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立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说明,凡事就怕比,一攀比,事情就来了。
人的一生中比较无处不在,是不可能回避的,但不同的比较,折射出的却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可见“比什么、跟谁比、怎么比”大有学问,关键在于选准正确的参照系。有人曾问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作为盲人,你连这个五彩缤纷世界的样子都无法看到,你难道不觉得痛苦失落吗?”老人的回答则令人深思:“与聋子比,我能听到声音;与卧床瘫痪者比,我能走路;与哑巴比,我能说话……我生活得很愉快,没有什么不知足的呀。”这位盲人的“阳光”比法,解除了视力所不及的痛苦,从而使他保持了开朗豁达的性格。
的确如此,比的对象、内容不同,就会比出不同的心态:与落后的人比,越比越落后;与先进的人比,越比越先进。在物质享受上同“大款”比,就会比掉斗志,比出享乐和贪欲;在思想境界、能力素质上与先烈英模比,就会比出差距,比出斗志和干劲。
马克思所言“凡事就怕比,一攀比,事情就来了”,指的是不正确的攀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上固然存在着一些消极现象,但作为革命军人,绝不应该去随波逐流,盲目攀比只会导致心态失衡、带来烦恼沮丧、产生贪欲邪念。比阔气、比权力、比待遇、比享受,绝对不能是军人的作风。想想革命先烈,看看英雄模范,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就能够比出干劲、比出斗志来。
雷锋比的是怎样多给别人一些温暖,焦裕禄比的是怎样多为党做一些工作,“全能士官”宗道辉比的是军事素质的精益求精……这些比法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尤其是杨业功,他作为我军一名高级将领,依然过得清贫、依然那么拼命、依然不顾病痛奔波在导弹部队建设的艰苦道路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是对于建国还是持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官兵,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建设国家的神圣使命和责任,要想不辱使命,就必须永葆革命军人的本色,在工作上向标准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向标准低的同志看齐。要比就应该比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面成长更快、贡献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