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听了德国阿塔里帕古乐团的武汉音乐会,实在是非常不错。当时的节目单后附带了下半年琴台音乐厅古乐季的演出安排,我甚是激动啊!于是就买好了昨天这场科隆古乐合奏团音乐会的票,很是期待。
昨天的音乐会实在是很长,算上加演一共是两小时20分钟了,直接的后果就是拼命挤上703,回到学校11点…我又废话了…
整场下来,总体感觉是很好,但远没有阿塔里帕的那场给我的冲击大。这个乐团的风格比较中规中矩,没觉得什么不对味的地方,但也没有太多出彩的东西。两个乐团对比,就像古尔德版哥德堡变奏曲和其他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对比一样。
上半场开始时,我坐在了靠左边的位置,总感觉二小提声部声音太小,于是挪到了中间的地方坐,问题依旧,看来不是我右耳听力有点问题就是乐团的声部平衡上有点问题咯。既然说到声部上来了,就不得不说一下,昨天的这个团在这一块确实不如阿塔里帕,听阿塔里帕时,各乐器清晰的线条、对话可是让我眼前一亮。而昨天,不知是不是乐器比较多的原因,乐器的声音有点杂糅到一块了,这算一个失望。
下半场比上半场感觉更好一些。下半场的第一个曲子是一个叫安东尼·达瓦涅的法国人写的A大调第四交响曲。节目单里介绍这是介于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之间的“加兰特风格”,以前反正没听说过。第一乐章刚一开始演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是巴赫和莫扎特的结合体,果然是过渡时期的作品,很有趣。和声色彩和弦乐合奏的音型很像古典时期了,尤其像莫扎特,而通奏低音和慢板乐章还是很巴洛克的味道。
接着的一首维瓦尔第的大提琴协奏曲,很热闹,大提琴很出彩,可惜任博士没去,否则一定会当场鸡冻的。
最后的勃兰登堡第4结束后,加演了两首,第一首不知道有没有达人听出是谁的作品来,我实在觉得风格很陌生,联系不到我所知道的任何一个作曲家上。第二首是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行板行得似乎快了一点,稍微差了一点从容,当然也可能是我走路太慢,以我的标准来断行板就觉得快了,嘿嘿。
音乐会结束时的几次谢幕掌声都非常持久,演奏中观众也从头到尾很安静,难得听到秩序这么像样的一次音乐会。两小时20分钟确实是很长,但时间却觉得过得很快,这就足以证明这场音乐会还是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