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say sth b4 "scss"

张慧聪 Bukn [深情] 2013-03-29 13:54:44 星期五 晴天 查看:12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我想说一点没谱的事情,和“创业”相关的——于是你懂为什么没谱了。

但是,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从业者,当必定抱着一颗创业的蠢蠢的心,否则便不及格。特别是对于“实现者”——设计师、前后端程序员——而言。按最普通的 情况,只需要三个人,就已经覆盖了实现一个网站的能力。——我们省去了产品、UE设计师、QA 、运营,省去了财务、HR 、行政,特别地,省去了该死的boss ,于是,在这个个人螺钉化的时代,互联网行业展现了一种生机,那便是一种可能:由零星几个人便能造就一样产品,而它将改变世界。

事实上,这三个人还能够继续浓缩,后端程序员胜任前端并非罕见,在普遍情况下,前端工程师的价值更多地在于经验——实现某种需求的标准实践、解决某 错误的标准实践等等。特别是在这个网商普遍低能的坑爹中国,兼容IE6成为前端工程师的重要价值。处在项目中,留心学习,这些经验都能够逐渐积累,而在 google这样的公司,甚至并不太区分前端和后端,可见后端程序员同时胜任前端完全可期。

这样便还剩下设计师——但事实上,大部分设计师从事的工作当算作“设计工”,他们(用“她们”?)更多的是实现者,而非设计者,面对 1280×1024的矩形,哪里安排什么——这个决策权一般在产品经理手中,设计师们则是将他们的想法变成设计稿。他们需要处理的是:配色、字体、边框样 式、logo(我认为是最有“设计”的部分)及一些效果(阴影、高光、倒影、……)。如果设计师不用关心交互和布局,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便是颜色理论、常用 (标准)配色实践、效果元素组合(视角强调及美感)以及最重要的:PhotoShop (有些喜欢用fireworks)。

颜色理论是对审美直觉的理论补充,配色实践也一样。循着正统教育流程学出来的设计师,当有不错的美术基础,素描、速写、色彩三大基本功,即使不算精 通,也当及格,并且一般也都专长一门美术,如油画、板画什么的。但他们选择了web设计,而这行中,美术功底的力量能发挥几成,就比较难说了,或许它们最 终都还是化为了审美直觉,那么和一个有些美术审美休养的非设计师相比,他们的优势又打了个问号。当然,web设计从属设计,设计属于工业,而非艺术。工业 实践强调规律,而懂得这些规律则需要经验积累。——这似乎又是一件幸事,互联网从业者一般也是互联网重度用户,看一些理论,再提着心睁着眼,也未必就不能 设计出漂亮的页面来。

接下来似乎只剩下了PhotoShop(对于我,是gimp) ,一个工具而已,又算得了什么?

那么现在抛出我的观点:一个后端程序员完全可能自己实现一个优秀的网站。产品——在他富有想像力和幽默感的大脑中;UE ——来自于一些理论、(作为互联网用户)经验和“吃自己的狗食”;设计——当他拥有审美眼光、懂得了色彩理论、学会了PhotoShop ;前端——学习、请教和经验;——后端——本行,谢谢。

于是我说,这即使不再是个人能够缔造传奇的时代也至少是个人能够缔造一个网站的时代。而网站,便是能够让梦想落地的一种现实。特别需要提到,个人可 以省去一些只有在工业流程中才有用的技能——“表达及使用工具表达给下游环节”的技能,例如专业的产品人员都要求会用一些工具做出原型——如此设计师才能 开工,并且业界标准实践中,很奇葩地要求他们熟练使用office ,因为要写详细的PRD 。而对于个人,你尽管说fuck PRD, fuck Office, fuck Axure, fuck visio, let’s just use pencil & paper & brain.

这便是我心中“互联网创业”的一种标准实践,它从linux内核的成长过程得到启发。我认为,你不可能期望一开始就组建一个团队——如果还要是个靠 谱团队,则更不可能。而且更重要的,就算拥有这样一个团队,你也难以将它的力量发挥到及格水平,因为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你心中的“它”当是个什么样子。所 以,你在一开始必须做所有的事情(当然应该适当借用前人成果),直到拥有一版能用的产品上线,你拥有了用户——从而拥有了用户反馈。如果它真的是个好东 西,你的用户中的互联网从业者才有可能聚拢过来,这时候,组建团队才开始有水到渠成的味道。

看看“成功”的网站,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多,特别是在中国,简直没有。但是我们知道至少有两个“网站”是以类似方式成长起来的,它们是:google和facebook 。

中国玩儿互联网创业的人,一般都习惯另一种模式:先用一个“点子”(常常是抄袭而来)忽悠到安吉尔们的钱(他们有“商业计划书”和PPT),然后招 人,然后加班加点(粗制滥造)地赶出一款“产品”,然后他们就开始了红海竞争,他们狠不得把钞票点着,做成燃烧弹,一坨一坨地扔到竞争对手公司的窗户里 去,而恪守着“A轮”“B轮”原则的VC先生们,则穿着西装坐在观景台上看应该给谁供应燃料。大战过后,大多数都死了,剩下的“成功”了——这真是有趣的 事情。

这种团队,通常有一种奇葩的文化:免费加班。更奇葩的是,boss们居然常常引以为荣。在我看来,除非员工在完成一些令人着迷的事情,或者解决令人 着迷的问题——从而欲罢不能,其余的免费加班都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夸耀。按我的原话则是:以按时下班为荣,以无故加班为耻。事实上,不客气地讲,正是由 于流程不完善,员工(特别是leader)水平低,管理不当等问题,造成了效率低下,无端返工,而所谓加班,至多是有所弥补而已。雷布斯及其某米科技便是 秉承“加班有理”理念的典型,它们甚至把12×6工作制做成了常规,雷布斯果然够雷。从而你知道这“1999,安卓手机买到手”里包含了多少人丢失自我的 生活。另外多扯一句,作为打工者,你要是没有“时薪”的概念,那你真是奥特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成王败寇的价值观,所以但凡那些“做起来”的、“做成”的,人们都会倾向于认为“肯定有可取之处”。这话诚然真,因为就算做垮了,又怎能说“毫无可取之处”?对于迷信“成功”的人,我总想问一句话:“项羽,你觉得怎么样?”

工业化的深入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一个员工在公司,首先是某条流水线上的一环,然后才是一个人,这就是所谓 “物化”,这是我一直反对的趋势。我认为,公司首先应该将员工当作一个人,其他的都在此基础之上。既然是一个人,那么他就有快乐悲伤,情绪有时高涨有时低 落。一个人会有自己的生活,公司已经占用了他一天中最好的时光,为什么还要索取更多?标准地朝9晚6工作制下,加上路时,他还剩多少时间来读书、学习、和 家人沟通?

在我看来,至少国内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你的员工需要加班。我认为,一个公司需要对社会有价值,需要造福社会,这才对得起它赚 的钱。然而,它首先需要造福的人,就是它的员工。员工应该始终是快乐而情愿的,否则当属缘尽。孙子兵法谈过“五事”,第一条便是“道”:“道者,令民与上 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我想公司需得真诚地把员工当作一个人,于员工才值得去肩负起公司的未来。

我理想的公司应当是这样的情形,公司要小,任意两人都要熟识,大家各司其职。有领导,但没有上下级。领导的职能是解决问题、协调组织、决策拍板,团 队内都是靠谱人士,所以会轮流任领导。而“无上下级”则体现在无“行政上下级”,他不负责类似批假一类的事。大家高效地完成工作,下午4点就散。在公司只 处理需要紧密配合沟通的事,若只需要单独解决,则可完全remote 。不存在行政部门,行政事务由大家轮流担任。员工之间存在多种师徒关系,用于传递个人经验和公司积累的经验。

每个人都对公司有一定决策权,每个人都为一份薪水来工作,但亦不只为这份薪水,他不是一颗螺钉,而是一个人,他有决策权,他是公司大脑的一部分。

最后,没有人“需要”加班。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36695 226437
上一篇:生日下一篇:Bule Bear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