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能走多远?
到了这个时候,在校园媒体里混迹了一段时间,从在校会的时候就做宣传部,海报,喷绘,网站,视频,这些东西没有都沾过,但是也都知道一些,算是和校园媒体有关。广播台,奋斗了最久的地方,感情最深的地方。但是一度感觉她没有立足之地,没有发言权,没有话语权。直到现在,我怀疑广播的媒体性质,是不是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媒介?为什么相比于其他大众媒介,她就是不那么大众?关于这个问题,关于台里的问题想过很多,然而终究未果。师大观察,干的最不认真的一个地方,只写过一篇评论,还是在斤斤的帮助下写的,如果没有她,那篇关于挑战杯期间北航die人的事情怎么能够作出评论?虽然笔锋并不犀利,但是也算对得起良心。然而,这样的报纸,正凭借着她不引人注意而能够报道一些稍微敏感的内容,现在的敏感程度也不再那么高了。何况人员流失严重,能去京师学人的有的就走了,能去白鸽的,有的也走了,能坚守在这里的,除了张轶骁师兄,恐怕难有人配得上“坚守”这个词。报纸的发行一直都是问题,我离开之后基本上没有收到过报纸,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作为传播学专业自己办的报纸,我们付出的实在不够。现在,终于轮到了北师青年。今天走在路上,我笑了。前面有两个女孩儿,一个人左手拿着京师学人,一个人右手拿着北师青年。两个人走着,其中一个稍微瞥了一眼手里的报纸,两个人没有交谈。我不知道是不是她们想把报纸留着回头再看,但是我在想,她们也许会对比吧。一个DW的报纸,一个TW的报纸,在这些报纸上不能出现像师大观察上的一些内容,但是为了争取校园的读者,两份报纸都在努力让大家喜欢看。报纸之间,从媒介管理的角度来讲,必然是存在竞争的,但是受众从来不用管这些,他们喜欢看是唯一的标准。做一个读者而非作者,感觉真好!现在,觉得最重要的是定位问题,北师青年到底能够怎样选题才能走出和京师学人竞争的困境?至少我是迷惑的。如果没有差异化的选题,两个报纸要么一起像现在这样各做各的,没什么新的建树,要么就慢慢一起耗死。真希望校园媒体也是可以买卖的,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两份报纸到底哪一份更好了——其实我们自己也能看得出来,以后评报的时候也评一下别人的报纸吧~京师学人,尉迟林在的地方,对于报纸和人生,这个孩子都比我认真许多。很有可能和她一起去才CUBA,确切的说,人家采的是女篮,我是带着CUBA的任务采女篮。尉迟林的稿子我一直觉得没法超越,这次采访,我也是硬着头皮。真希望学校媒体也有个吹风会神马的,能不能不报相同的选题,能不能多找到一些思路?选题上的粗糙和重复会为后面的工作带来极大难度……永远都在发现问题的我,对于校园媒体到底能给校园带来什么、能给校园里的学生们带来什么,仍存疑惑。或许,目前最成功的校园媒体应该是,蛋蛋网。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