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投入的看职来职往是从2011年下半年,来到北京,在住的地方没有信号,但是唯一的好处是有电视机,这对于我就已经足够了。然后,每一周没有快乐大本营,周五周六的晚上陪伴我的是职来职往,是李响,是期待刘同。
对于刘同并不了解太多,只知道他写过几本小说,当过娱记,而如今的他年轻有为。看得多了,就开始关注了,职来职往里的他总是低着头,总是拿着一支笔圈圈点点着,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满眼焦虑,有时也会语无伦次,有时更会潸然泪下,一种真性情,一个好男孩。不知不觉,就很欣赏他了,虽然对于求职者的态度,我也会时常跟他的想法不一样,可是,我尝试着站在他的角度,站在他的年纪去思考,我想更多的是理解,因为他有过这样的曾经,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去奋斗,他希望80后的我们都不迷茫,都有向往,有理想,同时也有行动。
不知不觉,我喜欢认真的他,喜欢不矫情,不掩饰,用真性情面对观众的他。
然后,一次机会,可以到现场去看职来职往了,本来以为只能坐到后面的,本来仔细想了要不要买本书找签名的,后来以为是冲动买下了一本书。从来没有这样的自己,在等待达人的时候,很羞涩,以为那样贸然的冲到他们的跟前就说签个名吧,好像很傻。可是我想,既然来了,就不能留下遗憾,于是漫不经心的,装作优雅的走到第一个给我签名的人的跟前,他叫江森海老师,谢谢你。那么平和,给了我勇气。然后第二个给我签名的是申晨老师,在电视上看他,就觉得他很可爱,他说话的样子,尴尬的样子超萌。他刚下车,我就带着我的书走过去,排在后面,很幸运还能与他合影,他那么认真的看着每一个要求签名的观众,微笑着。
没有等到刘同,没有等到李响,就进场了。在现场,坐在离李响只有2米左右的距离,认真的关注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仔细听着他的每一句话,只想说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响真棒。离刘同有点远,正好被别人挡住,可是还是能在人群中醒目的看到他的白色衬衣,看到他拿着笔皱着眉,想着事,在座位上不停的关注每一位达人的表情,分析他们说的话,真想举手,问个为什么,也想举手和他们辩论,可是仔细一想,有句话叫“多说无益”。后来想想,他们不是我,我不是他们,我没有他们的经历,他们没有我的涉世未深,如何评价谁对谁错。世界上有很多的矛盾有很多的不同意见,都是因为: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一场录了很久,到六点了,他们匆匆的出场,在舞台的一边,看到了刘同,赶上前去,终于要到了签名,在昏暗的灯光下,没顾得上他的笔法,只顾着看昏暗中他的神情。他不停的说“谢谢”。我知道,他很忙,所以很谢谢他。后来,能够安静的看他的签名了,想了很多,似乎更加理解那些为自己的偶像疯狂的人了,以前一直想一个签名,有何意义,不过是几笔飘逸的字迹。后来一想,那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持,成为奋斗的力量。
晚上又录了一场,估计会录到很晚,所以提前走了,真想看到最后,不想错过一切,好像,那里就是一个气场。回来的公交车上,看着繁华的街道,闪烁的霓虹,宽阔的马路,还是一样的不空旷,忙碌的人们依然在跟时间赛跑,即使已经10点多了,我不过是看了一场节目,有些累了,而此时的他们还站在台上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
突然间什么都不想说了,只是觉得:
夜深了,有的人已经幸福的睡着了,有的人幸福的忙碌着,有的人为了幸福而忙碌着,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何而忙碌。
这就是人生看似遥远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