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从文字引发关于记忆的讨论

肖杨 [深情] 2013-04-15 11:08:35 星期一 晴天 查看:170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今天早上突然想起之前有人写台湾用繁体字,大陆用简体字的事。说親不见,愛无心……什么的。于是头脑中开始了自由辩论……其实我觉得要说谁更好,是件很难的事,而且对于文化这种东西,也很难说清楚。不过,因为亲这个字写着更方便,而親这个字多了笔画,我更愿意使用简体字。这可能是义务教育的“毒害”吧,原来学英语时,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来和中文比较,总觉得虽然论长度,汉字比较省空间,不过,要同样表达一个意思,英文写出来会更快一些,毕竟就是一堆字母,而且是横向写,比起复杂的汉字,还需要想怎么写才行……

等等,需要想么?!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其实在提笔写字时,大部分时间我都不想字怎么写,即使很久没有用笔写过字了,就像现在我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但是其实我基本上没有像当初学拼音一样把每个字拼出来,比如“破音拼,一音音”这样。这是怎么回事呢?通俗的讲,这可能算是习惯吧。不过这有点矛盾,我想可能这其实跟条件反射差不多吧。换句话说,关于拼音怎么拼的知识,已经作为一种类似固化的程序一样存在大脑里了。而当有需要的时候,运行程序而不用做别的操作,就可以得到结果。不过这又有点怪,首先我质疑的是语言这种东西,然后又想到关于知识固化后的好处以及坏处。

我想,虽然如果人类不会语言,也是可以思考的,但是思考的效率一定会下降很多。当然,这些感想都是从自身获得的。因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即使我的思考模式是纯用图像构成的,也会伴随着一些描述,而到了一些关键的联想和逻辑推断时,总是要伴随着一些语言的加入才能完成。我想大部分人应该跟我相同吧,在想问题的时候,即使你很确定这不是一个想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问题,却也不自觉的使用语言进行思考。换句话说,语言成为了思考的基石?!这点说法显然不好得到认同,因为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聋哑人。比如生下来就是聋哑的人,他们恐怕是无法学习语言的音频部分,而只能得到图像方面的信息,那么天生聋哑的人思考会有障碍么?或者说,他们其实在思考是真是通过图像信息来分析么?甚至在我们用头脑中类似声音的语言来思考时,他们是把语言具现为文字来思考?搞不懂搞不懂,这个问题太远了。恐怕一辈子我也搞不懂吧。

不过,有个假设,我觉得应该是站得住脚的。比如说把人类的作为一台电脑来看待的话,执行机构(手脚)可以看作是音响、显示器类似的输出设备,而获取信息就通过五感类似这样的,像是键盘鼠标之类的输入设备。我们学习知识,平时生活,凡是经过大脑的信息,可能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入脑中负责记忆的细胞中,我想,如果把这种形式想象成生物电流,那么比较大的电流或者比较特殊的波形频率之类的,可能对于某些负责记忆的细胞会比较“合胃口”,这样,我们头脑经历的每时每刻,只要是达到一定的标准,就会被记忆吧,因此,我们偶尔会回忆起一些按说没理由记住的小事。

上述这种记忆,是作为硬盘而存在的,那么内存也正像电脑中起的作用一样,是用来运行程序的,在大脑中应该有一片区域是专门给思考用的存储空间,这个空间和脑中的“硬盘”应该是连着的,可能有某些“线路”可以直接让其把瞬间的记忆存入永久的记忆。而处理器CPU,负责了整个大脑中的运算工作,我们的脑子可能是多核的,但是这个多核我觉得应该和电脑里大不相同,也许和目前手机里所谓的一些多核有点类似,也就是,一个核只能干一件事,比如运动的时候,同样可以思考事情,但是负责完成运动计算的那些细胞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进行这种狭义上的思考的。

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部分,CPU。如果人脑是有类似CPU这样东西的话,或者应该说是一定有,只是形式上可能不太相同,那么CPU中的指令集,可能就是类似语言这样的思考工具,另外可能还包括图形思考工具,声音思考工具等等。为什么用等等,因为比如像灵感如何在脑中产生这样的问题,用语言和图形、声音这些思考工具,我觉得是很难解释的。

于是问题转向了知识的固化问题上。如果说人脑是多核的,每一个核专属一些工作,比如现在我打字应该是用到了一个核,但是我想要打些什么是用另外一个思维核来进行的。那么打字这个动作其实基本不用去想到底该怎么打,刚开始学打字的时候,是需要想的,但是熟练后,就完全不用想了,怎么拼字,转换到手指上的敲击动作,也不用找按键在哪里,然而,让我具体去说哪个按键在哪里,我却要反应半天。所以,我想关于打字的相关知识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脑中了,他们不是存储数据,而是类似一个框架。这有点奇妙……

比如最刚开时学习打字的时候,每次要想怎么打,这时可以理解为CPU参与了工作,当要打一个字时,首先需要用CPU寻址,找到要打字的拼音是什么,然后,把拼音序列转化成手指移动和敲击序列。这样打字很慢,但是后来,渐渐的,再打字时发现已经不用大脑想了,也就是CPU省去的寻址这个动作,当思考到某些事时,想要通过打字打出来,似乎不用CPU,或者说思考这个核来做了,用的是另外一个打字用的核,这个核显然以前是没有的,是后来人脑自己建的?!!因为当我打字时,我依然可以思考接下来要打什么,想什么,只是可能我思考容易中断,但有些人肯定是能将这个中断率降低到很低很低的水平的。这时我不禁觉得人脑好强大,虽然以上都属于YY,但是,有些现象是无法否认的,这使得我们如果不用这种电脑式的比喻,会觉得人脑的功能很笼统,而更加迷惑人脑是怎么工作的。

这里,我无法讨论人脑的物理形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架构,但是其运行原理,我想应该三四不离五吧。因此,一个能够不断自己生成新的工作核心的CPU,着实让人有点兴奋,如果电脑中现在说的多核,也能用这种方式,那么我想电脑可能效率会提高很多。

但是,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后生成的核,或者说是已经固化了的知识,我们再次用时,就不会用思维的主核再检查一遍。于是,即使有错,或者有些不适用的情况,也有可能无法发现,直到出现了严重后果时,我们才会再寻根查找哪里出现了问题。

我是这么认为的,上上个世纪以前的大部分厉害的物理学家,可能都对牛顿的那些定律很认同,他们在经历过千千万万次,或者兆兆亿亿次在头脑中适用这些定律,会形成牛顿式的思维,因此,在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他们已经可能把这些思考模式变成了一些新的核,而且,这些核所得到的结果,在现实中很少碰壁,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牛顿经典力学等等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直到后来类似爱因斯坦这样的“笨蛋”,发现了相对论这样类似从检查核开始而得到的结论,才让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有所改观。说他是“笨蛋”,我觉得并不是想贬低他,而是要说,他恐怕形成这个用牛顿定律思考的核太慢,以至于每次都要重新用主核考核一遍,直到发现原来这之中是存在问题的,因此才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让我有些茫然,把知识固化,到底什么时候合适?怎么能达到正确与效率的双赢?这很难判断,即使是现在我们这在用的已经形成的语言,用来思考的语言,难道不会因为这种用来思考的基础工具有缺陷而让自己对于很多事情无法思考到么?!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49065 233099
上一篇:那段岁月!下一篇:一个很诡异的梦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