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琅琊台记

徐鹏 [感伤] 2013-03-27 20:28:06 星期三 晴天 查看:295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琅琊台记

 

海依岛屿头顶天,四海环绕有“神仙”,

千古一帝曾遨游,当今墨客谱诗篇。

 

琅琊台位青岛西南之滨也。发渤海之饶,纳千古之王公骚客,海内皆趋之不疲,盖源始皇一统咏志、徐福东渡寻仙而名噪之。琅琊山者,形若笔架,一岛西南斜入海口,成长鲸吞水之状。山虽矮而具恢宏之势,岛虽小而存灵秀之姿。漫山林木葱茏,鸟啼和风其间,有瞬息越千古之慨也。山北之地有殿,即名琅琊博物馆,状貌古朴,盖后人以大木援山而造,廊道刻以近代书家之作,笔势苍劲,竭尽风采。殿内列历代登琅琊之王侯像,神采飞扬。殿前铸始皇铜塑,舒臂拔气,大有不世之概!拾阶入山,石道蜿蜒错落,木相拥而生,林荫清幽,泉眼淅淅,蝉鸣空寂,杂念顿消矣。漫步而上,约箭地,栗树斜掩飞檐,是为徐福庙。庙内环壁皆画,均以徐福东渡为题,始叹人心之不足也。庙侧一门,出之向上,天梯也。绵延百级,极力登之,至上观龙阁。东眺,林木苍润,碧波万顷,白浪翻滚,若龙腾于海,沧海桑田尽收眼底,虽力几尽,却有豁然登天之感。沿观龙阁东南行,路转忽现御路,石阶皆依原址傍山而建,乃始皇帝登琅琊咏志之道。其道百级,陡峭雄健,直上山巅。及至此,力将竭,奈何于古神往,遂扶栏而上,且歇且攀,终至鳌头。回首四顾,天下皆小,世人如蝼蚁行,方知始皇雄霸天下之气概!昂然间襟袖飞扬,俯仰间思绪顿生,及至神衔上古,引风长啸。台隅,琅琊旧址尚存,夯土台基、刻石余迹可考。台南一楼,曰:望越楼,传为越王勾践矢志复国之地,内置越王像,雄主之气犹存。尤叹岁月流逝,英雄之不复存也!沿途而下,神清气爽,胸中如涌尽溢豁达,悠然之间无挂无碍,及至山下方觉日斜。嗟乎!千载似于一日,浩气存而无完身固万载之业也!始叹:与子之事可曾恒否?与子之志可曾坚否?王孙庶子皆为一生,匹夫公侯各有心智,唯九州大同之志共之!砥砺而承,其事恒成,锥心之望,其志必坚也!

琅琊台,位于山东省胶南市城区西南26公里处的琅琊镇境内,三面环海,西面接陆,海拔183.4米。台南海中有斋堂岛,相传为秦始皇登台时斋戒之所;西南有沐官岛,传说秦始皇的从官曾在此沐浴;西北是越都秦郡的故址琅琊城;北临龙湾,湾北为5公里长的金沙滩;东北望大珠山和灵山岛。台顶平敞,周长150余米,台基面积5.88平方公里,南坡稍缓,北坡陡立。

琅琊台一名,史籍最早载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释为: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春秋时期,齐置琅琊邑,为齐东境上邑,治所在琅琊台西北5公里处的琅琊城,即今之夏河城。姜太公作八神,其中第八位称四时主,在琅琊台上建祠以祭祀。此后,琅琊台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祭神求仙活动的中心。齐桓公、齐景公曾游历琅琊台,史载桓公东游,南至琅琊、景公尊海而南,放于琅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战——吴齐海战,就发生在琅琊台附近的海域,吴败齐胜。越王勾践灭吴后,于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依山而起观台,建望越楼以观沧海,望会稽,号令秦、晋、齐、楚,尊辅周室,歃血盟。越都琅琊90年,后楚败越于琅琊,越南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台,一住数月,乐不思归,从内地迁来三万户百姓,亲自督工修筑起琅琊台,立刻石歌颂始皇帝的伟业盛德。他还在这里两次接受徐福上书,派遣他率数千名童男女,从琅琊台下起航,出海寻求长生不老仙药。徐福最后到达日本不归,使这里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日系的源头。后来汉武帝等众多帝王登临琅琊台。琅琊台声著史籍,驰名中外,历来也为学者文人所向往。南北朝的谢眺,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苏轼,清代的丁耀亢等著名作家留下了大量写琅琊台的灿灿诗文。

《水经注》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明万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制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

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刻石,据《史记忖已载》始皇令筑琅琊台后,立刻石,颂秦德,明德意,刻石立于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石。刻石全文496字,其中正文289字,附文207字,其文二字一韵,四字一句,文笔流畅,言简意赅。正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字内的丰功伟绩,附文记录了李斯、王绾等10个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据传,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笔。始皇死后,秦二世亦循其父踪迹巡游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到北宋时,琅琊台始皇颂德碑已亡失大半,仅存从臣姓名。二世碑亦已迸裂。清乾隆年间,诸城知县宫懋让为防止石碑迸裂,用铁箍将裂石束住。此时,碑文仅存80余字,后铁箍锈折,二世碑遂迸散无踪。直到1922年,诸城县教育局督学王培枯受命两次到琅琊台寻找,终将残石找回。先藏于诸城教育局,解放后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秦代刻石10余处,现仅存两处,其中泰山顶所藏残碑,仅存10字。琅琊碑保存84字,且字形、笔法均优于泰山刻石,实乃国之瑰宝。

琅琊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级景区,冠领群山,仰俯高天风云和大海碧波惊涛,与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的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琅琊文化陈列馆

进景区西门,在停车场北侧松林葱郁的山坡上,有一座黑瓦红柱的建筑,它虽然飞檐重迭,层台回廊,但线条直而不繁,造型朴拙大气,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汉建筑风格。这是琅琊文化陈列馆。

陈列馆前矗立着一尊《千古一帝秦始皇》青铜铸像,它有别于其他为秦始皇造像的美术作品。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始皇帝形象,不是龙威凛然的,而是微笑着的,一派临风大乐的气度。作者从历史的真实出发,将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登上琅琊台激动兴奋的一瞬间凝固住,从展现人物特定时空的情感入手,塑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始皇帝形象:他展开双臂拥抱琅琊台前波涛汹涌的大海、巍巍丛列的群山和神奇缥缈的岛屿,展示出他包容四海的胸怀和强烈的江山意识;他双目远眺,微笑中含有沉思,表达着他与大海交流的畅快又夹杂着不解和疑虑的精神律动。迎着强劲的海风,他站姿稳健,神彩飞扬而又自持,衣饰如大旗飘动,使人感受到他的“大乐”中透着坚毅、自信和锐不可挡的性格锋芒。可以说这尊青铜像用一个“乐”字铸造了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的个性,再现了他登琅琊台那段充满激情的历史,讲述了他在琅琊台上的一串故事。它引导人们一进景区便走向琅琊台的历史文化。

琅琊文化陈列馆序厅正面展览着清末民初琅琊人王和沛绘制的《琅琊台图》,它是表现当时琅琊台风貌的历史写照。序厅中央展览的是四时主祠模型,两侧有古琅琊地区大事年表、琅琊历史变迁图等。

沿序厅后院中道拾级而上,绕过一尊在琅琊台近处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铜鼎(仿制),走进两层建筑的主展厅。在第一层,陈列着从春秋至汉代巡游琅琊的12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们在琅琊台活动的壁画及地图,生动地展现出那些赫赫有名的帝王用他们的权力、思想和情感留在琅琊台上的史迹。在第二层,展出在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会文物,用历史的遗留向人们讲述琅琊文化的悠久和灿烂。

走出主展厅再进院内,沿回廊浏览,可见廊壁上嵌有历代名人吟咏琅琊台和琅琊风物的诗词文赋碑刻。东侧廊壁嵌刻唐宋诗文,有李白、白居易、李商隐、汪遵、熊曜、苏轼等人的作品;西侧廊壁嵌刻元明清诗文,有匡翼之、王僴、丁耀亢、刘翼明、李澄中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文多是现代书法家所书,只有清代琅琊名士刘翼明的一首诗是作者的手笔。

跺脚沟

出琅琊文化陈列馆东行不远,游人就走进一道绿涌翠漩的山沟。这道山沟在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名叫跺脚沟。

相传秦始皇修筑琅琊台,强征劳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驱百姓筑台升高一层,一间台西侧的山头也长高一截。就这样,这边不停地筑台,那边山也不停地长高,琅琊台总是高不过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脚,那西山才停止了长高。他跺脚的地方成了一道山沟,人们叫它“跺脚沟”。那座西山呢,人们称它“争高山”。

跺脚沟内到处生长着高大的板栗树,它们枝叶交错,筛日光如金丝星,泻清凉丝丝缕缕。沟底溪水流注绿潭,潭水漫溢催清流奔淌。潭边溪畔野蔷薇丛生,白色小花挨肩靠背地拥挤,一簇簇,一片片。林间近处不时有小鸟啁啾,远处偶尔传来山鸡鸣叫……游人过石拱小桥,踏上绿苔斑驳的石铺路径,聆听着导游讲述秦始皇修筑琅琊台的民间传说,沿山溪游览,越往前走绿荫越深,可谓真正的“访古探幽”。到秋季,树上金色的栗蓬裂开笑口飞落地上,迸吐出紫色的板栗。游人路边拾栗,自然别有一番情趣。

徐福殿

在跺脚沟北端琅琊台下,是为纪念开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

徐福殿依山而建,也是古朴的秦汉风格建筑,建筑面积871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和东西两庑。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他手握书简,面南端坐,神情和善,思绪遥远,深邃的目光中透着智慧的光芒。四壁挂着介绍徐福生平和东渡日本事迹的大型工笔画。殿内还展览着国内外徐福研究的著述。后殿和两庑展出文物和名人书画。

徐福,齐人,秦代方士。公元前219年,他在琅琊台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就是方丈、蓬莱、瀛洲,有神仙居住在那里。他请求带领童男女到仙山为始皇帝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接受他的上书,派遣他率数千名童男女从琅琊台下的琅琊港启航,出海求仙药。徐福经过多年的出海往返,最后带领童男女,携五谷百工,在朝鲜半岛留住一段时间,最后到达日本,“得平原广泽”,在那里住下来,向日本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日本社会加快了发展。徐福是中日、中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开拓者,深受中国、日本和韩国人民的尊崇。在琅琊台,经常有日本和韩国的社团前来进行徐福研究和遗迹探访,有许多日本和韩国的人士到徐福殿谒拜徐福像。

云梯

在徐福殿后,一条花岗岩石砌台阶路弯曲有致地升上丛绿叠翠的山坡,宛若天上飘下的白绸带,人们称它为云梯。

云梯正好在琅琊台和争高山的连接线上。据志书记载,这里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条御路之一。云梯高152米,宽2.8米,共336步台阶,中有4个平台。游者攀云梯,左观争高山,右望琅琊台,想当年台增一层,山高一截的传说,会顿然生发感慨。看两边山坡上植被葳蕤:苍松、青檀、合欢、刺槐、楸树、婴儿拳、野山药、小叶葛等乔木、灌木和藤类植物,都以造化赋予它们的特殊能力争落脚之地,抢空间阳光,真可谓灵巧机智!就连北方稀有的檏树也不生分和腼腆,生机勃勃地占住了一席之地。植物的竞争虽然当仁不让,但它们高低错落,相牵相攀,各得其所,各占优势,又是那么和谐!它们共生共荣,在天地之间以群落的阵营展示出其生命力的强盛,确实令人振奋。有时候,葱茏的植物群落里会生出雾霭,飞来游云。此刻人在云梯上,更会平添几分超然之感。

观龙阁

攀上云梯顶端,在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出现一片宽敞的平地。在这里,观近海,望远山,任你目骋神驰。在平地北侧有一座仿古楼阁,名为观龙阁。它的主阁两层,两侧的引廊好象一个人展开的双臂,造成揽山海风云的气势。

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琅琊台上空的云经常变幻成龙的形状,出现龙飞龙舞的景象。每到东南风起,琅琊台下龙湾里的波浪,不是滚滚滔滔横着卷来的样子,不是人们常见的涛岭浪山的形状,而一道道拉得长长的,纵着奔腾。每道波浪都呈现出龙头高昂、龙须飘拂、龙身矫健、龙尾舒展的秀姿。整个龙湾里,龙隐龙现,龙腾龙跃,龙吟龙唱,形成万千银龙聚会的场面。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龙奇观。登上观龙阁或在引廊里观高天和大海里龙的千变万化,会觉得离这神奇的天象天音更加接近,倍感气势磅礴,震人魂魄。如果不巧,你没有碰上龙的奇观出现,你在观龙阁放映厅里看一看《琅琊台观龙》电视纪录片,也会对琅琊台这独具其胜的自然奇观久久难忘。

秦兵马俑布阵馆

设在观龙阁东侧的一个山洞内,分3个展厅展示秦军队的3种作战方阵。这些兵马俑是根据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缩制的,方阵也依原样布置,阵势奇妙,深藏玄机,将士威武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军威。

秦御路

《山东通志·古迹》记载:“御路,在诸城县东南百五十里,昔秦始皇开石道登琅琊山。”从观龙阁向东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条鹅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现在的御路是在旧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间是用黑方砖铺成的平滑路面,两边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台阶,路沿有石雕护栏。路宽6.8米,高135米,386步台阶,中有4个宽敞的平台。御路是直通台顶的,但由于路宽陡直,所以站在路下仰望,只见层层石阶直排上高天,与白云相接,看不到台顶在哪儿,叫人觉得御路是通达九霄星汉的。拾级攀登,虽然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但听导游讲说当年始皇帝登琅琊台时先驱髦头开道、百官随行、护卫侍从如云的场面,游人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种庄严的历史氛围之中。就这样,不知不觉便跃上一级平台。这时候,你驻足小憩,回首遥望,对面的沟壑和龙湾都在脚下,自然就平添几分再攀登的力量。每上一级平台,都是一番新的天高海阔,都有更远处的风光扑入你的眼界,任你领略。

在第三个平台东侧,有一处古建筑遗址,是重修御路时开掘出来的。它是由黄色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的,其外型象古埃及的金字塔。此建筑物往地下多深,往左右延伸多长,都不得而知。为了保护路面下的那部分,御路的第三级平台是悬空而建的。从建筑物的石块被土蚀水剥的程度看,它的建筑年代很久远。但它是何年所建?有何用途?人们猜想推测不一,尚无定论。它是琅琊台的遗谜之一。

登御路,你还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就是当你的前面有人沿石阶攀登,你听他的脚步声是水的“咣荡”声,很象人走在水里。这虽然是一种物理声学现象,但是它与秦朝得水德之说很巧合。所以,你体味“登秦御路如趟水”的趣境,会觉得很有意思。

踏上御路的最后一层台阶,就登上了琅琊台顶。这时候,你会觉得真的离天很近,因为你纵目四周,临近的峰峦,远处的群山,还有茫茫的沧海和无边的大地,都在高天和你的俯瞰之下。你回望刚走过的御路,它的下端被掩映进绿涛翠谷里,你根本看不见起步攀登的那层台阶在哪儿,只觉得御路深不可测。

望越楼

在琅琊台顶的东侧,有一座古楼亭建筑,亭额题写“望越楼”。亭中立越王勾践铜像。这是用紫铜锻造的越王勾践形象:他身披铠甲,手按腰间的长剑,一派志在收拾江山称雄天下的气概。但人们从他英武的气度中也不难看出,他纵目南海,遥寄情思,茫然若失地表达着对越国故乡的绵绵怀念之情。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记载,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后,在琅琊山起观台,号令秦、晋、齐、楚四国君主来台上举行盟会,发誓尊扶周室。他还在台上营造望越楼,常登楼南望故都会稽。

望越楼三面临海,翼然如飞。登楼观海上日出,望天上风云,赏朝霞夕晖,看琅琊台下船行鸥飞和潮涨潮落,这一切虽然瞬息万变,但越王勾践伫立楼亭纵目南海的身影依然在这里,他向故地遥寄思念的情感依然冲击人心。游人在这里感受的是真正的情景交融,因而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越王勾践思乡的情感从古扯到今的那种超越时空的力量。

琅琊台夯土层保护亭

在琅琊台顶的一处土坡前,有一道廊亭,在亭前建有橱窗式的半壁亭保护着削直的土层面。站在廊亭内,透过半壁亭上的玻璃,可清晰地看到里面古代夯实的土层。夯土每层厚约6厘米,夯筑纹理十分清楚。它证明琅琊台确是缘山夯土筑成的。站在夯土层前,很容易使人想象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督造琅琊台时从四面八方征来的劳役车推、肩挑、背驮及士兵用战袍兜土的筑台场面,使人想到历史把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汗水、智慧、血泪、甚至生命也夯进了这巍巍的高台里。真是“悠悠千古事,风云海雾皆随去,茫茫长河中,琅琊故地台犹存”。

在琅琊台的东坡、北坡和南坡,从台下到台顶,无论在何处挖开一点坡面,都能看出是夯土层,这证明琅琊台是依琅琊山筑起的一座比琅琊山还高的人造山。经测量,人工夯土的台比原来的山顶高出9米多。可以想象当年筑台的工程是何等浩大!这使人真正地看到了琅琊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在琅琊台顶,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赵高、两名文官、两名武官、两名武士、两名侍女和1名手执华盖的侍从。群雕表现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时在琅琊台召见徐福的场面。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接受徐福上书,派他到海上寻找长生不老仙药,到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的时候,求仙药已经历时9年,一无所获,花费了很多钱财。当始皇帝在琅琊台召见他的时候,他害怕遭受责罚,就说道:“蓬莱仙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鱼阻挠,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连弩射杀。”始皇帝半信半疑,正巧这一夜他梦见与海神交战。醒后他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爱猫扑.爱生活}忍到了。”秦始皇听了博士圆梦,觉得与徐福说的一致,就全信了徐福的话,决意要和徐福一起出海。他命令入海的人带好扑大鱼的工具,并亲执有机关的弓弩,从琅琊港启程,到海上等候大鱼出来就射杀它。他们绕过荣成山,到达之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秦始皇命徐福继续航行寻海上仙山,自己率众沿海向西进发。徐福带领数千童男女,携五谷百工,扯帆远航,经朝鲜半岛,最后到达日本,在那儿住下,再也没有回来。

群雕表现的是徐福向秦始皇讲说了海上求仙的经过,秦始皇异常激动,手指东海,问仙山是否就在那虚无缥缈处。徐福回答后恭敬地呈上请求派善射者与他一同出海射杀大鱼的奏简……群雕人物造型生动,激情饱满。作品的整体气韵与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显得很壮观和很有气势,它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面灿然地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顶南侧下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盖顶的亭子。亭内置秦琅琊刻石的复制碑,人们叫它琅琊刻石亭。

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时在琅琊台立刻石,歌颂始皇帝的伟业盛德。刻辞497字,由李斯撰书。二世继位后,东行郡县至琅琊,他又在始皇帝所立刻石旁加刻诏书,以彰明先帝功德。诏书文辞也是李斯撰书的。据宋代苏轼在《书琅琊篆后》中记载,始皇刻石“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此琅琊刻石复制碑的刻辞就是苏轼所记的那样。民国年间,有人将刻石运到诸城,置于县署,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苏轼在《书琅琊篆后》中写道:“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清代康有为说“琅琊秦书,茂密苍深,当为极则”(《广艺舟双辑》)。清史学家杨守敬说琅琊刻石“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世人对琅琊刻石如此推崇,说明它的研究和观览价值很高。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这是根据《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琅琊刻辞全文和二世诏书刻辞全文书刻的,立在琅琊台顶向西突出的山头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的资料设计的,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刻石碑高4.8米,顶宽0.73米,底宽2米。碑上文辞是熊伯齐用小篆体书写的,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由于此碑展示的是秦琅琊刻石的全部文辞内容和整体风貌,所以,人们看刻辞,会觉得文势浩荡;观碑体,有巍巍然之感。

在这座高大的石碑北侧不远处,有隶书刻辞的琅琊刻石碑(孟庆泰书写),有重刻秦琅琊刻石记碑。

古陶管

1993年以来,人们在琅琊台5处发现古陶管。

陶管直径30多厘米,壁厚5厘米,节节相套,中间用当地棕色粘土粘合缝隙。条条陶管通琅琊台中,但谁也不知通达多远多深。经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用碳14测试,这些陶管是战国时期烧制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最完备的陶质管道设施。至于陶管的用途,众说纷纭:有通风说、传声说、排水说、输水说等。人们虽然各执一词,但都难自圆其说。所以,古陶管也是琅琊台的遗谜之一。

鲸馆

在琅琊台上向南俯视,会看见海边有一座奇特的蓝色建筑物,它的形状象一头大鲸在遨游,那就是鲸馆。

1995729,有一头长须鲸随潮水漂到现在的鲸馆西侧海滩。它虽然还是一头幼鲸,但身长12.6米,重20多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琅琊台前的海上经常有鲸游弋出没,有时还成群结队地过往,当地渔民称为“过神鱼”和“过神兵”。“神鱼”是个头大的鲸,常单独或三五头出现。“神兵”是个头小的鲸,来则成群结队。在琅琊台上看“过神鱼”和“过神兵”,景象十分壮观。“神鱼”来时,南海上大鲸喷吐的水柱此起彼落。“神兵”过往,“文”的藏身露鳍地潜游,海面黑黝黝一大片。“武”的不停地蹦出海面又跌落进水里,它们阵列肃整,行动勇猛迅疾,有翻江倒海之势。鲸给琅琊台带来了浓重的神奇氛围。后来这里看不到鲸了,人们就觉得少了些生机。现在人们在琅琊台下看到有大鲸“抢滩”,自然就意外振奋,奔走相告,仿佛觉得过去鲸给琅琊台带来的那种神奇的氛围又回来了。当地政府和科研部门对鲸在琅琊台下出现十分重视。经专家对鲸进行多方面鉴定研究后解剖,将鲸皮和鲸骨制成鲸标本,并建起了这座鲸馆。

亭子兰炮台

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遭毁坏的原炮台经修复臻于完整。镶嵌在炮台南墙的是一方原石刻匾额,它清楚地记载着炮台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亭子兰炮台是胶南市境内三个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古人在这里设炮台,足见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时军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东渡启航处

徐福东渡日本是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启航的,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明明白白地记载着,秦始皇于三十七年(210)与徐福一起出海,“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司马迁的“自琅琊”三个字点明了徐福这次出海的出发地。徐福这次出海非同以往。这次始皇帝亲自执弓射鱼,为他开辟到达仙岛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福在海上求不到仙药,哪能敢回来?因此,他这次出海就是最后到达日本的航行。他率数千童男女,携五谷百工,自然船队就很庞大。在琅琊,只有琅琊港才能容纳这样的船队。船队在这里集结,也便于随御驾出发。所以说,琅琊港就是徐福东渡的启航港。

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五大港口:碣石(今河北秦皇岛)、转附(今山东烟台)、琅琊、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句章(今浙江宁波)。五大港口连结全国南北交通,琅琊港居于正中。公元前485年齐吴在海上交战,齐舟师从琅琊港出击,打败了吴国海上军队。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徙都,发“戈船三百艘”,“从海道抵琅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乘船从海上到琅琊台礼祠四时主。汉武帝第二次巡游琅琊,率“舳舻千里”入琅琊港。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琅琊港容纳舟船之多及其军事和海运地位的重要。所以,在中国古代,琅琊港经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运港湾和海防要地。

琅琊港被琅琊山和胡家山拥抱,前有斋堂岛为屏,港内水深避风,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天然良港。多少年来,这里一年四季商船渔舟云集,樯来楫往,装卸聚散,港湾里汇拢着天南海北和近村邻里舟船的归来和出发,让商贾和渔家来寻一个舒适的泊位歇脚。泊在港内的船儿虽然排列错落,但它们完全按照大海的节拍随碧波起伏,因此满港湾里就荡漾着自然、舒展和动静有致的美。那些在近海打鱼的船儿,港湾就是它们天天都要出进的家。它们每天循着潮水流向,或披起曙光前的朦胧而出,撑着西天的落照而归;或扯晚霞而出,载朝晖而归。这晨夕的出发和归来再伴着渔家的此呼彼应和几声欸乃,更叫人觉得这是画中景诗中意。所以,“斋堂泊舟”自古就被誉为琅琊港胜景。

斋堂岛

从琅琊港码头乘船向东南行,就到达那绿树红瓦的海岛,它因“始皇登琅琊时,侍从斋戒于此”(《诸城县志·山川考》),所以得名“斋堂岛”。

斋堂岛南北1.6公里,东西0.25公里,岸线周长5.18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它分南岛和北岛,中间由一道狭窄的沙丘连接。北岛平坦,有居民300多户,以渔业为主,村中户都是海岛渔家。村右边是泊渔船和渡船的沙岸港湾,船儿进出时长篙左撑右点和抛锚收缆的景象,挽住了古朴的风情。村左边潮间带礁石嶙峋,退潮时到那里拾螺、提蟹、碰海蛎子……你定会有收获。南岛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好象海岛高昂起的头。山上青松葱笼,林间绿荫野径。环岛山岩陡峭,有许多奇险的景致,也有多处适宜执竿垂钓的好地方。山南头海边的黑石洞和随潮涨潮落而显露隐没的彩画礁石,更是别有一番奇妙意趣的境地。山顶上有一座高11.8米的灯塔,虽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建造的,但由于海风雕蚀,它颇有久历沧桑的风貌,为海岛点染出一种历史气氛。

龙湾

在琅琊台东北方,有一片辽阔的海湾,它的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湾口在东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斋堂岛之间,这就是龙湾。站在琅琊台看龙湾,它北面的车爱猫扑.爱生活珠山和灵山岛,台前的斋堂岛,犹如仙山丛列;西岸的沙滩,好似天上落下的两弯连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龙湾就是一轴由古台、仙山、仙岛和新月形沙滩镶嵌着浩浩碧波银浪的画卷。当导游向你介绍龙湾葱茏的画意和丰富的诗情的时候,会先向你讲说一则美丽的传说——

相传还是舜在历山下耕种的时候,这年舜与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一起收割山麦,从历山下一直割到了大海边的琅琊山下。他们见到这样美丽的山海风光,立刻被陶醉了,娥皇和女英就在海边弹起琴鼓起瑟来。美妙的音乐和着大海的潮音传得很远很远,引来了四海的群龙。娥皇和女英跟舜走后,琴瑟声还在琅琊山缭绕。龙们对这里非常留恋,分别时,它们相约以东南风为信,只要有东南风起,就乘风而来,在这里聚会。从此,琅琊山下的这海湾里就常常有龙出现,因此人们叫它龙湾。每到东南风达到5级以上,龙湾里就会出现银龙奔腾聚会的景象,十分壮观。

在龙湾西岸有一块巨石,朝着陆地的一面刻着“龙湾”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着“倏起一龙”四个字。“倏起一龙”原是明代诸城知县颜悦道立在琅琊台上的一块石碑上的一句话。颜悦道是唐代爱猫扑.爱生活家颜真卿的后人。他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到诸城任知县,第二年巡视海防登上琅琊台。海滨人向他报告山下有“龙气”出没隐现,他不相信。到傍晚时分,天空阴云四合,海上风飞雷号,琅琊台东北海湾(即龙湾)“倏起一龙”,颜悦道惊呼:“大异哉!”为记此事,颜悦道撰制一通题为《登琅琊述》的石碑,立于琅琊台上。历经450多年,此碑犹存。这是古人记述琅琊台龙奇观留存至今的文字实物。

观龙台

从龙湾海滩登琅琊台,跨上登高的第一步,是一个宽敞的石砌平台,临海一侧立着一块刻有“观龙台”三个大字的石头。置身此台观龙湾里银龙奔腾的景象,离“龙”很近,使人觉得“龙”几乎能跳上平台与人逗乐。平台向南连着一排石砌台阶。当你踏上几步台阶,会听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声音,它不是风声,不是海浪声,不是兽的吼叫,也不是鸟的鸣唱。你仔细聆听,似乎觉得是一个庞然大物在飞快旋转时发出的轰然巨响还伴着尖利的呼啸声。你难以捉摸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有时你觉得它是从大海上飘来的,有时觉得它来自天际间,有时你也觉得它如同就在身前背后一样。人们称这里为“龙吟回应处”。想必“龙”们在大海里或者在高天上吟唱,其声音在这里反射回荡。据说,近处村里曾有赶海人夜间经此处听有奇怪的声音,吓得连忙跑回家。登完这排石阶,你会看到左侧有一座仿秦汉建筑的亭子,匾额上题写“观龙亭”。此亭临崖头而立,走进亭内看龙湾里龙腾龙跃,有一种在近处俯视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觉得很有气势。

秦阙

顶一下(35 写日记 1235494 236532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