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转丹麥好設計

xinxinso [深情] 2011-07-08 13:50:11 星期五 晴天 查看:28789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文:王受之

我是從斯德哥爾摩去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北歐之行,其實應該還去挪威,但是時間實在不夠了,加上去奧斯陸的航班不多,湊不上,就把哥本哈根作為最後一站,之後我回倫敦,取道美國,“集美組”的幾個設計師就去巴黎,從那裡回香港。

環境優越精緻淨潔
早上在斯德哥爾摩上斯堪迪納維亞航空公司的兩個引擎的螺旋槳短程飛機,斯堪迪納維亞航空公司是北歐最大的航空公司,這個公司名稱的縮寫是SAS,讀出來就是前年肆虐亞洲的非典型性肺炎的簡稱“薩斯”,我看見同機的幾個美國佬讀出聲來,會意地望我笑笑。我突然想起好像有企業的名稱縮寫都有其他聯想,好像日本的“全日空”,在中文中就大不吉利了,“薩斯”自然是不好,不過好像北歐人卻沒有什麼感覺,他們這裡實在太干淨、人口太少、自然環境太優越了,非典離開他們實在太遠了,什麼稱謂也無所謂的。

飛機飛得很低,可以從舷窗上看到下面波羅的海上一個個好像綠色的絨球一樣的島嶼,很快,就看見哥本哈根的城市輪廓了,和其他北歐城市一樣,四面都是高大的松林包圍,城市不大,但是卻極為精美。芬蘭的赫爾辛基好像比較更加質樸一些,比較鄉下一些,而哥本哈根是北歐最靠近歐洲的城市,從這裡坐車,很快就進入德國了,因此也屬於較為“南方化”的一個城市,精緻而潔淨,就從空中看去,也是很美的一個城。

童話小國設計聖地
講丹麥,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安徒生童話,還有小美人魚。現在大了,去那裡,還是想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好像那個國家就是個童話一樣。自己在飛機上看下面丹麥群島的時候,想到這裡,禁不住笑了起來。

我後來的確去看了小美人魚的雕塑銅像。很小的一個雕塑,在海邊,有好多韓國人爬在邊上照相,使人感到索然無味了,其實,小美人魚是活在我們的夢想中的,和安徒生的其他童話角色一起,活生生的,和我們童年的記憶聯繫在一起。

有時候很難想像像丹麥這樣小的一個國家,曾經在歷史上對歐洲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丹麥一度和瑞典一起控制歐洲很大的一部分,北歐海盜橫行波羅的海,騷擾整個波羅的海和北海地區,控制整個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商業,到20世紀上半葉,丹麥好像有點默默無聞了,但是,現在的丹麥,又以它絕對一流的設計在全世界著名,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手工藝品,無論是巨大的跨海大橋工程還是風力發電系統,從小小的一盞蠟燭燈檯,到龐大的海輪,丹麥的設計都屬於無與倫比的精明一級,漂亮得難以形容的城市,漂亮得有點過分了的女孩,那麼干淨整潔的海港,那麼巨大的遠洋船隊,森林湖泊,一切的一切,如果要找句話來形容這個國家,我想就是“童話”了。
重視傳統後生可畏
相對于芬蘭、瑞典、挪威來講,丹麥的土地面積最小,資源也最缺乏。當然,丹麥擁有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但是那裡太冷了,除了地熱之外,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因此也算不上丹麥的財富和資源。這個國家,散落在一群島嶼上,除了傳統、文化、優質的國民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丹麥工業化開始得比較晚,直到1950年代前後,丹麥最重要的經濟支柱還是農業和手工藝,工業無足輕重,正因為如此,丹麥很重視自然資源的適當應用,也很重視手工藝傳統,他們關注外國在這些方面的長處,從美國清教徒的傢具,到日本的手工藝品,丹麥人都小心翼翼地研究,並且從自己的傳統中找尋可以沿用的元素,加入到現代工業產品中去。所謂後生可畏,丹麥在設計上就是這樣一個“後生”。丹麥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湧現出好多重要的國際設計大師,都是從傳統入手達到設計頂峰的,比如亞瑟爾.薩托(AxelSatto)從東方陶瓷中找到裝飾的感覺,從而設計出極為獨特的丹麥陶瓷來,漢斯.??華格納(HansWagner)和柏格.莫根森(BorgeMogensen)設計的傢具,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手工藝傳統的特點,細膩而舒適,都是丹麥設計的精品。

工藝分家人才輩出
丹麥的現代設計開始於18世紀,規模很小的工業化造就了另類的設計過程,丹麥因為工業規模小,因此設計和製造往往都是那麼幾個人,這與美國、德國那種大規模的產業過程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雖然是工業化了,但是工業生產的過程還是有很強烈的手工業色彩。最早使設計與製造分開的產業是陶瓷,1775年,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陶瓷工廠中設立了設計部門,從此,設計變成一個專門的職業。在皇家陶瓷廠工作的設計師是藝術家,他們服務的對象是皇室和貴族階級,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這個時期的設計也遵循了歐洲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特別受法國和德國影響最大。當時德國和法國的設計風格,基本是受建築風格控制的,陶瓷和其他用品,比如傢具設計,都受建築風格左右。

丹麥離開德國不遠,因此自然受到這種古典風格建築的影響。即便在這樣的早期,丹麥也有人比較明智提出設計的目的,不是僅僅模仿建築,風格應該與功能相關。其中最尖銳的一個人物叫古斯塔夫.??佛列德里克.赫什(GustavFredrichHetsche,1788-1864),他在這個時候指出:無論是什麼設計,首先要符合兩個要求,一個是實用性,一個是合適性,實用性是設計的首要原則,因為如果不好用,僅僅眼睛覺得好看,精神覺得好看,這個設計其實也不是好的。不能簡單的把設計和建築風格、室內風格對接起來,要看它的具體用途而定。我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還以為是包豪斯的教育原則呢!後來知道是這個丹麥人在包豪斯成了名以前的一百年就說了出來,對於丹麥設計的明確目的性,對丹麥人獨到的眼界實在佩服。德國風格東方影響
1860年代,丹麥境內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被浪漫主義取代,浪漫主義是吸取各種參考的折衷風格,其中來自東方的影響是很重要的一個參考來源。丹麥設計師阿諾德.??克羅格(ArnoldKrog)從日本陶瓷中找到許多很浪漫的元素,融入了自己的陶瓷設計,創造出一系列非常精彩的新陶瓷來,在世界引起廣泛的注意。

另外一個丹麥設計師喬治.傑生(GeorgJensen)也走了同樣的創作道路,他把東方裝飾動機應用到金銀首飾設計上,同時特別受到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影響,設計出好多傑出的首飾來。豐富的手工藝傳統,使丹麥人在處理手工藝遺產的時候具有其他國家設計師少有的敏感性。在丹麥,設計師和藝術家之間的區別沒有像德國分野清晰,原因就是手工藝傳統的強大,設計師本身素質更加藝術型造成的。

丹麥設計重視人性和人的實用,上溯到古典時代,而在現代,則是因為他們很早就開始研究人體工學在設計上的應用。1920-1930年代,丹麥人卡爾.??克林特(KaareKlint)就開始探索人體工學,當時叫“anthropometrics”,其實是早期人體工學的人體測量學部分的研究。這個研究對丹麥的設計具有很重大的影響作用。

克林特對人體進行廣泛的抽樣測量,並且把測量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編輯出版,丹麥設計師很早就注意到人的尺寸、比例在設計中的使用。克林特對丹麥現代設計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好多丹麥設計師使用克林特的研究成果作為設計的參考,設計出早期的現代傢具,大部分都很適合人體尺度,很舒適。克林特自己也設計了一些椅子,不過他的設計基本都沒有投入工業化生產。

克林特的局限在於他還是過於重視單純的手工藝製作,忽視了大工業生產過程中如何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研究,已經是現代人體工學的重要奠基石了。
重視人性服務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洲有一個不穩定的和平期,在歐洲歷史中,我們稱這個時期為兩戰中時期(inter-wartime),在這段時期中,形成了丹麥新一代的設計師,也就是丹麥現代主義第一代大師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保羅.??漢寧森(PaulHenningsen),漢寧森不僅僅是丹麥現代設計之父,並且也是丹麥設計思想的核心人物,他是丹麥第一個接受德國等國家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影響的人,在自己編輯的、相當有影響的雜誌《批評評論》(CriticalReview,丹麥語為KritiskRevy)上提出了丹麥現代設計的原則來。

丹麥設計應該是為丹麥社會、經濟、技術促進現代化的文化而服務的,他的主張具有明確的社會目的性,具有明確的經濟目的性,從而打破了現代設計早期那種精英文化的軀殼,走向市民文化方向,他和其他一些現代設計的先驅,比如丹麥設計師凱.??博傑森(KayBojesen),都認為現代設計應該旗幟鮮明地走平民路線,設計是為全民的,不是為少數權貴的。這點是丹麥設計,乃至整個斯堪迪納維亞設計最突出的意識形態要點。

博傑森在1938年設計的一套刀叉具,就考慮到批量生產,設計精明,但是造價低廉。丹麥設計師在1930年舉辦過一個室內展覽,展出兩個一般人住的公寓房間,所有展出的產品都貫穿了這種平民化、設計精緻的特點,當時看的人的確有些震驚。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不斷看到丹麥設計中有這樣的一個特征,無論是傢具,用具,文具,樣樣都有這種廉價而設計高貴的特點。

設計貴族文化先驅
當然,1930年代是個過渡年代,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領會到漢寧森、博傑森的思想的,在丹麥還是有相當多的設計師受歐洲當時流行的設計貴族化的影響,他們少數幾個人僅僅是先驅而已。不過這個時期是丹麥現代設計形成期,在前面提到的那幾個先驅的領導之下,丹麥現代設計一個小團隊開始形成了,包括了柏格.莫根森(BorgeMogensen)、漢斯.華格納(HansWagner),還有卡爾.??克林特(KaareKlint)這幾個先驅,莫根森1944年設計的“顫抖”椅子(Shaker)、華格納1943年設計的“中國椅子”和1947年設計的“孔雀椅子”都在國際上獲得很高的評價,從這些設計中可以看到,他們通過對德國、荷蘭、美國現代設計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文化傳統,已經走出一條丹麥的現代設計道路來了。他們的這個探索也符合戰後丹麥的國情,丹麥在戰後需要設計和生產為民眾服務的產品,走設計民主化的道路,是丹麥設計之路。提倡“好設計”、“好品味”,是民族要求。到1960年代前後,“丹麥設計”已經在全世界設計界、消費者中得到一致的好評,被認為是國際最傑出的設計類型之一,這個發展速度之快,是十分令人吃驚的。

柚木風格工藝轉逆
丹麥設計的突破點還是傢具設計,1950年代以來,傢具設計師芬.??祖爾(FinnJuhl)、漢斯.??華格納、彼得.??韋德(PeterHvidt)集中精力設計非常典雅、造價不高、形式適合大眾要求的新傢具系列,因為他們多用柚木,所以把他們的設計稱之為“柚木風格”(“Teakstyle”),這種傢具風格慢慢影響到丹麥的各種家庭用品設計上去,使傢具成為影響風格的起點,這也与德國以建築為影響源頭很不同。當時家庭用具設計上比較突出的有詹斯.??奎斯特加特(JensQuistgaard)的盛冰桶、凱.??博傑森(KayBojesen)的兩層沙拉碗。

為了達到批量化生產的普及目的,許多傢具設計師集中研究模具熱壓夾板傢具,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安.??雅科布森(ArneJacobsen),他設計的7系列中的3107號椅子是在1955年推出的,立即得到國際一致的好評,他的整個7系列都被視為丹麥設計的形象代表。這把椅子是與丹麥傳統手工藝痕跡斷裂的一個轉逆點,因此被認為是丹麥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雅科布森後來在1967年又推出了自己的圓柱系列(CylindaLine)中空傢具系列,是為傢具公司斯特頓設計的,也獲得很高的評價。

1960年代,丹麥設計師開始採用新發明出來的合成材料和塑膠設計傢具和用品,雅科布森的“天鵝”(Svanen)椅子和“蛋椅”(Aegget),是1957年為瑞典的斯堪迪納維亞航空公司(SAS)的哥本哈根皇家酒店設計的傢具,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很轟動。而維尼.??潘頓(VernePanton)1960年代設計的注塑椅子“潘頓椅”好像一個拖曳長裙在緩緩走動的淑女身影一樣,更是受到廣泛的歡迎。這個作品具有很獨特的丹麥詮注波普藝術的內涵,既是波普的調侃,也是丹麥的典雅,兩者的吻合如此之完美,實在令人嘆服。

1970年代初期,全球經濟因為石油危機而衰退,丹麥出口產品也受到很大影響。丹麥幾家重要的企業,比如B&O(Bang&Olufsen)、喬治.??杰生(GeorgJensen)都在這個時期集中力量提高產品品質,促使產品高科技標準化,從而在困境中樹立品牌形象,從而促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經濟衰退競爭形象
1977年,丹麥設計中心(theDanishDesignCenter)成立了,目的就是要推動和促進丹麥設計的國際地位。我們到達哥本哈根的第一天就去參觀這個中心,對裡面展出的各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丹麥產品印象深刻,而對丹麥政府在設計上做了這樣大的努力,明確設計對生產力、國家競爭力的意義,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就在1977年,丹麥設計師尼爾斯.??約翰.??豪格森(NielsJorgenHaugesen)設計了他的X系列椅子,是斯堪迪納維亞地區設計第一次明確使用了高科技派特點的設計作品,在國際再次引起廣泛的重視。接下來的十來年,也就是在整個80年代之間,丹麥許多設計師開始轉向國際流行的後現代主義風格,湧現出不少很傑出的作品,比如南納.??迪澤(NannaDitzel)設計的“二人椅子”,受日本傳統傢具影響,很有趣,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智慧設計新的進步
1990年代,丹麥的設計有些滯後,一些新設計師看到這種情況,都努力探索,企圖重振當年的雄風,其中比較突出的設計師是尼爾.??加瑪加德(NielsGammelgaard),阿爾佛列德.??霍曼(AlfredHomann),他們設計傢具、燈具,無論從功能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有新的進步,推動了丹麥設計的總體水準的提高。

丹麥長期傳統的“好設計”是丹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約除了意大利之外,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把設計如此深刻的融入到自己的傳統中去,融入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去的。從傢具到文具,從建築到家用電器,音響設備到電子設備,都浸透了高水準的設計智慧,我們在丹麥一直是沉浸在這樣的設計文化氛圍中的。

顶一下(195 写日记 816716 2702
上一篇:韩寒的爱情经典语录、下一篇:餐厅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