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http://bbs.byr.edu.cn/wForum/disparticle.php?boardName=WorkLife&ID=228178
前言:
刚刚毕业,干了几个月白领,见了一些事,也想了一些事,总是不能平静,只好一吐为快。
---------------------------------------------------------------------------------
一、十年前的白领们去哪了?
毕业之际,怀着一颗年轻而不甘平庸的心,在放弃/拒绝了几家国企之后,进入一个民营企业。初涉职场,当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心惊肉跳地看着扣去的上千元四 险一金和个税时,才开始切肤体验到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纳税人的痛苦。但无论怎么说,比起国企员工、公务员的低起薪来说,收入暂时算不错了。
可风险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当初找工作期间就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今,则是真切的嗅到了这个风险的血腥味。
不久前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哥们聊天,他说:“我从小住在中关村这一带,中学时,各种软件、科技公司刚兴起,每天早上看到一群群二十四五的年轻白领上下 班,一年年地越来越多,很是羡慕。你想想,当时白领多风光啊。十年过去,我毕业了,成为他们的一员,看着上下班的人群,绝大多数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 姑娘,仍旧是像我们这样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这时我就很恐怖地想到一个问题:十年前,我看见的那些年轻人也该中年了吧,可为什么这里已经看不见了他们的 身影?他们去哪儿了?!”
是啊,我也无法说清这些当年的年轻人现在去了哪里,毫无疑问的,他们中的少数人成了我们的boss,但大多数人呢?
二、千万年轻白领的归宿
我是理工科出身的,要想清楚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归处,总是不自觉地用计算来分析:
前两天看到一则文章,估算了当前中国吃财政饭的人数——“……除了包括600万公务员在内的,在党政机关中“国有”身份的员工1000余万人,以及科教文 卫金融等等事业单位3000余万员工外,政府机构里还有很多很多靠“合法”或非法的财政吃饭的人,这些人的数量甚至比公务员的数量不知要多了几倍……” 【注1】。虽是非官方的估算,但我觉得这更靠谱。
而从我们身边的直观感觉及对人口构成比例的一个粗略估算【注2】,外企、民企中这些白领的数量只可能比这四千万更低。
当这千万个年轻白领一年年老去,其中极少数人成为了管理者和小老板,少数人落入了更底层,而大多数人呢?
可想而知,他们无外乎挤进了那四五千万财政供养人员当中或是成了国企的成员——老师、公务员、研究所员……除此之外,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其他职业能消耗这千万量级的人口。
三、纵向的历史
让我们暂时不想这些问题,简单回顾一下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的发展痕迹。因为只有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来小心求证,才能明白我们这个时代所处位置。
80年代,人民的创业热情一下子释放出来,形成的是井喷式的混乱交易市场,群雄争霸,争夺似乎永远在扩大的自由市场。那些头一批干个体户、当小老板的人里,大多是无法在农村、国企、国家单位谋得出路的人,他们杀出了一条血路。
可即使这样,因为旧有观念的延续,在钢厂、毛纺厂等工作的工人,坐机关的干部,学校的老师等等也是迟疑地看着外面这忽然出现的花花世界,以残存的优越感继续生活在改革的巨流中。
到了9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民企开始强壮起来,挤占着市场,一些轻工业的国企纷纷倒闭、即使是居垄断地位的很多重工业国企也是奄奄一息,很多单位人员只好买断了工龄出来做生意,举例来说,我的舅母就是那时从玻璃厂出来摆果摊的。
那时候的个体户、小老板们即使不是腰缠万贯,也是收入颇丰(我舅母当时收入相当可观),比起领国家工资的小干部们,是要显得强些,哪怕是个打工的挣得都比 教书的多,导致了一阵公职干部“下海潮”——我爸单位的一个年轻干部也是在那时辞职下海的——公务员辞职去做生意,这在现在几乎不可想象,但当时就是发生 了。
这是个富有活力而混乱的时代,到处是发展的机会,到处是制度的漏洞,权力机关谨慎地躲在风云变化的背后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而90年代中后期开始,愈加明朗的市场和高层政策导向,使得政府开始成了市场经济的主角,凭借与生俱来的优势,轻易地就将经济暴涨的利润收入囊中——从 国企资产重组、批地卖地到垄断性的定价、政策贷款的倾斜,一步步强势地夺回民企的风头。而日益丰盈的国库,自然也开始滋养起靠财政吃饭的人们来。(这段历 史的认识也是从郎咸平先生那得来的)
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我认识的一个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90年代末嫌单位效益不好辞职出来下海,也挣了几年钱,可所投靠的企业在03年左右倒了,回头一 看原来的单位,居然效益开始好起来,不断能接到利润丰厚的国家项目,职工们的工资奖金福利呼呼涨,相较白领不差且有保障;于是后悔不已,千方百计又回到这 研究所下的一个子公司里了。
四、横向的参照
仅30年,风云变化如此大相径庭,令几家人笑几家哭,不免慨叹。好吧,既然我们发展成了这样,该怎么办呢?很自然地就将目光放到了发达的西方国家。
首当其冲自然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那里当个公务员并不是什么令人神往的事,大部分人都在私企里混着或自己当个小老板,即使不大富大贵也悠然 自得。完善的制度、市场利好的诱惑和坚实的福利保障,刺激着普通人勇敢地去创业、创造价值——在美国留学的魁兄,仅花了75美元便注册了一个贸易公司! ——如此低的门槛,可想而知其经济是何等地具有生命力!金融危机了,裁员了,失业了,咋办?社会保险兜着底呢,甭怕!因为整个经济体中没有国家性质的垄 断,掌握公共权力的职位也不能那样随心所欲,优秀的人才们无非就是在各个私企间跳来跳去,一起等待着经济复苏的那天。
至于高福利的西北欧,那更是:市场经济的强势供出了高保障,高保障让民众们更无后顾之忧地去开创新的市场,构成了良性循环。
五、无奈的现状
从刚才讲的那个例子可以让你很清楚的感觉到了,这便是我们这几年所面临的现状:物价飞涨,外企民企白领们的收入优势急剧缩小,而相应的福利保障等却远远不如稳定的公务员、教科文卫职工、垄断国企人员。
如今的中国,表面上看,六成的GDP都是民企在贡献,在其中的白领们分享着其中的繁荣,可万一它倒了呢?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民企的性质的都是轻工和民 生方面的,钢铁、石油、煤、电、水、交通、通信设施等极端基础且对经济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功效的行业,无一不被国家牢牢掌控着,这就基本确定了这个经济走向 是国家说了算,如同浮云般绚烂的民企今天是蹦得挺欢的,可明天稍一来个政策:贷款收紧、提个汇率、涨个油价啥的,让你死就得死,让你生你就生!
这不是危言耸听,从我有限的所知,能保持10年以上红火的民企实在少之又少,而倒掉的公司确实多之又多——而今那么火的民企如百度等,也不过才辉煌了几年;2000年在中国有个更火的分公司叫Link Air,清华学子都抢着进,可如今还有几人知晓?
当然这样的起伏有民营经济本身不成熟的因素,可所遭遇政策资源的紧张与束缚,我认为是更大的因素。
眼见着今年金融危机下,国有银行仍旧稳如泰山大量招聘新员工、公务员的涨工资方案呼之欲出、摇摇欲坠的国企轻松得到巨额国家贷款而金枪不倒——反之相 比,外企各种裁员、民企不是倒闭就是降薪缩招,中小企业可怜巴巴地盼着银行输血……而房价贵、看病难、油价涨的几重挤压——无怪乎,无数优秀的人才抢破了 头要考公务员、死活也要进垄断国企,纷纷靠上国家财政这棵大树。
趋利避害,人之本性也。
六、何去何从?
我一个同期毕业的哥们,绝对的人才,在一名企中,月薪11K,令人艳慕,可其中的压力也是极大地:每季度的考评、末位淘汰,才几个月的时间里,二十几个 人的项目小组就开了四五个。就连他也迟疑地说,在北京压力太大,再干几年买不了房的话,也回家乡去考公务员了……
而前面说的那北京哥们,目前是自己开了家小公司,怀着一颗不服气的心在艰难维持着——不正是这样的人,才使改革30年来的经济有了奇迹般的飞跃?——可他却不无羡慕地说,也许有一天干不下去了,去弄个老师当当也挺好的。
我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很想在富有机会和活力的民营经济中站稳脚跟,好好做点事业;即使做不成大事,也想凭借一年年的努力来换取老后相对稳定的生 活。可眼看着民企一日比一日地脆弱、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一日比一日地收缩,叫我又如何能够对它有信心?我又如何不会去考虑托关系进国家单位、挤着吃财政 饭?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优秀的年轻人都挤去吃纳税人供的饭,那谁来当纳税人?还不是那九亿可怜的农民?难道又要回到改革前?甚至是农耕时代?!
忍不住要喊一句“请给予我们年轻人一点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