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时间是吃不到“红龟”的,只有在孩子满月或周岁的时候,才有人定制“红龟”的。作为赠送给邻里的一种食品,表示某家的“龟儿子”将要长大了,一起分享喜庆之事。“抱孙子”(FD方言)的爷爷、奶奶总是提着一篓红龟往各家各户走去,笑眯眯地捧上两三个鲜红的红龟送到邻居的手上。这时,邻居总会赞美一番:“哟!这么快当爷爷、奶奶咯!报孙子咯!”在FD并不是每生一个孩子都要做红龟的,一般是第一胎,而且是男孩儿,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儿的话,不一定会做红龟,他们常常会考虑再生一个男孩儿。
龟的寿命很长,有的长达3、4百年,传统上代表一种长寿的吉祥物,制作红龟的时候,常常会用模子在表皮上印出“龟背”或“寿桃”的图案,预示着将来孩子能够健康长寿,平平安安。
制作“红龟”相对简单,但比较累,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龟壳”即皮囊,一个是“龟肉”即馅。龟壳一般是用糯米浆压水后有一定柔软度和可塑性后,调入一点点当地人称为“红粉“的食用色素。馅有两种做法,以前红龟的馅主要是番薯(煮熟)、大豆(压成碎末)和面粉按一定的比例和在一起,加上一定量的白糖揉捏均匀,然后揉一小团。再抓一小团富有粘性的糯米粉团,捏成一个凹槽,将馅团塞进凹槽里,在进行整压成大体的“龟”状,接着塞进刻有图案的木槽中,最后将木槽的一端轻敲桌面使其刚好掉落在摆在桌面上的柚子叶上。随后将其晾在竹匾上,达到一定数量后放进蒸笼里蒸。未蒸的“红龟”是粉红色的,当蒸到“龟背”呈深红色后就可以出笼了。现在的馅就比较丰富多了,一般不用番薯做馅,主要有冬瓜糖、花生仁碎粒、蜜枣、大豆碎粒、芝麻及面粉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揉捏在一起,味道更加甜美独特。
红龟是FD的传统美食,随后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在他们的心目中,红龟是食品与生活中的吉祥物,走亲访友它常被选为礼品。然而FD人对红龟的历史渊源的考证却极少,倒是他们对其进行了极大的赞赏,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据说,FD红龟流传到泉州永春县后,受到当地人民的极大好评,还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在永春五里街的孙清水、孙榜父子开了家糯米龟和花生汤的小吃店,生意十分红火。 时任永春州官的叶绍芬在东门外租房,聘请私塾先生,让弟弟绍本苦读候考。可绍本游手好闲,常到孙家赊龟,几乎天天来食,孙家父子慑于权势不敢得罪,久而久之也成了老主顾。
有一年元宵,叶绍本因贪色被打,回家被私垫先生拒之门外后,孙榜父子收留了他。经这一回,绍本终于悔悟,改邪归正,发愤读书,并仍常去孙家闲聊吃龟。一年后,绍本上京应试,竟中了进士,并被选入翰林院。
3年后,叶绍本被委任为福建学政,到永春主考乡试,便特意前往孙榜店中还清旧账并品尝久别多年的糯米龟。那时孙父已去世,孙榜的小吃店的生意已是萧条,于是叶绍本故意坐着官轿,带着众秀才,一路鸣锣开道到孙榜店中,以糯米龟祭祀孔子,并要秀才们品尝糯米龟配花生汤。此举在永春引起轰动,围观的乡民都说孙榜显贵了,应尊称为“舍人”。此后,孙榜的小吃店做出的糯米龟就被称为“榜舍龟”。后世还为此传诗一首:
“孙榜好学做甜龟,知州胞弟吃不归;
浪子回头中进士,扶困扬名榜舍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