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老子》论爱、论兵和老子的孤独

黄蒙 [闲逸] 2013-04-07 12:13:34 星期日 晴天 查看:237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老子论爱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有心理学家总结人,对什么人或事物付出的越多,就越爱之而与对方的回应关系不大。所以,越牺牲自我、迁就对方的人,越容易痴情,越容易坠入爱河拔不出来;而越心安理得享受对方付出和奉献的人,越爱得浅。又比如父母对子女,指望他懂事明理、报恩尽孝,希望不大,只能多让他付出,他慢慢才会更爱老人。从道德角度讲,这些当然是很不应该,但这是心理学提供的客观事实。

这一章谈到了名实关系,身体与钱财的关系,得失关系,爱的本质,藏亡关系和知足与长久的关系。可以用六句话概括:

1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曹操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3我没钱,当然没什么问题。可是你有钱,你不知道往哪里放,你说你着急不着急?——周其仁

4投入越多,越爱;越爱,投入越多。直到你根本无法接受如此巨量投资的失败。

5越重视,越患得患失;越患得患失,人就越不冷静,越容易失去

6知足,知止,保持中庸,可以长久。

 

 

老子论兵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无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六十九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打;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七十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七十一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毛主席曾称《老子》为一本“兵书”。但此书真正明明白白地单纯论兵,只有上述五章。

老子很明白,国家实力的本质,在经济、制度和政治,而不在军事。军事是末道,所谓“亡国败政无精兵”,秦末即为最典型之一例。经过十年统一战争锤炼的大秦百万无敌雄师,在陈胜、项羽这些农民军的打击下,一年而灰飞烟灭,前无古人地充分证明了:没有经济和政治的支持,再强的军队也是浮云。

除了“不敢为天下先”、“骄兵必败”、“祸莫大于无敌”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子辩证法”以外,老子军事思想中,不为常人所了解的,主要是三点:贵冷静;贵慈;哀兵必胜(大众理解是错误的,偏离《老子》本意)。

       1 贵冷静。所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老子称之为“不争之德”。最优秀的军人,绝不是梁山好汉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也不是张飞那种暴躁起来就鞭笞士卒的,也不是关羽那种极端好面子你一激他他就会像猴子一样跳起来的,而是像最精明的商人,拿得起放得下,根本不在乎身外之名,而每战都反复权衡利弊取舍,看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勇武,也从不发火、让情绪压过理智。林彪是这种统帅的典型,深沉木讷,思维缜密,话很少,也几乎从不冲动和发火,每战前精打细算。而秦昭王时期同山东六国大战一生、从未一败、每战斩首至少十万、将六国基本打残、奠定了秦国对六国的压倒性优势、有资格入选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将军之一的白起,据说滴酒不沾,也是木讷寡言,永远保持冷静。

       2 贵慈。个人觉得,这是老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兵者凶器也,用之不详。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它的目的是攫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不是杀人。正相反,如果可能,应当尽可能少杀人,毕竟人也是一种资本。由贵慈,可以得到一条必然推论:“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胜也)善用兵者,胜利应该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注意,是唯一。其他的诸如尊严、威风、炫耀、显摆、巧妙、战争本身的艺术性、观赏性等等等等,都不是一个优秀军人应当追求的。游击战打不过就跑,这是至理。司马懿顶住国内的政治压力,死守数年不出,任蜀军辱骂,困死诸葛亮于五丈原,在军事上,高明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是个好军人。又比如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发动了为期十年的统一战争。期间,秦国上将军(总司令)王翦只是凭借秦国的经济优势,发动重装大军,以堂堂之阵,稳稳当当波澜不惊地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打得一点也不“巧妙”,不“漂亮”,这就让很多少壮派将军不满,觉得王翦作战,老气横秋,缺少锐气。灭楚之战,备受嬴政赏识的少壮派将领代表李信请秦王拨给他二十万军队,轻装疾进,欲横扫楚国,打出秦军的风采。结果大败而归。王翦这才说,为将者,贵慈,应以国家利益和士兵生命为最高指导,而不是将领的个人功绩和面子。王翦作战,虽然不好看,虽然很沉闷,但每战必胜,这才最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怎么能为了好看,为了尊严,为了军事学的进步,就以战士的生命为赌注、采取冒险打法呢?!于是王翦统兵六十万,装备器械无数,像司马懿一样顶住国内政治压力和基层军官的出战请求,任由楚军辱骂,固守不出一年,坐待楚军后勤供应出现困难,然后一鼓将楚军打垮。我个人打WAR3时也有同样的经历,我用Human Alliance,人族是个防御强于攻击、经济实力尤其强大的种族。种族特性决定了Human选手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正面战场规避、拖延,坚守不出,龟缩在家里东方不败般苦练内功,成势后大军一举杀出将敌人打垮。这就像意大利防守反击的足球风格,必然比较沉闷,不如攻势足球好看,激烈得火花从头到尾。但好看不好看,完全不在军事学的考虑范围之内。为将者,想想国家利益,想想士兵们的生命,怎么能考虑这些虚名,把胜利忘在脑后呢!

       3 哀兵必胜。哀兵也是贵慈的推论。一般理解的错误,在于“哀”的主体和词性。他们往往以为,这个主体是整支军队的每个士兵,词性是形容词。老子的原意,“哀”的主体显然只是将领,“哀”是动词,是“视兵为哀事”的意思。即哪一方的将领更将战争看成不祥之事,更厌恶死亡,更珍惜士兵的生命,他才会更将那些虚名抛之脑后而注重胜利本身,更精打细算于每战的得失,才更有可能获胜。即“哀兵必胜”应为“哀兵事者必胜”、“以兵事为哀事者必胜”。所以不要把战争当成加官进爵的好事,那种军人是心中无爱的屠夫、杀人狂,不是好将军。曹操戎马一生,仍然留下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名句,胜之有凭。朝鲜战争结束,签字完毕后,彭德怀来到志愿军前线阵地视察。虽然战争胜利了,他的心中却满是悲哀,他说,“我不过是一个朝鲜战场上的幸存者。”(大意)哀兵必胜,因为哀兵者有大爱,有大爱者必胜。(从这个角度说,孟子的“仁者无敌”没错,但孟子的错误在于方法太迂。把儒家的爱和法家的法术结合起来,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的人)

 

第七十二章(老子的孤独)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说,我的话既容易学,又容易做,是在没有任何困难之处,而且都是有根据的,不是一个人面壁胡说八道。但人们就是不学不做。也罢也罢,人们不了解我,正是因为他们无知(所以不被理解没什么了不起)。了解我的人少,正说明我高明。就像圣人,里面揣着宝玉,外面看起来破破烂烂。

       《孔子世家》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有几句话,同老子这段的风格极为相似。“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我们把思想、学问、知识做好了,当权者不用我们,是当权者白痴,是当权者的耻辱!天下容不下我们,有什么了不起?!天下越容不下我们,越证明我们是君子!

       不同之处在于,同为孤独,同为不被理解。孔门因为要用世,找不到官做心情不爽,语气要激烈得多。《老子》学派本来就是隐士,也不怎么想做官,所以语气要平和得多。但依然,我以为,本章是《老子》八十一章中最体现作者感情的一章,最让人觉得作者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代“道”和天地念书的机器。人在发牢骚的时候,最体现真性情,号称一切看透的《老子》作者也不例外。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43360 226237
上一篇: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下一篇:回家实习!!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