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2+2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张建平

李明49gz79 [无奈] 2013-03-19 05:11:23 星期二 晴天 查看:141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以交换(2+2)为对象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有深厚的理论延承的。2+2这个交换模型的正确选择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方向选择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要展开这个理论须有坚实的基础,这套理论就有三个方面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架构。这三只足就是:心理学关于需求以及行为动机分析的基本理论、哲学关于价值的理论以及逻辑学关于因果逻辑关系的理论。三个基础都不是经济学本身,因此可以说,2+2的经济学理论是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的杂交或融合。经济学研究不要搞霸权,不要“众皆昏昏惟我昭昭”,要尊重其它学科的学术成果,不要另立一套心理学、哲学和逻辑学的概念。  下面分别谈一谈这三个基本立足点。   立足点之一:哲学  哲学对于2+2理论来说,主要是价值概念的同一。价值,是有用性的同义词,这应该是和哲学的价值概念是同一的。实际上没有经济学意义上、和哲学意义不相通的价值概念可以成立。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原稿的第一章是从价值讲起的,而且第一节就是“哲学意义的价值”。  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得到价值具有因人而异的主观特性的结论。因此说,价值主观论点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发明创造,而是有哲学价值理论得到的一个引申结果。以价值理论为基石的古典经济学之所以没有能够良好地发展下去,在主观效用论的质疑攻击之下百口莫辩,就是因为它始终没有认识到大众所谓的经济价值就是哲学的价值,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因此而走入死胡同。  经济学必须以价值概念为出发点,但是无须自行创建一套价值概念。而2+2的经济学理论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有用性)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价值的主观性认识,因此而具有了一个正确的基础和开端。主观价值论是2+2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正确认识价值世界的一个观点,但是这是哲学价值理论的结论而不是经济学的创造。  从价值就是有用性和价值是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分析判断的结果出发,自然认识到价格和价值概念不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体概念。前者是针对交换而言的,是两种物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后者是针对价值判断而言的,是一个人对一种物的关系。  交换者最关心的是以什么样的比例进行交换,也就是价格。如果将价格等同于价值,就把经济学对象问题和“交换”割裂开了,经济学就变成单纯研究事物价值的学问而不是研究交换者最关心的问题——价格——的学问了。而若单纯研究价值问题的话,有哲学足以,无须多此一举地建立一门经济学。  当然,哲学本身对于价值概念的解读也是有多种观点的,因此严格地应该说2+2是以哲学价值论中的一种流派为基础的。  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源于哲学的主观价值理论被用于价格决定的分析等方面。  立足点之二:心理学  具体地讲就是maslow的层次需求理论和行为动机分析原理。2+2理论以交换为对象,把交换放在一般的人类行为,并且是由个体行为组成的集体行为的位置上看待,自然就要依赖于研究人类行为的行为心理科学的成果。  由层次需求理论出发,可以得到需求有限论(因为有限而可以被解欲即满足)和需求量常数论,也可以由此得到效用曲线具有在右边界上的最大点的结论。《终结》一书对于“需求量”的定义就是以需求得到满足时的量为定义的。  对层次需求理论的进一步简约,还得到了需求两分法的经济学论点。两层次的需求划分是对多层次需求理论的一种简约和提升,并且由此提出要对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不同形式的经济手段处理的策略,指出政府要针对不同性质的需求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济政策。  从层次需求理论出发,得出交换是建立在盈余之上的结论,否定了西方主流一直强调的“稀缺”概念。同时也指出,要在非必要需求层次上推行市场手段,必须以必要需求被满足为前提。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一个有相当多的人生活在必要需求边缘的社会,是不可能建立起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的。  理性人假定是被《终结》所认可的一个西方主流的假定。但是,这个假定同样不是凭空的,而是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推出的必然结论。心理学有许多分支,但面对大众人群的心理学是将大众作为正常人和有理性的人对待的。关于这一点,maslow大师的精彩论述被引用在《终结》一书当中:“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者、神经症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收越窄,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低……因此,只能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以及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并套用为“如果经济学只研究贫穷、失业、发育不良、欺诈、垄断和不平等的交易,经济学对人类经济的信心就势必越来越小,对人类社会的期望就越来越低……因此,只看到竞争和不公平的经济现实,就只能产生畸形的经济学”。   由心理科学得到的理性人概念使得许多经济学谜团变得清晰起来。以此观点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许许多多都是实质性地违背了它自己提出的这个微观基础的。为此我曾经在网上发帖谈到“非理性的西方经济学”、“均衡有悖于理性”等等。   把交换者看作需求者,把需求者作为理性的正常人,把交换看作是正常人的一种行为,这就直接导致了“需求决定一切”的观点产生。这其中引用的心理学重要术语就是“操作行为”和“反应行为”,即经济行为人是主动的操作行为而不是被动的反应行为。因此,2+2时时刻刻将行为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一切以需求为中心,只考虑需求所决定的经济行为,而不去考虑什么决定了需求。   理性人的假定和上述主观价值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假如绝想价值判断都是相同的,也就无所谓个人的理性的,大家都如机器般思维一致,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完全一致,市场上也就没有了讨价还价和价格比较了。这显然不是现实。人正是因为理性而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所以价值才会呈现因人而异的主观特性。   在西方经济学日益暴露出其内部逻辑问题的时候,有人从理性人假定上开刀希望有所突破,这样做肯定是行不通的,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彻底否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性人概念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盆浑浊的洗澡水中的无辜孩子,应该留下而不是倒掉。   心理学理论以及派生的理性人概念在《终结》一书当中被用于需求分析和生产动机分析等方面。   立足点之三:逻辑学   关于逻辑学的知识的引用主要是两点。其一,因果逻辑;其二;流量-存量关系逻辑。  因果逻辑指出,在同一个事件过程当中,因果不可以互易颠倒。因此,作为对交换结果的描述的价格变量是事件的结果而不是事件的原因,是交换双方的两个需求决定了一个交换比例即价格。这就直接看到了建立在“价格为自变量,供求量是因变量”认识之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错误所在。2+2理论始终坚持价格是交换的比例因此是交换的结果的事实,始终着眼于什么决定了价格而不是价格决定了什么。  两个交换者的需求决定一个价格,这种因果逻辑和前面的哲学、心理学基础也是完全一致的。价格是交换双方各自价值判断相交合的结果,是由交换者决定的东西,如果交换者决定不了交换的比例,反过来交换比例即价格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交换者只能听天由命,那么他们就是被动行为的傻瓜而非理性人了。  西方主流经济学因果逻辑颠倒方面的例子还有诸如生产函数等等。现实的情况是厂商都是根据客户需求即订单来配置自己的人财物资源的,也就是说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即订单数量Q是因,而劳动L和资本K是果,订单在前,要素使用在后,并不是Q=Q(L,K)。如果反过来把要素看出自变量,就是倒因为果了,脱离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厂商就不是一个理性人了。  而关于流量-存量关系逻辑,本人做了一点总结和发挥(至少我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系统理论)。其实这种逻辑关系,大家在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高等数学的时候都在运用,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描述时空关系的一种语言,其中必然涉及到时间上的逻辑关系。比如我们在物理学当中,无法摆脱时间变量将速度和位移量直接挂钩构成一个函数。存量是描述事物在一个时间点上所处的状态的变量,而流量是描述一个时间段内的事件状态的,因此,任何一个流量都对应于无穷多个存量变量而不是一一对应。因为时间段是有无穷多时间点构成的,因此存量和流量之间必须借助于在时间上的累计(或积分)方式建立关系。  而不考虑变量的流量、存量性质,随便什么变量都往一个函数里凑,基本上不考虑时间变量的关联,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应用和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手法。当然是错误和荒谬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有时也会进行所谓的“动态分析”,把序数形态的时期数当作连续变量的时间进行求导等等,都是数学缪用,是不顾变量的逻辑关系。  由这个流量-存量逻辑关系出发,我们就很容易认识到,像价格这种在一个时间点上的存量变量,是不可能和作为流量的需求量(供给量)建立一一对应的所谓“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的。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当中,货币均衡理论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货币供给量就一反常态地被定义为一个存量概念,是某一时间点上货币的供给状况。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含混不清继续沿用传统的流量概念。  现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关于均衡的理论,从微观到宏观都是如此,都是供求均衡。你把教科书从头翻到尾,都是那个交叉均衡图。但是,均衡毫无疑问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用以描述均衡的必然是存量变量而不能够是流量概念的变量。又比如宏观经济学理论当中的增长理论等等,都有将存量和流量直接建立两元函数关系的错误。  在《终结》一书当中也有许多数学符号和式子,同样还有许多对西方经济学的数学缪用的批判,但是我并不认为数学知识构成2+2理论基础的一个方面。数学语言仅仅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但不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没有一门社会科学会以数学为理论基础。我仅仅是说出要正确应用而不要缪用数学知识,不要用数学来装潢门面,喧宾夺主。  我得承认,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还是逻辑学,本人都是门外汉,我读的这方面的书也都是常识级别的,因此可以说都是知之皮毛。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引用是否得体,还有待读者对《终结》一书的评价。本人自我感觉其中的内部逻辑是顺畅一致的,所谓“终结”之说,也就是指西方主流的一套东西内部逻辑严重不一致,自相矛盾太多,在体系上不能成立。  传销是一件很害人的事情。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伪学术传销已有时日,已经左右了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要想一下子换个脑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以上浅述,希望能对赏脸阅读《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的朋友在理解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顶一下(31 写日记 1223476 235638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