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的另一个标签开着优酷上的美剧《老友记》,先让它闲置会儿说些现在不得不说的话。百度了一下,“愤青”英语简称GTK ”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的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
按照这个定义,我想自己可以写这文章了。
应该没多少人生来就是愤青,生来就对现实怨念重重,要如此,原因复杂,条件多多。
我无法想象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对于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毛邓三有多少概念和不满,但现实却是它在绝想显然没有市场;我无法想象一个小孩子对于某个组织,特别是握有政权的组织有多少概念和不满,但现实却是它在绝想明显不受欢迎;我无法想象一个孩童对于某种制度有多少概念和不满,但现实却是它在绝想摆明了遭到质疑。
对现实的不满,对象不仅是政治的,但我这里只涉及政治的。
对现实的不满,主体不包括不是愤青的人,谈小资、谈私生活、谈感受、谈情感……绝想内政治冷淡者大有人在,我这里只谈及关心政治的。一切论述都以我作为个体参照。
前愤青时期,我模糊地称为“小时候”。这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我(们)现在反感的东西恰恰是小时候就老早接触到的东西。那时,我们大致在幼儿园、小学阶段。
课本上有语文课这样的拐弯抹角地主旋律宣传,有政治课这样的赤裸裸地主旋律宣传。思想政治课、班级主题班会、少先队、儿童团、共青团、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等等泛政治化的组织制度安排浸淫了我(们)的感官思维,我(们)就此熏陶了好几年。
时过境迁,我(们)发现国家法定义务教育阶段接触的所谓知识、经验、体验“强奸”了自己当初的白纸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开眼看世界后,特别是接触网络后,特别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学科后,对政治领袖的印象变了,对现实的感知变了,对某种主义、对某种信仰、对某种制度安排的诸多看法都变了,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泛政治的维度上经历着一次与小时候迥异的所谓“反抗性地反弹”。
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家都说“历史是个花姑娘”。在绝想分享,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1)北洋军出兵外蒙及西伯利亚纪实;(2)为北洋军阀平反!重新解读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3)大清国秘史-----篡改的历史教科书,不同的鸦片战争视角,八国联军进京真相,和无知无畏的林则徐----伤感的历史故事。。;(4)国民党曾经统治过中国吗?(ZT);……
这些糅杂了不同于教科书式历史叙述的“新”的历史素材和历史观点极大吸引了绝想内的一大批关心历史和政治的人来分享。我并非说这些感兴趣者个个是愤青,但我能说明我们从小到大不断接触着“分裂的历史”。
何止历史,从小到大,我(们)不断接触着分裂的两面的政治、分裂的两面的经济、分裂的两面的文化,乃至分裂的两面的文化,最后,当我们感到了社会现实的两面性的时候,也为我(们)准备了成为愤青与否的思想基础。——我(们)从小到大,是从生理成熟逐步走向心智成熟、思想成熟的过程,而一直走到这一步为止,我们都是相同的。
因为最简单的,比方我们都听说过诸如“校园和社会大不相同”、“世界远比我们设想的复杂”等前辈(过来人)给出的直接或间接的告诫、提醒。
但接下去继续发展,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第一种人,开始逐渐认为是国家“误导”了自己小时候当初“纯洁而不受侵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上联系到现实中确实发生的诸多不尽人意的事例,于是出现了情绪上的反弹和不满,致力于揭露批判社会的不足。其中,一批人借助新兴的发达的网络传媒在言论上开始变得“愤青”;另一批人,则进一步发展到了实际行动中。
自己不断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在不断反拨着个人价值观的钟摆往相反的方向摆动。所以,宣传的是好的,那下意识认为肯定是不好的:宣传的是清正廉洁,那下意识认为肯定是贪污腐化;宣传的是开放自由的互联网,那下意识认为肯定是封闭不自主的局域网;宣传的是民主法治,那下意识认为肯定是集权人治……
从思想情绪到言论,这批愤青应该是大部分,而能上升到行动愤青境界的人,应该相对不多,这一点很难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但一个简单的事实足以证明:如果后者多于前者,我们社会现在早就该革-命了。——【这里体现了线性递进的量变到质变的特征】
第二种人,虽然也在“前愤青时期”末期领悟到了“分裂的现实”的问题,但没有使得自己进一步发展成为“思想言论”的愤青,更没有发展成为“实际行动”的愤青。他们实现了转向,走上了另一条非愤青的人生发展之路,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这里体现了群体分野的另一种思维】
先说其中的不自觉者——这类人压根没打算或者没有意识让自己成为愤青。绝想内,可以看到这群人树立的景观:动态中的“相册”是各种美食、影视、艺术、摄影、娱乐、电脑计算机设计等等非政治化的东西,“日志”是谈论个人情感、爱恨情仇、校园八卦、娱乐时尚、美食攻略、影视娱乐信息等非政治化的东西,“分享”是非历史的,非政治的东西。
总之,一切都是非愤青的,这类人自始至终是很清白的,在我看来,干干净净,纯粹简洁。尽管,我始终认为他们也肯定意识到了“社会的分裂”。但绝想内呈现的状态,显示他们天然不是愤青。
再说其中的自觉者——这类人或多或少有鄙视愤青的情绪因素,他们刻意与愤青保持距离,自视成熟老练而不失世故,看透现实,看清了一切,自己不过问政治、不发泄不满主要是因为自认为自己不能把个人的人生精力和目标浪费在这样的徒劳无用的类似歇斯底里式的发愤上。
总之,在他们的以前同样被“强奸”过的世界观里,发展到现在有了这样一种逻辑: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还打算改变这个世界?!别他妈的像个SB似地天天在那愤愤不平了,拜托!现实点吧你!有个标签可以贴给这样一类自觉的非愤青者——“现实主义者”。
自己旗帜鲜明地宣布:做过第一种人,即当过愤青,但现在需要转型,也算是自觉的不愤青吧。
两种人不是先后递进的关系,尽管存在着像我这样的人:从第一种人转型为第二种人。但这只是转型,不意味着发展和进步,里面没有递进的关系。
而第二类人中的不自觉非愤青者们,倒是没有我(们)这样的绕弯路,自始至终纯粹笔直地延展着人生发展轨迹,简单干净而纯粹。倒是我内心最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