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读书笔记]《商君列传》其他几处有趣的记载

黄蒙 [感悟] 2013-04-12 12:22:05 星期五 晴天 查看:227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1.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弗听。罢而孝公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後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景监,景监亦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这段故事描述了景监推荐商鞅说秦孝公的过程,很是有趣。

商鞅见孝公至少四次。

第一次,说了大半天三皇五帝的施政纲领,因为实在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就像今天开会进行X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孝公实在忍不住瞌睡(可能平常工作比较繁忙),时不时地“小鸡啄米”,大概是左耳进右耳出,商鞅告辞以后回神一想,什么有用的话也没有。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怎么跑来个这样昏话连篇不着调不靠谱的家伙!忍不住就跑去责备景监,“你推荐的是个就会夸夸其谈的书呆子,这样的人有什么用?”景监受了领导责备,脸上挂不住,也跑回去责备商鞅,“你都说了些什么玩意儿啊,弄得君上怒气冲冲,搞得我也很没面子啊。”商鞅小心赔不是,“我说的是帝道,看来君上的志向不在于此,您多担待,下回我一定说别的。”

过了五天,第二次见。变本加厉。还是“未中旨”,云山雾罩,似乎有理,但不得要领,就像“八XX”。孝公这回想必更加生气,“你个景监,是不是收受了那个书呆子的贿赂,又要我见他!他这回倒是不说三皇五帝了,开始说夏商周的治国方略,那些东西对尽快度过金融危机、增加就业有什么用啊?!”景监诚惶诚恐,又去找商鞅,商鞅说,“看来君上也不喜欢王道啊,那我下回再换一种,一定成功。您千万千万再帮我一次。”

又见。商鞅这回开始说春秋五霸的主张和理念,咱们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X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着力提高GDP和人民生活水平,尽力做到X个“有利于”。哎,孝公觉得这回有点意思。秦国要是能恢复穆公时的国际地位,称霸一方也蛮不错嘛。于是下来跟景监说,“这小子还可以。也能聊得来。”商鞅则是一副早已料到的样子,胸有成竹地说:“我这回跟君上说五霸之道,果然他听进去了。他一定会再见我的,我知道该说什么了。”

       又见,商鞅进门不说废话,直接提出“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创业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案、扶持国产动漫产业的决定、深蓝海军战略建设实施纲要等等等等,然后从经济到政治到军事到外交到民生到意识形态建设条分缕析,有战略设想有操作规程。听得孝公越靠越近,连蹭到了坐席外面都不知道,连着谈了几天几不知疲倦。事后景监大为惊诧,“你跟我们君上说什么了,他那么高兴?”原文的“中”就是现在河南一带的方言“中不中”,是好的意思,原文是使动用法。商鞅说我一开始说的都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但咱们君上说共产主义社会太遥远了,他等不到。他现在就想让国富兵强,称雄天下。所以我就只好说些实际的东西了。不过要论道德教化,这些东西还是远远不够的呀。

       这段史料中有几个问题,孝公为什么三番五次接见商鞅?景监怎么肯三番五次地推荐?商鞅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截了当得说“强国之道”?商鞅的政治理念中到底追不追求“比德于殷周”?

       我猜(无力做考证,瞎猜,下皆同),当时秦国内忧外患,孝公大概是“病急投医”,怀着姑且一试的态度,见见就见见,反正也没抱太大希望。而景监又是孝公宠臣,三番五次推荐可能也确有道理。而景监可能通过商鞅的日常行为和一些细节看出了商鞅的确是个人才(就像鲍叔牙,自己不是大才但能识才),而商鞅每次提出请见的理由又总是合情合理能说服自己。从商鞅后来的施政来看,其杀伐决断,其铁腕行法,其理论著述,应该是早早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不会是在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之间摇摆。他几次三番变换说话内容,可能也是试探和观察孝公的思想和为人。当他确定孝公的确是一个以强国为毕生追求、对空话套话大话废话有很强辨识能力的君主以后(总有大量的庸主分不清好话坏话,历史上这方面的悲剧太多太多),这才敢于君臣结盟,力行变法。

 

2.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像“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这种话,大家不爱听,但是事实。老子说“绝圣弃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虚其心,弱其志”,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个道理。他们对愚民政策的热衷并不因他们治国理念的不同而不同。

杜挚的话也有些道理,“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如果改革带来的收益很小,一般宁可稳定,是不会改革的。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是不改就过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发生。而杜挚说了这句话以后,居然喊开了口号,“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就像红X兵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在议政场合不加任何逻辑地喊口号,盲目倾斜热情,反而给对手以口实。窃以为,杜挚远不如甘龙狡猾。

 

3.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很多人依据这句话说商鞅太残暴太专制,人家来说新法好,不是变相赞扬你吗?怎么还把人家发配边疆?也有人说商鞅是记仇,因为这些人开始说过新法的不好。

窃以为,记仇是无稽之谈。政治家当然也是人可能记仇,但大政治家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从利益角度出发地。不利,则虽仇人亦结交,虽恩人亦无情。我觉得应该注意这句话的时间。这句话是在第一阶段变法初见成效,第二阶段变法尚未实施的时候。而我们知道,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才真正触及土地制度、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的根本。在这个时候政府立威,表面上是惩罚了一些底层民众,其实却是通过强力震慑了将来可能激烈反对第二阶段变法的既得利益。就像二十年前的那场风波,表面上是惩治了一批民众,其实却也是deng通过对军队的绝对稳固的领导震慑了tg内部的left派,92年南巡纠left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tg不可动摇的纲领才在强力威慑下成为可能。

 

4.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原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这可以看做商鞅同赵良的一场辩论。从行文来看,可能赵亮是社会上很有声望和影响力的老一辈知名学者。商鞅想把他拉出来,为政府服务,为新法张目。但赵良可能是思想僵化的书呆子,同情丧失利益的贵族,被他们利用在舆论界反对商鞅;也有可能赵良明白得很,很懂政治,就是想把新法扭回去。因为赵良不仅态度强硬,而且威胁警告商鞅说,“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就是说现在群众听你的话超过了听君上的话,执行你的命令的力度超过了执行君上的命令。而你又搞歪门邪道,架空君上,专断跋扈。潜台词就是你想干什么呀?想篡权吗?其后又提到商鞅讲排场,护卫数量不够都不出门。这可能是为了防范刺客。毕竟这么彻底的变法,可能有大批贵族想要商鞅的命。最后赵良露出了狐狸尾巴:“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就是要商鞅主动辞职、回家种地,推荐君上任用那些山野隐士。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秦君还没有称王,不可能有“秦王”的称呼。要么是司马迁将“秦公”误为“秦王”,要么是整段对话是后人编造,司马迁用这个春秋笔法表示对这段材料存疑。二是岩穴之士都是什么人?表面上是隐居山野的闲人,但实质可能是因变法而下野的政治反对派。赵良是劝商鞅,你自己怎么不辞职,推荐原来的反对派缓和矛盾?这样将来他们就不会再跟你过不去了。所以说赵良有可能是书呆子不懂政治,说出这么幼稚的话来。让政治反对派得了势,他们就不会报复了吗?而且商鞅变法就是要改制,如果反对派上台翻烙饼,孝公商鞅这几十年大动干戈岂不是前功尽弃?当然也有可能是赵良觉得反对派实力强大,所以嚣张无比,赤裸裸得向商鞅“劝退”。从“商君弗从”这四个字来看,商鞅一定对保守势力彻底绝望了。他知道,改革者和既得利益的丧失者,之间的鸿沟又宽又深,他们之间的裂痕,再也不可能弥合了。


顶一下(31 写日记 1247173 226237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