孩儿。她的故事,她的安危牵动着万千网友的心。她连续被经过的两辆车三次碾压,而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居然熟视无睹,见死不救,最后被一个拾荒的阿姨抱了起来。悦悦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虽然医生对她进行了全力救治,悦悦活下来的希望是1%,即使活下来,也是植物人。
小悦悦的悲剧从更深层次上折射了社会道德集体滑落的悲剧。我们希望现代医学能挽救悦悦脆弱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们潜意识的良知在召唤。悦悦成了一种象征,对道德的象征,她脆弱纯净的生命,像极了不堪一击的道德。如今我们的道德正躺在文化的急救室里,已不能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丰盛的物质财富,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有一定稳定社会关系的熟人社会正被流动的、不稳定的陌生人社会所代替。传统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谴责机制失效,人们不用担心熟人社会的道德评判,而商品经济追名逐利的本性,又造就了陌生人社会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集体浮躁、急功近利。道德在陌生人社会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不足挂齿,良心能值几个钱?
不止是良心不值钱,讲良心的好人更难做。《沧浪之水》的主人公对卫生厅将用于防治血吸虫病的专款用于吃喝甚至买车,而没有真正用到群众身上,甚至谎报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以此取得所谓政绩等黑暗现象最初是愤怒的。但当他在党支部生活会上提出质疑时,居然没有一个人敢支持他,甚至乎变白为黑,对他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主人公亦因此被调离重要部门岗位。他为自己的良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么说,这个社会真的很变态!以至于一个人要坚持自己最起码的良知都会因触犯“潜规则”受到惩罚,道德不是正面的激励反倒是负面的惩戒,那么整个社会又何谈拯救,又何谈道德?
当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姨被质疑“想出名”,当她感叹“做好人难”;当扶起老太的彭宇被老太反咬一口;当我们发现街上的乞丐一个月赚的钱比自己还高;当13岁参军,15岁入党的临汾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沈庆华“年龄造假”;当被举报偷税漏税的企业仅被罚100元,而举报人的奖励只有1元;当红十字会把捐赠的钱用于吃喝;当我们的政府都在造假,当做个好人都要付出代价,有谁,还能坚持道德?
上行下效。我们的官场尚且如此,普通的老百姓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当法律成为有选择性的起作用的工具,当它对某些人形同虚设,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秩序可言?
当大多数人“明哲保身”的时候,当群体采取“漠视”的态度时,我们的道德,就像小悦悦脆弱不堪的生命,无法挽回,亦无法拯救。
转载注明:www.juexiang.com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