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沈益谦 [感悟] 2013-03-07 06:49:55 星期四 晴天 查看:15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辩证治疗

  依辨证论治,分为三型施治:

  1.热盛型:

  [主证]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闷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辨证]肝胆热盛,气滞湿阻,兼感毒邪。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湿盛型

  [主证]皮肤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涯,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辨证]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

  [治法]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主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辨证]气滞血瘀,余毒未尽。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 活血散瘀汤加减。

针灸治疗

  l.根据“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选取下列经络:

  A·发于脸部,累及三叉神经:

  a.侵犯眼支:选取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b.上颚支:选取胃经、小肠经、胆经。

  c.下颚支:选取胃经、大肠经、胆经。

  B·发于颈部:

  a.胃经:距任脉1.5寸的当颈动脉搏动处。

  b.大肠经:在颈部前外则,距任脉3.0寸。

  c.小肠经:在颈部侧面,距任脉3.5寸。

  C·发于胸、腰、背部:

  a.任脉:循胸腹正中,利用病区旁取中之原则。

  b.肾经:腹部-距中行任脉0.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脉2.0寸。

  c.胃经:腹部-距中行任脉2.0寸。

  胸部-距中行任脉4.0寸。

  d.脾经:腹部-距中行任脉3.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脉6.0寸。

  e.肝经:上贯膈,布胁肋。

  f.胆经:循胁里,其直者季胁。

  g.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分布于腰背,距督脉1.5寸及3.0寸区域。

  h.督脉:主背脊柱正中,统率一身阳经。

  D.发于腿部:

  a.胃经:行腿部阳面前路。

  b.胆经:行腿部阳面中路(侧面)。

  c.膀胱经:行腿部阳面后路。

  d.脾经、肝经、肾经:行腿部阴面之前路,中路与后路。

  2.选穴处方(选用之腧穴):

  A.脸部

  (1)胆经:

  (a)远部取穴:阳陵泉、足临泣、绝骨。

  (b)局部取穴:瞳子胶、上关、听会、风池。

  (2)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虚、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

  (3)大肠经:

  (a)远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历。

  (b)局部取穴:禾胶、迎香。

  (4)三焦经:

  (a)远部取穴:支沟(十总穴:胁肋寻支沟)、中渚、外关。

  (b)局部取穴:丝竹空、耳门、翳风。

  B.颈部:

  (1)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虚、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人迎、气舍(颈部针刺宜小心,不可太深,以免剌伤气管、神经或血管。一般应浅刺,最好不要留针)。

  (2)大肠经:

  (a)远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历。

  (b)局部取穴:扶突、天鼎。

  (3)小肠经:

  (a)远部取穴:养老、阳谷、支正。

  (b)局部取穴:天窗、天容。

  C.胸、腰、背部:

  (1)任脉:廉泉、承浆、坛中。

  (2)肾经:

  (a)远部取穴:太溪、筑宾。

  (b)局部取穴:彧中、俞府。

  (3)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虚、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梁门、天枢、水道、不容、库房、屋翳。

  (4)脾经:

  (a)远部取穴:公孙、血海、三阴交。

  (b)局部取穴:周荣、胸乡、大包。

  (5)肝经:

  (a)远部取穴:太冲、中封、行间。

  (b)局部取穴:期门。

  (6)胆经:

  (a)远部取穴:阳陵泉、足临泣、风市、绝骨。

  (b)局部取穴:日月、渊液、辙筋。

  (7)膀胱经:

  (a)远部取穴:委中、昆仑、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大杼、肝俞、胆俞、胃俞、肺俞。

  D.腿部:

  (1)胃经:

  (a)远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虚、内庭、丰隆。

  (b)局部取穴:髀关、伏兔。

  (2)胆经:

  (a)远部取穴:阳陵泉、足临泣。

  (b)局部取穴:居胶、风市、环跳。

  (3)膀胱经:

  (a)远部取穴:委中、昆仑、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殷门、秩边。

  E.病变部位局部取穴:

  a.在水疱的周围扬刺(即在距球水疱四周的0.5-1.0寸处用五针横刺),或局部灸(用泻法)。

  b.施针时,针尖刺向疱疹中心区呈10-30度角横刺,此又名为围针穴。

  F.取穴规律:

  (1)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邻近取穴(即围针穴)。

  (2)背部取病损部位的神经根(即夹脊穴)。

  (3)远距离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身柱、内关、阳陵泉)。

  (4)对症加用穴。

  G.处方举例:

  a.局部围针穴,再加外关、曲池、三阴交、太冲。

  b.疱疹在头面者,加合谷、内庭。

  c.疱疹在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

  d.疱疹在腰以下者,加血海、阴陵泉。

  3.手法:

  (1)实症、急性痛症用提插捻转,用泻法,留针20至30分钟,每日针二次,用毫针刺,局部卧针横刺。

  (2)实症、急性病症尚可穴位放血,隔日一次。

  (3)皮肤针或梅花针于疱疹周围浅刺。

耳针

  A.选穴:

  a.相应敏感点、肺、肝、下屏穴、屏间。

  b.肝、脾,肾上腺、内分泌、神门。

  B.方法:取2至3穴捻转强刺激,留针20至30分钟。

结论

  l.中西医对带状疱疹并无特效药物,只能减轻疼痛,故针灸可辅其不足,一方面能消除水疱与红斑,一方面能防止带状疱疹消失后遗留的神经痛,且可缩短疗程及无不良副作用。针灸对带状疱疹的疗效除了双门学说的迅速止痛的机转外,可能尚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关。

  2.一般来说,带状疱疹的预后良好,针灸可单独使用且效果很好,一般在1-3次针灸治疗后,即会有显著的改善。

  3.由于带状疱疹病人会感觉很痛,故经验上须双侧同时针刺,且可数小时针刺1次,直到病情缓解为止。

  4.治疗期间不宜食辛辣食品和鱼虾蟹等动风发物(即引起过敏的食品)。

顶一下(33 写日记 1169207 226271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