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悲剧心理学》笔记

薛陀 [苦涩] 2013-03-03 16:54:43 星期日 晴天 查看:188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1.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1.1    审美经验

  与普通的实践活动和道德活动有区别,也区别于科学态度。

  康德强调其非实用性,称其为“超功利的观照”;克罗齐把艺术活动定为“纯粹形式的直觉”;“情感的误置”和“移情作用”,“内模仿”。

  近代美学家得出的结论:

a)       审美观照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与概念的联想不可调和的。

b)      审美态度和批评态度不可能同时并存,因为批评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概念的联想。

c)       审美态度与批评态度的区别动摇了所谓“享乐派”的基础。

d)      由于同样的原因,审美经验是独立于道德的考虑的。

1.2心理距离说

  上述的美学原理是欧洲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形式主义的。从主观方面说,它把审美感觉归结为先于逻辑概念思维,甚至先于意义的理解的一种纯粹的基本直觉;从客观方面说来,它把审美对象缩小到没有任何理性内容的纯感觉的外表。

  用抽象的形式主义处理审美经验,把审美经验从生活的整体中割裂出来,并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把它归并为最简单的要素。这取消了概念思维,并取消了对概念的联想。但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心理学家必须整个地处理具体经验。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a)       距离使审美对象脱离与日常实际生活联系的一种比喻说法。有时间、空间的距离。距离使审美对象单纯的参照形成可能,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切身的”而又“有距离的”关系。

b)      距离取决于两个因素:主体和客体。为了形成距离,主体必须通过自然地天赋或反复的训练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才能。为了引起人的审美态度,客体必须多多少少脱离直接的现实,这样才不致引出实际厉害的打算。

c)       艺术应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常犯的毛病,“距离不足”是自然主义常犯的毛病。

1.2    应用于悲剧的距离概念

  无论是康德和克罗齐的纯粹形式主义的美学,或是柏拉图、黑格尔和托尔斯泰明显道德论的美学,都不能作为贺礼的悲剧心理学的基础。传统美学把审美对象孤立起来,强调它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悲剧容易丧失距离的两种不利因素:戏剧艺术是通过真人表现人的行动和感情,有写实主义的倾向;观众很容易取一种批判态度。

  距离化的方法:

a)       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拉大故事的时间、空间距离。把地点放在遥远的国度,情节发生在从前。

b)      情境、人物和情节的非常性质。看到的不再是卑微的人群和庸众,而是处在命运转折点上卓尔不群的英雄,或是在死亡的痛楚中挣扎的无辜的女主人公。

c)       艺术技巧与程式。戏剧分为5幕,行动和情趣符合三一律(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对时间和空间做出限制,事件进行去粗取精的剪裁。

d)      抒情成分。用诗来写悲剧具有悠久的传统,悲剧如果改用散文,会遭受很大损失。情境愈悲惨,愈需要用诗来表达。

e)       超自然地气氛。所有伟悲剧里都有一种超自然的气氛,一种非凡的光辉,是它们和现实的人生迥然不同。希腊悲剧和宗教祭祀仪式有关,周围似乎围绕着一个神圣的光圈。近代悲剧虽然是世俗性的,却常常加进一些超自然成分,给自己添上神秘的色彩。

f)        舞台技巧和布景效果。

  悲剧中的痛苦和灾难绝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灾难混为一谈。悲剧中可怖的东西必须用艺术的力量去加以克制,使之改观,使它只剩下美和壮丽。


 

2悲剧快感与恶意

2.1恶意说

从悲剧的表演中获得快感就是幸灾乐祸。其快感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安全感、优越感、野蛮人的渴望。

2.2 反对意见

  人性中固然还有某种原始的野蛮残忍,却还有英勇的自我牺牲、无量的慈悲和无限的仁爱。

  混淆了审美态度和实际态度的区别,以及作为艺术品的悲剧和实际苦难场面的区别。

  如果悲剧真是主要诉诸我们天性中的残忍,那么其效果就会和其恐怖程度成正比。然而悲剧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可怕,而是感到鼓舞和振奋。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

  正确欣赏悲剧需要一定的鉴赏力和审美修养,很少人能真的体会到悲剧所持有的那种快感。绝大多数观众绝不欣赏悲惨结尾本身,相反他们希望悲剧主角有更好的命运。即使是喜欢看实际受苦的场面,也可以用这种场面刺激人的兴致来更好地解释,而不能归因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邪恶本能。


 

3 悲剧快感与同情

3.1 博克的同情说

  人在观看痛苦中获得快感,是因为他同情受苦的人。博克提出一种生物学的解释,认为人靠同情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其自相矛盾的说法可以归纳为两个命题:一、我们对受难者的同情产生观看痛苦场面的快感。二、观看痛苦场面的快感加深我们对受难者的同情。

  批评意见

a)       我们从现实中得到快乐只是片面的真理。悲剧给人快感的能力是有限的,超出那个限度它给人的就是同感而不是快感了。

b)      现实的苦难需要更大的同情而比悲剧更有吸引力,这一论点是可疑的。

c)       博克的生物学解释只是一种既不准确的臆测。

3.2 审美同情和道德同情

    “同情”有另一种意义,即在近代美学中它常常被用来指审美观照中的同情模仿,又即“移情”。大致来说,同情就是把我们自己与别的人或事等同起来,使我们也分有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感情。

  道德同情与审美同情的区别

a)       在道德同情中,主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他同情的客体有差别。但在审美同情中,自我和非我的界限完全消除。

b)      道德同情的主题是出于实际考虑的,而审美同情却是完全超功利的活动。

c)       道德同情通常引出一些实际结果,而审美同情却主要是古鲁斯所谓的“内模仿”(参见游戏说)。

  在悲剧的欣赏中起重大作用的,是审美意义上而非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同情。道德同情常常消除距离,从而破坏悲剧效果。博克的同情说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是因为他谈的只是道德的同情。但完全抛开道德谈同情是轻率的,有时道德同情又是审美同情的条件。

3.3 对审美同情的批评

   审美同情也许并不完全符合具体经验。具体如下:

  观众究竟和哪个主人公等同起来呢?也许正是为了便利审美同情的产生,悲剧才要有一个主要角色;《诗学》才如此强调情节或兴趣的统一。

  对悲剧生疏还是熟悉也会影响审美同情的强烈程度。随着对剧本的熟悉,内容沉没下去,形式浮现出来,感情的激动让位于心智的沉思。只有在这时,观众才开始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超然态度把戏剧作为艺术品来欣赏。

  个人的不同使观众对悲剧的反应千差万别,大致说来可分为两种极端,即主观类型和客观类型,或“分享者”和“旁观者”。理想的审美经验既需要方向,又需要旁观。通过分享,我们才能理解艺术品中表现的情感;通过旁观,我们才能看出这些情感是否得到了美的表现。

3.4 两种类型的演员

    狄德罗的著名理论,即演员在以逼真的表演激发戏剧情感的同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总的说来是正确的,不过有点夸大。好的表演以及正确的鉴赏,都要求既有感情又有判断,既要把自己摆进去,又要超然地观照。这种观点可以得到莎士比亚以及现代一些表演艺术家的支持。

虽然审美同情可以大大有助于观看悲剧的快乐,但它却不可能是悲剧快感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它的主要因素。纯“旁观者”类型的观众很少体验到审美同情,然而他们却照样以自己的方式欣赏悲剧。

 

 

 

 

 

顶一下(32 写日记 1166501 224454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