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雍和宫

苏伟 [分享] 2013-03-17 00:41:50 星期日 晴天 查看:182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这是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游完雍和宫后写的。几日前偶然翻起,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除了语气,一切已在陌生。即便再无所作为的日子,也可以从中觅得一份成长的慰籍。实际上,这本是一件极为侥幸的事。我们总是怀着良好的愿望去做事,到头来却往往是身不由己。我总觉得,当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人是不应当再承担这许多苦痛的。

 

今天去雍和宫拜佛。一行四人,我在这支虔诚的队伍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我去的理由是看看佛祖,清静一下。到了之后,听同学说,拜佛是要许愿的。我一想,自己倒确是有些愿望,但似乎没有一点许的心情。因为最近心态很不健康,对于拜佛许愿一事压根不指望,即使给人希望、让人心安的初始功能对我一点作用也没有。同学高兴地说她在这儿许过愿,在卧佛寺许过愿。我能理解,但好奇心还是让我本能地问了几个弱智又欠揍的问题,譬如愿望都帮你实现了吗,你觉得哪个地方更灵等等。问完之后,自己也觉得过分。同学还好,给我解释,关键在于心诚,天下菩萨是一家之类的话。我笑着说,嗯,我也试试,就是想跟佛祖说说话。不过心里想着,以后某一天,自己可能也会虔诚地来拜佛的。

进门之后,远远地看见大殿前人流熙攘,香火缭绕。今天天气有些阴沉,但这一派繁忙的景象让人心底莫名的感动。跟着人流走上去,看着殿前的热闹和殿内的拥挤,我也不停地双手合十,点点头,摇摇身。我们挨个殿地看和拜,不知多久到了雍和宫主殿。殿内一片拥挤,三座大佛矗立大殿中间,十八罗汉端坐殿东西两端,拜佛的人在下面有秩序地挤来挤去。看到十八罗汉,我心里一喜,想你们也在这儿。大二时去北海,在一个殿内见到十八罗汉。他们坐姿各异,形貌百般,平静的表情和淡而深邃的目光中透出看破世间一切的大智大慧和大彻大悟,让我在那一刻彻底地沉静,心想这大概就是圣人温怜地俯看芸芸众生时的表情吧。尽管直到今天,自己时时心浮气躁,但那一刻的感觉每每能模糊地回忆起。今天来找找清静,便是想能再感受一下那种沉静。不过这次有些失望,这里的十八罗汉姿态一致地端坐两边,一样地面无表情,直如十八尊泥塑。这时同学在旁边说,这三尊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拜拜吧,许许愿,他们已是最高的佛了。我说好,从同学手里请过九支香,每尊佛前放了三支。出来时忽然想起点什么,问同学哪有掌管健康的佛。同学惊笑,说刚才你没许愿啊。我也笑,没在这儿许,佛也有分工,只找一个太累了。众皆笑。

后面还有几个殿,情况差不多,人们高高低低,进进出出。我安静地看着周围的人们,也跟着他们进进出出。在一个殿内看到一个药师佛,想他应该管健康吧,于是在他面前静静地站了一会。在另一座大殿里,正当我从头到脚端详面前的一尊大佛,一个胖大的中年男子突然从我身后挤进来,扑通跪下,双手前匍,躯干长伏,翘起的屁股仰望我,足足几秒钟,固定如塑。我心头一震,顿如死灰,心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如此般心态做件事啊。从殿里出来,环顾四周,人们忙忙碌碌地跪拜上香,我怅然若失,想他们此刻心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

中午从雍和宫出来,在外面吃完饭,紧接着去了不远的孔庙和国子监。下午天气越发地阴沉,进了孔庙之后,天已经似乎要掉下来。不一会,雨哗哗地下了。我们赶紧跑到大成门下避雨。这里已是人声驳杂,几个旅游团的人都挤在这里避雨。一进孔庙门口,就会看到孔子的塑像矗立在大成门前。我身边的一位导游下雨前正在塑像前向他的游客介绍孔子,此刻正接着前面的话继续介绍,“孔子先师大成至圣。。。”我透过廊檐流下的雨帘,看到孔子的塑像正背对着我们,谦恭而沉默,雨水瓢泼般浇在他的身上,又迅速淌到地上汇成细流,而他的背影岿然不动,依旧谦恭而沉默。我想,这应该不只是泥像吧,能经过千年风雨的洗炼,我们的圣人今天也会站在雨中,岿然不动,谦恭而沉默。正想着,听见导游又在讲藏传佛教,讲达赖,讲班禅,讲转世灵童,游客们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可能他们也刚从雍和宫出来吧。讲到最后,一位男游客问导游,达赖和班禅到底有什么区别,谁的地位更高一些。导游说,达赖和班禅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没什么区别,不过达赖有自己的野心,披着宗教的外衣搞民族分裂,是民族分裂分子,而班禅维护祖国统一。男游客说,我知道,我不是指这种区别,我是说达赖和班禅从地位上有什么不一样。导游还是前面那几句话,男游客又解释,导游说的基本上还是那几句话。我在旁边听不下去了,就凭印象插嘴说,达赖和班禅好像在宗教意义上地位是一样的,但达赖有政治权力,而班禅没有,在当时政教合一的西藏,达赖不只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领袖。男游客听后说,哦哦哦,这样啊,怪不得呢。我心想,怪不得什么呢,是不是怪不得班禅不搞分裂啊。回来后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自己解释得也不是很完整。

雨下了一个多小时才停,幸而孔庙和国子监不是很大,几个地方很快转完了。经过十三经碑林,心里又着实惊叹一番,几十米的碑林让人觉得它浩大无垠。京城的这些封建遗作处处彰显着封建社会皇权的极致发挥和普通百姓的伟大与渺小。在这里我们记住了十二年手抄八十余万字的蒋衡,但三年刻碑的工匠们又在何方。我想历史还要感谢蒋衡,感谢他用十二年做成了这么一件事,当然也要感谢那些用三年时间完成刻碑工作的无名工匠们。

院中古旧的建筑和苍老的树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岁月沧桑,一阵清雨也没能冲刷掉它们身上历史的刻痕,但透过这些历史的门窗,我似乎还能很清晰得看到几百年前这座当时中国最高学府里匆匆的身影以及听到他们的朗朗书声和重重心事。

 

顶一下(33 写日记 1221338 235032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