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电影了。
自费城故事以后,觉得Tom Hanks的演技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其他片子再无法超越的。倒是那个白化病人,绝望的眼神,颤抖的身形,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看过原著,学了一学期西方美术,还受西方思想熏陶了两年,故事的一切看起来好熟悉。倒没了什么看推理电影的悬念和跌宕起伏心情,重点放在了努力理解那些宗教历史上。
耶稣是人还是神,长久以来在心里只是个朦朦胧胧的概念。偏向神那一边吧。
宗教的东西,在中国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们本就难有切身体会。
无非就是几方的势力争夺,本没什么对错。而加入信仰以后,却有些惘然了。
追寻历史的真实。而什么是真实?作为人的耶稣,还是作为神的耶稣。也许客观上耶稣是一个人,这是一种真实,但两千年以来人们崇拜的被冠以耶稣之名的神,岂非又是另一种真实,作为人们心中的真实。
从爱猫扑.爱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不断被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由此,我们摒弃了事实真实,异口同声的说我们要的是法律真实。
然而法律真实本身就不是一种真实。它只是由法律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判断出来的,人为的真实。当我们习惯了处处以法律真实作为判断依据的时候,总是忘了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在现实里的人。身边缠绕着好多挥不去的事实真实,在用法律真实说服别人和自己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其实并不那么坚定。苏力说,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法律的世界里的。离开法庭,我们是人,不是解释运用法律的工具。
我们就像信仰着基督的教徒,活在一个由某个人用心编造出来的世界里。而我们却没有基督徒那样充满了信仰和坚定,于是我们注定在法庭上和法庭外,在事实真实和法律真实之间挣扎徘徊。多少有点人格分裂。
在法庭上,法律真实必须高于事实真实,否则法律无法运行下去。
在信仰中,耶稣基督是人还是神,Bible到底是不是人写的,新约和旧约的编纂过程,是不是,也就不那么重要。人们信仰的耶稣,是不是已经和曾经的那个犹太青年,分离了?
不是太了解基督教教义,只是觉得,作为“信仰”存在的耶稣,保持神的身份对世人会更好。人是需要信仰一些超自然的东西的。太真实的世界,往往压抑,找不到喘息的空间。超自然是未知的,而几乎是只有对待未知的东西,人们才会在潜意识里心存恐惧。继而,才有约束和逼迫自己的动力。
如果耶稣从人们心中的神变成了人,虽然不能阻止人们对这个青年的尊敬和爱,但超自然的东西一旦不存在,“信仰危机”还是会爆发出来。
对于中国人,信仰本来就不是很强烈,削弱一点,可能影响并不大。
而之于许多虔诚的信教者,梦想碎裂的声音要响亮得多。
就如同少年时发现偶像不再完美一样。世界都灰暗了。长大以后从来没有当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碎裂。
宁愿虚幻吧。
如同法律真实不可替代一样。为了一个大层面上的秩序,绝想都自欺欺人,也没什么不好。因为离开法庭的法官心底其实相信的仍然是事实真实一样,信仰也不是能够拿来当饭吃的东西。只是当需要的时候,它的存在才有意义。
整个片子并没有什么爱情的元素。但是,并非无关爱情。
这爱情竟是耶稣的,那个可爱的犹太青年。只是不知,若这二人真是恋人或者夫妻,玛丽亚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隐秘到,要千百年后从达芬奇的画上猜测二人曾有的幸福。画面重新拼接后,玛丽亚靠在耶稣的肩膀上,倒似真正幸福的女人了。
呵呵,不知道卢浮宫的下面是不是真的藏着蒙大拿的玛丽亚。如果有,倒真是个完美的归宿呢。
“圣杯在古老的罗斯林教堂下面等待。剑刃和圣杯一道看护着她的门外。
她躺在大师们令人钟爱的杰作的怀抱里,在繁星闪烁的天底下终于得到了安息。”
达芬奇密码
上一篇:我的实况进球 01(有图)下一篇:今夜,成都请将我们遗忘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