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办公桌的时候,在两个抽屉夹缝中发现了2000年12月2日的《羊城晚报》,那是我一直保存着说要寄给你的,关于《花样年华》的影评文章。后来自己也找不着了,未想这次又给清出来,失而复得,倍感珍贵,赶紧摘录其中一篇,共享。
王家卫的五种情境(钟洁玲)
什么花样,谁的年华?总是晚上,雨夜,长街窄巷,西餐,麻将台,老式收音机,依我看,这就是花样了,而年华就是蓝旗袍,绿旗袍,花旗袍,这种怀旧式样属于那个王家卫只生活了一年的城市,不知道这个上海男人在青少年时期受了什么情感创伤,在这段平白无故地反复折腾的情感故事里,安置了人生的五种情境:寂寞、梦想、犹豫、逃避、追忆。
情境之一:寂寞。寂寞织在张曼玉那华丽的旗袍里,她习惯穿着它们,在过道或石阶上侧身而过,矜持地保持着与邻人的距离。买一碗云吞面都要披挂齐整,漂漂亮亮,衣服与人一样,空守繁华,无所事事,非常浪费,浪费了岁月,这就是寂寞。
情境之二:梦想。难以名状的爱情,关于旗袍与西装的。两个人第一次约会是由这两人对那两人的猜测开始,“他们是怎样好上的”成为一桩要案,分析推断的需要衍生了后来的约会。第二次,女的说:你点你老婆爱吃的菜,我想知道她爱吃什么。男的说:我也想知道你老公爱吃什么。结果这两人吃了那两人的饭菜,这哪儿是在吃,分明是办案!日复一日对那两人的探究,使她的孤单他的落寞已经犬牙交错,共同的处境导致嘘寒问暖,进而难舍难分。
情境之三:犹豫。如果你能活到八十岁,起码有三十年是在犹豫。渴望别有天地的爱情,渴望燃烧,在抵达中年之前,至少应该纵火一两次,但所有的激情都抵不过再三的犹豫,最终统统绞杀了。见或不见,走或不走,接受或拒绝,亲密或疏远,爱还是不爱?一连串的絮语,是王家卫的,它伴随着张曼玉无休止的旗袍阵容,躲闪压抑,隐而不发。犹豫是因为要选择,选择就有风险,“我们不要学他们”,一句话使一场爱情无功而返。
情境之四:逃避。不该爱而爱上了,也就是大限临头,这种时候往往走为上计,爱或其它问题都这样,到了纠缠、挣扎,不好对付的时候,就知难而逃。电影里有一组超现实的描写:两个受着感情煎熬的人相处于斗室之间,有一个还可以笃定地写武侠小说。身未逃,心已在逃。我想,这样的六十年代,年谱上没有,地图上也找不到,只存在于王家卫的白日梦中。梁朝伟问:如果还有一张票,你会走吗?王家卫媚雅,替张曼玉选择了逃避。之后,无言离别,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世俗的幸福,形成遗憾的诗意。
情境之五:追忆。有逃避才有追忆,追忆中浅唱低吟,徘徊不已,包含了惆怅、无奈和宿命。电影里的追忆是新加坡单身公寓里遗下的一截带口红的烟蒂,一个欲言又止的匿名电话;多年后,张曼玉带着孩子住到当初两人相遇的寓所里,梁朝伟也来了,就是不让碰面,只是意味深长地盯着那扇门,一墙之隔,失之交臂。追忆中的往昔与真实的往昔可能并不相关,就像作家笔下,叙述的人生和生活的人生脱离一样,我们终日去追忆和怀念的,是臆想中的人生。
寂寞、梦想、犹豫、逃避、追忆,这些我们经历着的常态,在王家卫那里全部进入标准化流程,规格适中,浓淡相宜,精雕细琢,别致完美,可以成为怀旧样板。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这电影我看着看着,总觉得是在观赏一张技术图纸,四边都有屏障,无法融入,于是我也只好落入王家卫式的逃避中。
花样年华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