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看这个片子,貌似还算有趣,今年获奖的片子还都比较靠谱,有看过的说说?
-----------------------------------------------------------------------
本届奥斯卡揭晓,《贫民富翁》(又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为最大赢家,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一场竞猜游戏因此拉开帷幕: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美国梦”的化身;也有人说,全球金融危机是这部充满喜感的影片获奖的重要原因;还有人更富于联想,认为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传奇故事,激发了人们对这部影片的兴趣。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些答案统统错了。
这部电影绝非“美国梦”的印度化表达。想想就明白,所谓“美国梦”的经典版本,应该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比如,一个穷小子(灰姑娘)通过不断奋斗,终于获得了财富或爱情。但在这部影片中,出身贫民窟的穷小子贾马尔依靠自身奋斗的结果,只不过当上电话服务中心的一名茶水工。而他之所以成为百万富翁(二千万卢比奖金),却是靠撞大运、参加电视有奖答题得来的。成功往往不无偶然,然而真正的“美国梦”肯定不会鼓励大家都去撞大运。
还可以肯定,同为穷小子出身的奥巴马如果知道人家把他和这部影片的主角联系在一起,一定不会很开心。那岂不是表明,他的总统大位也是靠撞大运得来的?看过奥巴马传记的都知道,这位拥有黑人血统而且有过一位法律意义上的亚洲人父亲的现任总统,他成为白宫新主人靠的绝非是有奖答题,而是一步一个脚印。
至于全球金融危机造就了《贫民富翁》的说法,即便有些道理,归根结底也是受蒙蔽的结果。很简单,如果这部影片获奖是因为观众需要温暖,《生死朗读》捧走最佳女演员的小金人不就证明了观众需要眼泪?《贫民富翁》确实充满了好莱坞式的喜感,催人奋进,结局相当圆满。但从总体来看,导演无非用喜剧包裹了一个充满悲情的底层故事。不妨想想看,和贾马尔一样赤贫的那些底层民众,几个有他那样的幸运?
影片通过贾马尔的自述,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把贫民窟里的残酷现实揭开。如果观众只看到了那一个明摆着告诉你只能是奇迹的结局,而没有看到其他人的挣扎与沦亡,这不仅是无视生活的现实,也是对导演独具匠心的演绎视而不顾。
实际上,这是一部充满后殖民主义色彩的影片。这不仅因为导演丹尼·鲍尔来自印度的前殖民者英国,更在于这部影片确实就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第三世界的产物。固然导演以西方人的身份来呼吁正视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问题,这可以看作出于普遍的人性关怀;同样也要看到,这部影片无论从问题意识还是解决途径,都存在着不真实和想象的成分。
多花点笔墨,让我们来看影片中的对白。冒充野导游的贾马尔领着一对美国夫妇参观,却遭到了警察的暴打,他边躲边冲着美国夫妇喊:看啊,这就是印度的现实!(大意)那对夫妇赶紧护着他,说:“接下来就是美国时间了!”这句对白其实就是典型的源自西方意识的一种想象。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想象,始终贯穿于整部影片。关于贾马尔兄弟的经历,大多是基于现实的创造,而那充满快乐基调的解决方式,却很难进入真实生活。
所以,这部影片与其说是“美国梦”的印度版,不如干脆说这是“美国梦”里的印度贫民窟生活。按照现实的逻辑,贾马尔甚至很难成为一名茶水工,而在好莱坞或西方观众偏好主导的选择下,贾马尔必须获得拯救;按照真实的图景,处于城市边缘的贫民窟简直就是魔鬼出没的地界,而通过导演的PS神功,西方观众(在心理上)都成了天使的化身。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导演的责任。实际上,导演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该做的——把真相展现出来。对这部影片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也许表明,横亘于东西方的文化鸿沟依然巨大。不能不说,这还可能是理解上的问题。因为导演已经如此明显地告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穷人成功的出路恐怕只有靠中大奖。
不管怎样,这些都不该是我们(第三世界观众)的想法。发生于印度贫民窟里的故事,有些场面肯定让你感觉似曾相识。一个“雾都孤儿”般的影片,让金融危机中的西方观众获得快乐和满足,这多少有点残忍。难道不是吗?
2009年2月24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