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仅从近些年纷纷出炉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 “美女作家”文学便可看出。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条压迫下的女性如今也跟男人一样提笔挥墨大谈人性,其势有如火山一日爆发,不可收拾。
此等热闹,岂能错过?!
第一次看《乌鸦》只看了第一章,还没看完。便Close Window。
后见其影响力足可在文学版引起争议,于是再看,看了三章,不爽,罢手。
抓了看过的人来讲。
对作品的评价,两个字:失败。
名人效应
卫慧懂得引经据典,每个章节前还煽情地来上那么一段,但至少人家知道亨利·米勒。
九丹更省事儿,请了王朔做序。几句P话就想用“与众不同” 为借口让赝品过关,当读者都是白痴!
以前王朔还是写过不少有思想的东东的,不知这几年怎么了,江郎才尽了就开始狗急跳墙,这里闻闻骚,那里熏熏臭。当初还想偏袒他只是到了文人的“更年期” ,过渡阶段,现在看来他根本就是原形毕露,狗改不了吃屎,越活越衰!
不过这也倒省了劲儿,以后看到王朔做了序的文章就知道是何等货色,名人效应嘛!
群体效应
“什么写出了女人心底的呼唤。。。”
我呸!
。。。
。。。
呸完了。继续。
要了解女人的虚荣还不如去看小说《喜宝》(拍过电影)
又或者电影《Dangerous Beauty》(《红颜祸水》) ,同是靠男人吃饭,档次要高得多,啊哈哈,为何这么说,自己去看就知道了。没看过的少介!
《上海宝贝》即使再污秽,写的也是一个“我”,这个九丹,到新加坡四年也改不掉中国的老土文风:集体主义精神!就是以小我看大我,从小事上体现大问题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来反映社会拔高思想境界。
一说“来新加坡的中国女人”,真有效应,惹了一堆人去关注。得承认这个广告打的是成功的。
惹的我又想骂人,不过忍了忍,很不爽地含蓄一句:“丢人!”
路是自己选的,为何有人生活里不乏阳光,有人就永远是阴沟里的老鼠?
怪来怪去都没个牢靠的依据,最后大家都达成共识,罪魁祸首便是“社会” !多么耐人寻味又透露着苍凉无奈气息的“总结!于是个体的小我解脱了,一脸冤枉地喊:“我是无辜的!”
她选的是一条捷径,《喜宝》中的喜宝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前者要叫冤,后者会自嘲。
罪恶效应
又红又专的革命性文学看来是入土为安了,取而代之有横扫文坛之趋的是赤裸裸的“ 罪恶文学”。
大胆放肆的性描写的艺术成份究竟占多少?
显微镜下的细菌也有它美的一面,然而却是病态的美。
我也可以把吸毒描写得很有诗意,时而在田园漫步,踩着单车,童年的梦想,随着阳光下飘扬的丝巾的影子而张开了双翼,我的心跳开始加速,同时身子轻轻地,重心消失了。。。。
但又怎么样?!现实是萎缩在墙角跟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毒瘾子一样苟延残喘的废人。以为把罪恶描写得很精采,(不管它是否真的精采) 就可以向世人宣布一个新的自我,与众不同,可以得到原谅。她自知没有什么可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供大家赏识,便换个思路,企图说服大家去欣赏罪恶!多么大的骗局!
下足了功夫娇情地描写每个眼神和动作
她到底想干啥?从细节中体现人性?
知不知道味精放多了是要中毒的!
Loser
这部作品的产生从头到尾都很失败,可以说手法很不高明。
求生的手段很不高明,写的手法也很不高明,两者都走前人之路,不但没有突破,还只学到了两者最致命的弱点。
有成功的例子给她做指明灯吗?有。
麦当娜可以说也是踩着男人往上爬的,不过据说人家IIQ150,比不得。
卫慧,叛逆得丧心病狂,有本事超过她。不过人家文采实在好,又比不过。
就这样还开记者招待会述说自己走投无路的苦衷。
都什么年代了,做怨妇早就过时了。
叫我说什么好呢,九丹?
。
。
。
。
。
。
。
唉,你忏悔吧!!
妓女文学与时尚—《乌鸦》读后感
上一篇:没有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下一篇:晴转阴的心情日记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