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回复][扫盲]有关简体字和繁体字!

imbbs [其他] 2011-08-12 09:33:59 星期五 晴天 查看:6779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发信人: xnonx (狼藉填鸭), 信区: Talking
标  题: [回复][扫盲]有关简体字和繁体字!

  
简化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简体中文 是在繁体中文(正体中文)基础上简化了的汉字。其它称谓有简体字、简化字和中文简体等。一般情况下都是指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简化汉字。1934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了324个简化字,在当时又称“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中国大陆地区推行,属于规范化汉字的一种。
  
现在,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使用。1990年代,已在台湾40余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将个别汉字简化并设为规范,如“台”字(例如“臺湾”、“电视臺”)简化为“台”字。
  
日本也有简化汉字的历史。(另参见日制汉字)
  
  
历史
  
简化了的汉字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代就出现了。“国”字的简化字出现于唐朝时期。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甚至还出现了“刘”的简化字,也就是当今中国大陆所采用的“刘”字写法。 近代的汉字简化行为,始于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内,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来的汉字。这批简化了的汉字,部份是传统沿袭下来,部份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这些字并不依照汉字原来的六书系统,也不依从历来的汉字字体演化。但笔划比原来汉字减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里,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五四时期,钱玄同积极宣扬中文字笔画太多,过于繁复,在学术和教育界使用时诸多不便,开始了把汉字简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汉字难写难读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有激烈的观点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走向衰亡,必须改造汉字。
  
钱玄同是最早提出废除汉字的人。五四运动领导者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中共元老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文字改革的时候说“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样”,方便学习及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其救国的思想。不过,近些年有学者认为,如果的中国大陆足够民主的话,简化字的推行可能会迟20年。但那时电子计算机已经出现,中文的弊端曁汉字简化的理由可大大减少,简化字有可能不会出现,亦不会造成今日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的文化隔阂与中国古籍对于中国大陆普通民众的难懂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四人帮期间大量被过份简化的字,到今时今日还有不少人在使用,说明了未经审慎考虑的汉字简化,遗害是可以很深远的。
  
不过,在中国大陆有很多人认为繁体汉字的书写过于琐,如果当年政府没有推行简化字,那麽中国的以减少文盲为目标的扫盲运动则无法达到效果,即中国长时间内仍将有大量文盲。而且,虽然简化字已经推行,但在1980年代时电子计算机已经出现,而部分地方(如部分报纸等)的书写仍在使用繁体字,所以所谓简化字在电子计算机方面对文化交流的阻碍的说法缺乏根据。当今绝大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已经接受简化字,并有人认为汉字从出现到现代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对于保守思想所谓的简化字是“改过的字”而繁体字才是“历史悠久的汉字”的说法不以为然。现时中国大陆以语言文字法,限制国民只可以在特殊场合上使用繁体字,但亦不时有学者提出“识繁写简”等声音。
  
  
大事记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次年2月宣布废止。
1955年1月中国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56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发布“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而宣布废除。
  
  
特点
在计算机当中的编码主要为GB 2312/GBK,相对应的,繁体字的编码为Big5。
在中国大陆与东南亚通行的汉字体系。
  
  
汉字字数的演化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简化的原则
从俗从简
规范化:  
消除异体字
突出形声特性
尽量保留表意特性
稳定性:
实用性:
适当的艺术性:
[编辑]
  
简化方法
  
现行的规范汉字,并不完全依照六书这传统的汉字法则产生出来。而是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以简单符号替换原来的偏旁。
例:对(對)、邓(鄧)、观(觀、観)、欢(觀)、叹(嘆、歎)、难(難)、鸡(雞、鷄)、聂(聶)、凤(鳳)、冈(岡、崗)、风(風)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
例:广(廣)、夸(誇)、灭(滅)、习(習)、宁(寧)、伫(佇)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后,再加以变形。
例:妇(婦)、丽(麗)、归(歸)、显(顯)、务(務)、宽(寬)、发(髮)
采用繁体字的轮廓特征。
例:飞(飛)、龟(龜)、齿(齒)、夺(奪)、门(門)
草书楷化。
例:书(書)、长(長)、乐(樂)、车(車)
同音或近音代替,以普通话为准。
例:谷(穀)、丑(醜)、后(後)、只(隻)、干(乾、幹、榦)
新造会意字。
例:灶(竃)、体(體)、尘(塵)
采用笔画较少的古体字。
例:泪(涙)、从(從)、云(雲)、网(網)、与(與)、杰(傑)
采用笔画较少的古字,再加以变形。
例:异(異)
改换形声字的形旁。
例:猫(貓)、狸(貍)、侄(姪)
改换形声字的声旁。新的声旁以普通话为准。
例:毙(斃)、蜡(蠟)、钟(鐘)、洁(潔)、邻(鄰)
新造形声字。新的声旁以普通话为准。
例:护(護)、惊(驚)、肤(膚)、舰(艦)、艺(藝)、响(響)、华(華)
偏旁类推字
使用简化的偏旁重新构造:  
页(頁):颜、颌、顺、额(顏、頜、順、額)
门(門):闷、闲、问、闻(悶、閑(閒)、問、聞)
专(專):传、转、砖(傳、轉、磚)
学(學):学、觉、黉(學、覺、黌)
择(擇):译、泽、择、驿(譯、澤、擇、驛)
注意部份类推并不一致,如:  
难(難):难、叹、汉(難、嘆、漢),但  
欢(歡)、鸡(雞)、邓(鄧)、对(對)。
卢(盧):鸬、颅、鲈(鴗、顱、鱸),但  
炉(爐)、驴(驢)、芦(蘆)。
汤(湯):杨、场、殇、炀(楊、場、殤、煬),但  
阳(陽)、伤(傷)、荡(盪)。
  
  
汉字简化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来推行规范汉字。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表明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64年出版《简化字总表》。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称为“二简字”。
1986年6月24日废止二简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
  
相对之下,中华民国行政院教育部官方亦明令使用的一套有明确准则的繁体中文文字,制定有明确的书写规范以及选字原则供政府各级单位与民间遵循,称为正体中文。
  
  
对电脑信息处理的影响
  
汉字因为简化字方案的出现,使得汉字变成了两套。但是电脑信息处理则不止要处理两套,而是几乎要处理两套半。另外的半套是繁简对换的问题。繁简对换并不如有些人想像的,一个电脑按键能够瞬间转换。即使有,也非常不缜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地区的简体广告、杂志上有“距離十五公裏”,或者文章中出现“我隻有一百元錢”,以及珠海、深圳等地到处可见的繁体字招牌“美容美發中心”。甚至有一种状况是简化后的对应字在过去已经存在,却是完全不同的音义,例如“叶”是“葉”的简化字,但是“叶”另有“叶韻”(音“协”)的意义(繁体中通常只用“協”字,但在研究诗词的术语中,常会使用“叶韻”等词语),结果就是可能会出现“葉韻”这种词汇。这些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相信电脑转换出的繁体字是正确的,然后就贴出、印刷、公布了。
  
另外还有两岸三地用语不一样的问题,例如“打印机”或“印表機”,“激光”或“雷射”等,严格来说这并不属于汉字问题,这只是各地用语不同。但是电脑用户经常希望在繁简转换的同时处理两岸用语的不同,一并转换。就学术上而言,我们应该把 “用语转换”和“汉字转换”、“编码转换”分别看待,它们根本是三回事。但是用户经常希望三者合而为一,虽是积非成是,也是无可厚非的。
  

评介
  
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赞同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反对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
简体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
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祐”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体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一字多义及许多类似字形,及缺乏音义结构造等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
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体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
  

顶一下(294 写日记 844690 177102
上一篇:今天什么也不说下一篇: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