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我转文越来越没理由了,和谐一篇我就继续加一篇,哼哼。
作者:沈宇哲 | 评论(6) | 标签:党报, 外宣, 国家公关
中国最神秘的衙门是什么?答:有关部门。在这片广袤地土地上,有关部门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执政机器。那么网络上有没有这个神秘的衙门呢?当然有。如果说这个“有关部门”属于抽象的概念,党报就该是形象的物件了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人民日报》社长胡绩伟与极左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之间关于党报的党性与人民性激辩就已有定论。胡绩伟因为那场众所周知的政治运动后,被罢黜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自此党报必须无条件坚持党性第一便成为了中国媒体人一定要学习的“常识”。但是当有关部门与党报之间发生矛盾,甚或产生冲撞时,到底谁才是权威?这对于正在筹建的新华社版“中国CNN”具有独特的意义。
2009年1月13日,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披露了中国政府将斥资450亿人民币,扶持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成为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后,中国被认为准备在经济危机中西方媒体普遍一蹶不振的大背景下争夺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扩大中国外宣工作的版图,发出自己有效的声音。不出几天,海外华文媒体盛传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新华社担纲,甚至言之凿凿地声称新华社已获得国家正式授权,目前正在招兵买马中,争取在今年内从图片文字通讯社,逐步转型为24小时的视频新闻台。
不过对这一外宣战略描述最精准,领会精神最传神的非香港《亚洲周刊》莫属。该刊资深记者江迅从2008年12月23日的中央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中宣部长刘云山的长篇讲话,捡其精要,到2009年1月初,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时的指示,与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新闻办主任王晨呼应,勾勒出了中共高层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传播能力,积极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加强重大国际活动的公关宣传,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的迫切心情。(中新社摘编版:http://is.gd/id4a;台北中央社引用版:http://is.gd/id4f)
据《亚洲周刊》披露的内情,是将这个外宣战略定义为“走出去工程”,这个项目并不担心资金落实、人才招揽问题,但目前尚未有具体步骤,只是议论规划阶段。此举有望反击西方“妖魔化”或误解心态下的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党报化的八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外宣工作的实际需要,更遑论对国家形象的公关了。中国的媒体基于自身国家控制的天然属性,他并不具备独立媒体应有的基因,而是更多的承载着宣传执政党政绩的使命。犹记得2004年4月起,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开始进入北京市的报刊亭,结果市场销售情况惨不忍睹。在党报顽固不化地坚持宣传任务高于新闻报道的背景下,任何市场化的努力都将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场。同样的道理也会出现在这个外宣战略中,不论是哪一家中央媒体肩负重责大任,若依然脱离不了传统宣传八股风,再好的公关策略都将失灵。毕竟没有多少外国人会听一家中国媒体说教。
有鉴于此,牛年节后出版的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以“中国全面启动国家公关”为封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以媒体的有效运作与对新闻事件的合理化引导,伸展并全面强化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公关的权重。在这个专题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不能让自己的媒体先闭嘴。”应该说,314事件的信息闭塞是这种惯性思维的又一次延续,而汶川地震后的舆论开放是因为天灾造成的巨大创痛,已经不是行政力量可以阻挡的,执政党基本上算是从失控的惊慌中意外获得资讯的自由流通,进而博得开放美名的特殊案例。
然而,有更多的事例证明,无序、野蛮与行政滥权下的新闻管制,常常导致自由言论在威权小吏的手中被扼杀,当西方媒体针对这种媒体不自由的现象出现大量倾向性地报道后,举国体制又被迫开展无厘头地反击。结果偏见还是偏见,自己主动放弃主动权,拒绝面对西方偏见下的中国缺点,从主动逃避到刻意隐瞒,手段推陈出新。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国际先驱导报》的封面专题一经上网,就因为众所周知的不明原因消失了,这其中该报对一系列敏感纪念日的例举,恐怕是审查部门囿于稳定的考虑致使其神秘夭折的一种合理解释。
作为喉舌,党报是得意的,作为多元市场的参与者,党报又无比落寞。从早年争论党报的党性与人民性,到如今跨出国门,树立中国形象,始终秉持着“欺上瞒下、内外折腾”的老黄历,如此弱不禁风的强权,真乃世界第一,独步天下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