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淮河为何多水灾

李博junling [其他] 2013-03-13 18:26:16 星期三 晴天 查看:244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雨季: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季,是南方副热带高压发出的偏南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的夏季风雨带由南向北经过时造成的。雨带在江南和淮河流域经过和停留的时间是6月下旬到7月中旬。因为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因此又称“梅雨”。7月下旬开始,雨带北移,淮河以南地区进入高温伏旱季节,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则进入全年雨量集中的雨季盛期了。

  所以,淮河流域地跨南方和北方,加上降雨天气系统路径本身也有一定的南北摆动,因此流域中自然兼具南方春雨梅雨和北方盛夏暴雨两个雨季汛期。所以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到年雨量40%~50%之多。特别是梅雨期间,因北方冷空气尚较强,梅雨雨带窄且雨强大,位置又相对稳定,每遇冷暖空气都较强且持续时间又较长的年份,就会发生特大洪水。建国后1954年、1991年和2003年等年份都是这种情况。

  那么,为什么同样有强梅雨带影响的江南地区又没有淮河那样多的涝灾呢?这就可能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了。

  其实,据记载,过去淮河也并非像现在这样多涝。只是在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决口袭夺了淮河水系的660年间,黄河泥沙大量泛滥淤积,淮河水系被打;下游洪泽湖由小变大,湖底淤得比淮河地面还高,因此淮河被迫改道向南,经长江入海。但因为江淮往往同时发大水,淮河水受江水顶托,进一步加重了淮河的内涝。

  淮河雨季与青藏高原有关

  现在回到天气原因上来。是什么原因使淮河流域兼有南方春雨梅雨(南部)和北方盛夏雨季(北部),因而雨季长暴雨多?或者进一步说,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会有夏季风雨带如此鲜明且有规律的向北移动?

  对比同纬度和全世界可以知道,东亚夏季风气候是世界上一种十分特殊的气候。例如梅雨就只有西起我国湖北宜昌,经韩国最南部,东到日本中南部一条窄长地带中才有。

  特殊气候必有特殊原因。现代气象学中的气候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帮助解开这个谜。

  在成功模拟的数值模式中,人们发现,如果在模式中去掉了青藏高原,模拟结果中就再不出现现在的东亚夏季风及其前沿雨带的跳跃性的北移规律。在实际天气中,梅雨的突然开始正是青藏高原南支西风突然消失北移之时;梅雨季中的许多暴雨天气系统也都是从青藏高原上东移出去的。

  究其原因,因为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在夏季中是个强烈热源。这个热源使得这个纬度上原来盛行的下沉气流,在这里变成了强烈的上升气流。研究发现,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其中东流的气流来到太平洋上,会进入并加强副热带高压,使之西伸北跳影响我国东部雨旱分布。即青藏高原主要是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活动,而造成并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风雨带的进退的。在气象部门每年汛期预报中,青藏高原也总是最重要的预报因子之一。


淮河在历史上每2至3年即发生一次水灾。特别是黄河夺淮入海口800年间,发生水灾达350次。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513·3公顷,死7·5万人。1975年淮河上游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失事,严重受灾人口550万,死亡数万人,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公里,中断停车18天。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梅雨期暴雨洪涝成灾,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3亿,死亡1200多人,伤25万多人,仅安徽、湖北两省55个县市受淹,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淮河水灾如此频繁,以致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淮河之所以难治理,原因可简要分为五个方面:
  一、支流多。
  二、落差大。全长约一千公里的淮河,总落差就达两百公尺。
  三、卡脖子。在上中游的许多河段,由于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快速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
  四、两头翘。淮河上游基本上是山区丘陵地带,坡大流急,而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洪泽湖由于多年泥沙淤积、加高加固,湖底已高于淮河河床,形成「地上湖」,情形类似黄河下游。
  五、暴雨频。淮河流域的暴雨多集中在6到8月。


(1)淮河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6月20日至7月21日,淮河流域降雨异常偏多,发生1954年以来全流域最大致洪暴雨,累积面平均降雨达487毫米,为常年同期的2.2倍。
受降雨影响,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大小支流均发生多次洪水,干流出现三次大的洪水过程。淮河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王家坝(安徽阜南)至吴家渡(安徽蚌埠)河段最高水位超警1.37~3.35米,超警时间25~33天;王家坝至鲁台子(安徽凤台)河段最高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30~0.55米,超保时间3~9天;润河集(安徽霍邱)至洪泽湖(江苏洪泽)河段最高水位超过1991年最高水位0.04~0.57米,其中正阳关(安徽寿县)至淮南(安徽淮南)河段最高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25~0.51米。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下河段最大流量全线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据初步分析,淮河中游各主要控制站30天洪量小于1954年,大于1991年,为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6月底至7月上旬,淮河干流发生第一次洪水过程。淮河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各站最高水位超警幅度为0.13~3.02米;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最高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05~0.41米;正阳关至吴家渡河段最高水位超过1991年最高水位0.03~0.57米,其中正阳关水位站最高水位平历史最高水位、鲁台子至淮南河段最高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31~0.35米。王家坝水文站最高水位29.41米、淮南水位站最高水位24.38米、吴家渡水文站最高水位22.05米。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下河段最大流量全线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
7月中旬,淮河干流发生第二次洪水过程。息县(河南息县)以下河段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55~3.35米;润河集至鲁台子河段最高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30~0.55米;润河集至淮南河段及洪泽湖最高水位超过1991年最高水位0.04~0.51米,其中正阳关至淮南河段最高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5~0.51米。润河集最高水位27.65米、正阳关最高水位26.80米、鲁台子最高水位26.51米,均超过第一次成为历史之最,洪泽湖出现今年最高水位14.37米。淮河干流润河集至鲁台子河段最大流量均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
7月下旬,淮河干流发生第三次洪水过程。息县至鲁台子河段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16~2.36米,但均低于保证水位。息县水文站洪峰水位41.66米,为今年最高水位,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最高水位明显小于第一、第二次洪水。由于受怀洪新河分洪影响,吴家渡河段洪水提前下泄,淮河干流淮南以下河段没有出现明显的洪峰。
(2)里下河地区
受强降雨和洪泽湖泄流影响,江苏里下河地区部分站点出现历史最高水位。射阳河阜宁水位站(江苏阜宁)11日18时最高水位2.38米,超过1921年建站以来最高水位(2.22米,1991年7月)0.16米;西塘河建湖水位站(江苏建湖)11日15时最高水位2.86米,超过1950年建站以来最高水位(2.78米,1991年7月)0.08米;通榆河盐城水位站(江苏盐城)11日13时最高水位2.66米,平1925年建站以来最高水位(2.66米,1991年7月);南官河兴化水位站(江苏兴化)11日20时洪峰水位3.24米,超过警戒水位(2.00米)1.24米,低于历史最高水位(3.35米,1991年)。
一、 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 1194~1855年黄河夺淮经过
  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据《淮系年表》及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在4个朝代期间,淮河水系经历以下变化。
  (一)宋朝时期
  在宋朝的83年期间(1195~1278年),主流东夺汴泗,短期内尚较稳定。
  (二)元朝时期
  在元朝统治的88年期间(1279~1367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其中至元25年(1288年),黄河决阳武22处,主流向南泛滥,由涡河入淮。后经元明两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黄河才复向东出徐州入泗河,结束了黄河由涡、颍入淮的局面。元、明两代,均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尽力防止黄河向北决口,以免危及运河。元至正4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严重威胁漕运。朝廷派贾鲁治理黄河,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1351年贾鲁大举治河,堵决口,修北堤,一年工毕,河复故道。共浚深河道80余里,堵决口20余里,修各种堤坝36里。使黄河自黄陵岗以东河道改在徐州会入泗水,当时称为贾鲁河。以后,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当时南流的称大黄河,东流的称小黄河。
  淮河流域支流在元朝期间,也有很大变化。1335~1337年间,河南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断其流,引汝河水东流,改道入颍河,从此汝河有南北之分,舞阳以北为北汝河,舞阳以南为南汝河,这就是现在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三水系改流入颍河的经过。又在元至正16年(1356年),贾鲁自郑州引索水、双桥等水经朱仙镇入颍河,以通颍、蔡、许、汝等地的漕运,当时又把此河称为贾鲁河,即现在沙颍河上游的贾鲁河。
  (三)明朝时期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
  (四)清朝时期
  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清朝在康熙、乾隆、嘉庆3代(1662~1820年)期间,统治阶层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等地亲自巡视,并加指示。当时的治理黄、淮、运策略,以靳辅为代表人物。靳辅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水治水,籍清敌黄",也就是所谓"蓄清刷黄"。靳辅治河22年(1670~169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到道光、咸丰统治期间(1821~1855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经三河流经高宝洼地、芒稻河,在三江营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三、 黄河夺淮使淮河流域产生重大变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
  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
  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
  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

顶一下(35 写日记 1218318 234246
上一篇:大学同学聚会下一篇:我要毕业了?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