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给GR带来的不是革命,而是传承。它不是傲视群雄的将军,却是潇洒独行的游侠。
-------------------------------------------------------------------------------
GR Electronic
我們已經看過相當多關於GRD3的東西了。
從一開始GRD3在外觀上、選單上、操作上的改變,還有為了搭配GRD3的許多配件;相信你對於所謂「GR1」跟「GRD」的沿革、GRD3到底承襲了些什麼而又改變了些什麼;自然你也知道了數位GRD三代的細部在ISO表現與色調特性不同之處。
看過了這些東西,最後我們再來回頭看看GRD3的一些電子性能部分。
GRD3在應用上,除了一般彩色的模式以外,也有濾鏡模式可以應用,這個功能在GRD2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除了一般常見的棕色(懷舊)濾鏡外,也有紅、紫、藍、綠等濾鏡可以應用。
不僅可以單張拍攝,你也可以運用CL-BKT拍攝出三張照片,包含了你挑選的濾鏡、黑白、彩色等三張不同的照片。
即便擁有這麼多樣化的濾鏡,在我平常的使用來說我仍舊是以棕色濾鏡為主,主要還是因為習慣問題,習慣用這個比較懷舊的模式拍攝。
使用GRD系列這幾年下來,我也蠻喜歡利用GRD的黑白模式的。
在當時或許是因為GRD的高ISO比較不堪,我們這些使用者尋求另外一種補救的方式,卻也因為這樣意外的發現GRD拍攝黑白異常有個性的顆粒感。
在當時這台相機的電子性能的不夠先進,卻也造成另外一種特色,也讓GRD的黑白模式深受使用者的讚賞。
現在GRD3拍攝黑白照片或許顆粒感比較不那麼重,但在刻劃街道方面仍有自己的味道。
如果你想知道GRD三代相機的黑白照片特性,你可以參考下面這個連結:
GRDIII vs. GRDII vs. GRD - B&W side by side photos
關於彩色色調的特性,在上一篇文章:GR Contrast我已經提過了。
但仍舊有一個新功能我沒有提起,那就是在色調調整的選項裡面,針對「色相」還有「各色飽和度」都可以調整。
我利用這個功能調整了一些關於增強藍天或者綠地的演繹,並把它放在My Setting裡面(GRD3的My1-My3轉盤,詳見於GRD3的操作一文)
下圖上面那張是加強綠色的部份。
而下圖的下面兩張圖是加強藍色與綠色部分的前與後,大家可以很明顯的比對效果。在加強前,即便是光線充足且順光拍攝,畫面仍有點灰霧,但在經過加強後,畫面可以感覺出比較鮮活。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斟酌各色飽和度增加的程度,不然會很容易顯得畫面過度修飾,帶給人比較誇張的感覺。
自從CX1開始,RIcoh正式導入一個新的技術,用以增強過去就已經不錯的白平衡,這個技術叫做「多功能自動白平衡」(Multi Pattern WB),主要是把畫面分為32x27區,計算出最適當的白平衡。
為了測試GRD3這個功能,我做了幾個不同的測試,來檢驗它是不是真的有作用。
下面這是同一個場景底下,採用「自動白平衡」跟「多功能自動白平衡」的照片。由圖你可以看到,兩者並不見得有很明顯的差異,但是你仔細看的話可以稍微比較一下漢堡麵包的顏色,採用Multi Pattern WB的圖顯得比較飽和,而採用AWB的部份顯得比較白皙。
這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說AWB是採用一個固定的色溫,所以整體畫面都會是相同的色溫,但Multi Pattern WB因為切割成不同的區域所以在一些細部的白平衡可以更獲得正確的補正。(註:兩張照片的曝光條件是一樣的。)
為了再次測試出GRD3的白平衡準確度,所以我抓了幾台機器來比較,包含了GRD2、還有兩台最新的機器:Panasonic GF1跟Ricoh CX2,而CX2同樣擁有Multi Pattern WB。
在餐廳昏黃的鎢絲燈底下,我認為GRD3的白平衡傾向適當的保留燈光的昏黃氣氛,同時在食物跟桌面的白平衡校正表現的都很不錯。
而GRD2即便在許多場合底下的白平衡表現不錯,但是人造光源下多少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像這個場景下,即使白桌子的白色還算正確,但整體的色調稍微偏綠。
GF1在這個場景則是有偏黃的傾向。
回到CX2,我們可以看到同樣也擁有Multi Pattern WB的CX2,表現雖然比起GRD2來說有好一些,但是跟GRD3相比在白平衡的能力來說還是略差。
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兩者在產品的定位有所差異,但是以這四台機器相比,不管GRD3是否使用Multi Pattern WB表現都是名列前茅的。
(註:此張測試圖沒有再比較GRD3的AWB是因為上一張圖已經比較過,而且兩者差異不大,也因此也才會下前文這個註解:不管GRD3是否使用Multi Pattern WB表現都是名列前茅)
為了進一步測試GRD3在「多功能自動白平衡」的效果,我們再來看看戶外的場景是不是有比較不同?
我採用的這個場景,是一個擁有陽光跟陰影的場景,除了兩種自動白平衡以外,我還採用固定色溫(陽光白平衡)來比較。
下圖右下採用陽光白平衡的照片,由於固定色溫,所以在陰影地區顯得比較偏暖調一些些,而下圖左下採用自動白平衡,陰影部位則是比較偏冷一些。
而採用「多功能自動白平衡」可算是比較均衡一點,你可以看到下圖上,草皮的顏色比較接近AWB的綠色,但是陰影部位又不那麼稍稍偏冷,反而比較接近5300k的時候的感覺,可以說是綜合兩者。
說真的,我不覺得這是正常使用相機應該要比較的項目,因為兩者所有差異都十分細微,仔細看仔細比較都不一定能分辨。
你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情,也最重要的就是:「GRD3的白平衡能力整體來說相當均衡,兼顧戶外跟室內的準確性;而不管是『多功能自動白平衡』還是『自動白平衡』都能反映出這點,只是『多功能自動白平衡』在細微的地方調節的更好一些。」
同樣的在CX1出現,也放進GRD3的新技術是場景模式內的DR高動態模式。
在強度方面有強中弱可以選擇,同時你也可以選擇要記錄原本沒有DR模式拍攝的照片。
這種高動態模式有兩種運作模式,Ricoh採用的是拍攝兩張照片在進行合成(因此說明書有說明拍攝的時候最好固定位置或者上腳架);而有一些相機採用的是拍攝一張然後利用相機內的影像處理晶片處理。
這兩種作法各有優缺點,多張照片合成是可以獲得比較自然的照片,但是如果遇到移動的物體如車子或者行人的話則會出現殘影;單張照片的話則可能看出痕跡,但是遇到移動的物體的話則不會有殘影的困擾。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當初CX1的照片,主要是測試了DR開關的效果,同時也把E1製作HDR的效果放上來比較。
如果你用過HDR軟體來製作高動態照片,你其實也會發現HDR的照片甚少有拍攝移動的物體,主因也是因為移動物體的關係(但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利用單張照片就做出HDR的照片,這樣就可以避免殘影的狀況)
而DR效果的效果相當受用。
由下面這張圖你可以很清楚看到開啟DR的效果後,紅線框起的部位差異很大,原本細節流失的高光部位,經過DR的模式都有補償回來。
這是DR模式的另外一個比較圖,儘管差異比較小,你還是可以看出開啟DR模式後,拍出的照片比起沒有開的時候保留了比較多的高光細節。
另外一個場景模式內的功能,是斜度修正模式。這個模式主要的功能是讓你可以針對:名片、海報等物體做出適當的補正。
拍攝以後會出現一個黃框框,適當選擇後(有時候只有辨識出一個框框,有時候可以選擇多種)就可以得出修正的照片,這在平常記錄名片啦,或者在路上看到想帶回的海報很好用。
但要注意的是,最好有一個乾淨的背景,如果是雜亂的背景,可能就無法辨識成功。
GRD3的錄影模式非常一般,就是一般數位相機在拍照之外額外的紀錄方式,所以我就不另外測試了。
這邊要提的是「文字模式」。
這個模式應用的狀況主要是用在給文字辨識軟體使用的時候。
用這個模式拍攝,畫面會只有剩下黑白,而且反差都會提高,因此文字部分會特別明顯,這對於你利用PDF軟體做OCR處理或者是利用丹青一類的文字辨識軟體來說,可以讓文字辨識的情況提昇。
文字模式在以前是TIF規格的檔案,現在GRD3也改為JPEG的檔案,在寫入跟處理上都比以前快上很多。
這個模式除了正經用途以外,還可以做一些特別的變化,像是你也可以當做一個非常高反差,僅留下輪廓的黑白照片。
文章的最後,我們在來談談一個大家常問的問題。
『為什麼,GRD系列都沒有防手振功能呢?這不是很平常應該要有的嗎?』
GRD沒有防手振這個功能,是的,三代通通沒有。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提一下安全快門這個概念。安全快門的概念是一個避免手持晃動而造成影像模糊的最慢快門值,而這個最慢快門值,一般跟焦距有關。
如果是以GRD3的等校焦段28mm來看的話,一般的安全快門大約在1/30s左右,如果你的手穩一點可能再慢一點點可以來到1/25s或者1/20s。
一般廠商所號稱的防手振技術多半是降低兩級左右,所以依序來看,1/30->1/15->1/8,如果你使用過相機的話應該可以體會到1/8秒已經是一個相當慢的快門,手振的機會相當大。
過去我也使用過有防手振機制的小相機如LX3或者GX200,在低於1/10s的快門防手振不能說沒有幫助,但是物理條件畢竟比較嚴苛(快門慢到1/10s),而且小相機的握持不如單眼穩固(使用單眼的話右手握持手把、左手輔助握持鏡頭,右眼貼緊觀景窗,這樣固定的方式會比較穩固),在這樣的狀況下,防手振的機制或許也不見得幫助太多。
以我個人的意見,以現在的科技來說,GRD系列必定是可以導入防手振的機制,但或許是一些傳統上的維持還有實用性比較低因此沒有考慮納入。
相對的,在GX200(擁有72mm的望遠端)、CX1/CX2(擁有200mm,CX2甚至擁有300mm的望遠端)這類的相機因為有比較長焦段的運用,導入防手振自然可以擁有比較明顯的輔助效果。
這段刊登在科學人雜誌的文章可以看出防手振技術主要應用在長焦較容易出現效果
美國佳能公司位於紐約州成功湖的科技影像部負責人衛斯佛說:「影像穩定功能最初是出現在高階相機中,因為它們的變焦範圍長,需要更好的防手震補正功能。但是10倍,甚至12倍的光學變焦功能也開始出現在中階相機上,所以影像穩定功能也必須朝這類相機發展。這會增加成本,但消費者會發現一切都很值得。」
即便是CCD防手振如此進步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許多測試報告發現,使用CCD防手振機制的相機也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快門延遲會稍微慢一點,我想這不僅僅是為了所謂「維持傳統」所下的決定(畢竟在這數位時代,墨守成規不是一件好事)。
註:「快門遲滯」不是所謂在慢快門的時候為了要『凝結』動態,「快門遲滯」應當是你按下快門跟真正拍下照片(快門運作)所差的時間,基本上是越短越好。
GRD如此強調跟攝影/拍照/記錄者的意志合一,這麼重視個人化設定與快捷的更改設定,最後卻在使用CCD防手振造成快門遲滯,或許這也是為什麼GRD終究沒有導入防手振的原因吧!
關於GRD3的一切,你應該知道的,我想要跟你說明的,到這篇文章為止都差不多講完了。
只是,我還有一點事情想要跟你說。
我們在最後一篇來說說這些事情吧!
本文索引:
(九)GR ISO:關於GR的ISO
(十)GR Contrast:三代GR的對比
(十一)GR Electronic:GRD3的電子性能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