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 牒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本会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乃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
今有求戒弟子法名某,俗名某,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系某省某县某乡人氏,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寺礼上某下某师剃度出家。幸遇胜缘,获登戒品。
汝等既为佛子,当行佛事,护持净戒,精进修学。发扬爱国爱教精神,继承佛教优良传统。作如来使,光大法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证菩提果,登涅盘城。
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磨阿闍黎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得戒大和尚上某下某 尊证阿闍黎 上某下某
教授阿闍黎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上某下某
佛历某 某 某
年 月 日 颁发
公元某 某 某
右牒给菩萨比丘某 佩执。
此外,戒牒上贴有受戒者照片,盖有中国佛教协会传戒专用章和传戒寺院印章。比丘尼的戒牒上,还分别盖有“僧十师”和“尼十师”:法名的印章。上面还有“三师七证”的签名盖章。《同戒录》相当于《同学录》,上面有受戒的坛别,受戒者的法名、年龄、籍贯、所住寺院等。
戒牒与度牒是不同的;度牒是中国封建王朝对经过国家批准“得度入道”的僧尼所发的证明书。僧尼有了度牒,身份明确而特殊,能享受许多特权,如免除地税徭役等。当时僧尼受牒必须纳钱,政府也有一笔收入。富豪人家常有先买空白度牒准备临时运用的,又有私下买卖死和尚度牒给活人冒用的。朝廷一遇到财政危机,往往就大卖度牒,其中弊病甚大。
国家颁发度牒始于唐大中十年(856年),规定出家时领取度牒,受戒时领取戒牒。想出家的人,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种劳役,不剃发,但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到国家规定的度僧日时,经过官府甄别或佛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度牒。有了度牒,就算取得僧人资格,方能允许剃度,并指定其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再到国家准许授戒的寺院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领取戒牒。凡是未经国家许可、私自剃度的要受到惩罚。授戒师由国家指定。清代乾隆年间废除 了度牒制度,戒牒改由传戒寺院发给。从此,也就只 保留戒牒而无度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