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读中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部电影。那时候,看一些三十岁左右的人写的关于电影或是回忆自己年少青春时的文章,总是有人会提到这部电影。现如今,总算是找到这部电影,下载下来看了。
关于这部电影所获的奖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大抵也有五六项大奖,如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影片的长度达到了4个小时,本是打算在五一时看的,谁料当时因为一些琐事给耽误了。上周让我翘掉了一个晚上的课,从6点一直看到了10点。因为之前有看过扬德昌导演的《一一》,所以对他的电影的风格也还有所了解。关于《一一》,用我一个同学的话说,这种片子节奏很慢,看起来让人感觉很累,但是看完后会有很爽的感觉。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倒也不算很慢,只是4个小时的时间是有点长,但是不会感觉到累。在一个个零碎的关于青春的镜头里,导演的描述相当程度上细节化了,让你不禁要沉浸到里面去。
台湾电影,总的感觉总是很柔和的,情节发展相当缓慢。倘若不是因为这电影的名字,你单单看前面一点,也许会觉得这会是一部清新隽永的青春片。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因为片名,因为后来看到小四他们穿的衣服,却感觉象少年犯的衣服。整个片子的风格实际上是比较强硬的,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拉帮结伙,跟老大,争地盘,泡Miss,动刀子,简直可以归入黑帮片之列。而这些,在我们读中学的那个时代,也是有的,只是没有演变得如影片中如此剧烈罢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也正因为如此,这影片才没有落入俗套,最终成为了一部远远超越了一般青春片的青春影片。
关于剧情,简单的说几句。整个故事发生在60年代初的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而小明却是“小公园帮”的老大Honey(因为犯事而出走在外)的女朋友,她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Honey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害死,小四参与了围剿“小公园帮”替Honey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问题被带走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小四冲撞学校护士被勒令退学。小明到小四的兄弟小马家帮佣,又移情于小马。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学校外面堵小马的时候却遇见小明,再次表明心迹,小明断然拒绝,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几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哥们小猫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了垃圾桶。
“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此处217当念作两幺拐)。小四作为故事的主要叙述对象,一开始便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应该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下的好学生。数学考试,因为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很多时候,你根本无法保证自己不会被改变!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是什么使得小四杀人的?因为他看不到希望了。最后,唯一能带给小四以希望的小明却转与他的铁哥们儿小马相好,愤怒的小四一时冲动便用刀杀死了小明。然而导演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划六十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杨德昌导演非常善于从一个家庭的生活,命运来折射出整个社会状况。这也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这部非一般的青春片带着很浓的青春化特征,即使是小四父亲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也流露出近乎孩子气的执拗与率真。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象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老二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二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回到男主人公小四身上来。小四本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他沉默、倔强、但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直至绝望。小四这一形象并不因其寡言而显懦弱,相反是坚强有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自我的信念,宁愿被学校记大过、开除也不认错,宁愿毁了自己也不允许小明这样“没出息”。即使他杀了人,实际上也还是个好孩子的,他是被逼到那一步了。可以看得出来,在小四的心中,有两个男人是占据着类似榜样的位置的,即父亲和Honey。同小四一样,父亲在大环境中的性格发展也是非常饱满的,在前后几乎相同的学校训导处场景中,观众清晰地看到了导演刻意安排的强对比,由影片开始的据理力争到后来的唯唯诺诺,这个保有年轻人朝气的知识分子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曾鼓励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父亲在小四的精神世界里倒下了,他就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持。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爱的究竟是小明还是Honey?这听起来有点儿荒谬,他远在认识Honey之前就喜欢上了小明,但是Honey在他生命里的昙花一现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整部片子的基调是非常写实的,唯独对戏分不多的Honey调入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蓝色海军服下的“小公园”老大英俊而孤独,他近乎傻气地单枪匹马去谈判,结果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只是为了像《战争与和平》里那个“独自去堵拿破仑的老头”一样去抗争那些不能抗争的事。正是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发了小四强烈的生机,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发出了“现在,我就是Honey”的声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Honey一起同丑陋的现实世界争夺小明。
小四要和这个丑陋的现实世界作抗争,这跟他的哥们小马不同。在小马看来,Miss大概就如男人的衣服一样,总是可以换来换去的,大家犯不着为了Miss而去做什么事。而小明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导演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你可以骂她水性杨花,跟身边每一个追她的男孩子相好,(用影片中某人的话说就是搬一次家就换一个男朋友),但你仔细想想后会更为她难过。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这唯一一星光亮,还是被她自己掐灭的。她并不想改变什么,她选择的是向这个显示世界妥协。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她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甚至比小四父亲还要成熟和衰老。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间还闪烁着纯真的光芒,她其实是那样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灵上最贴近她也最温暖她的人。但是最终,她还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为强大的现实世界妥协了。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十五年。小猫拿了自己录制的音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们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这样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