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的中学老师,婚前花般招展;婚后不过半年,扎在人堆里就是一个蓬头垢脸上街买菜的阿姨。当年我很惊叹,生活怎么可以这样改变一个人?
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接受到的教育是:朴素是一种美德。无形中就等于灌输,展现或保持美是虚荣和不必要。以至,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漂亮的人,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人脑袋是用来养草的。真是奇怪的逻辑。
今天我还是不明白,烫发染发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间有什么必然的矛盾?
◎不知什么原因,从整体来看,中国女人似乎缺乏美丽到老的信心和追求。我对年老而依旧美丽的女人的记忆,大都来自外国女人。比如年老的奥黛丽·赫本、戴尔·海顿等。而在法国,年老仍旧风姿绰约的普通女性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在法国一条著名的时装街上买鞋,在试鞋的当口,发现椅子的另一边,有位年龄不下七十岁的女士在试一双极精致时髦的细高跟儿鞋。鞋面是金色的,浅浅的鞋口,窄窄的,秀气极了。
我当时想,天哪,老太太怎么还有心穿这样的鞋呀,不怕崴脚摔跤吗?再看那女士,一身讲究的装扮,挺直上身坐着,穿上新鞋的脚翘着二郎腿,二郎腿从小腿向前伸展,左一下,右一下,变换着新鞋的角度。随着小腿的变换,女士不断歪头侧身,腰身也随之扭动,优雅地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活像个摩登的妙龄少女。看着她,我竟忘了试自己的鞋。
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如此优雅的老年女性,身材苗条,气质高雅,而且挑选着装时不考虑任何年龄阻碍。我想象,挑选那样的一双鞋,女士一定有一颗不老的诗心,或许她就是她这个季节的玫瑰,正诗意地绽放着。当时我想,女人要有一副怎样的心态,对人生要有怎样的追求,对做女人要有怎样的认识,才会到老了还有这样惊人的风姿啊!
◎中国女人没有法国女人幸运,他们的审美文化认为,四十五岁的女人最美丽。对一个注重女性修炼和女性魅力的国家来说,法国人认为,女人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段,因为职场、人生经历、经济基础各方面的积累,才会从里而外散发出一种成熟、沁人心脾的魅力。这种由长久历练而产生的修养和魅力,饱满,厚实,耐咀嚼,耐欣赏。
法国女人比中国女人幸运,但法国女人也比中国女人用心。正是这种用心,缔造了法国社会对女人的审美文化基础。
◎我不喜欢中国人意识里的一种东西,比如,见到某人状态不错,最常用的评价是:哎呦,都这岁数了还这样,真不容易。这岁数怎么啦?仿佛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把美丽与美好只先天地赋予年轻人,年龄稍长,仿佛就不该美好,也不能美好了似的。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下,女人年过四十,甚至更早,自己也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老啦,不行了,讲究也没用,讲究了也没人欣赏,自己还猴累。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爱美,年长一点就可以不美,就不想美了呢?就因为已经过了求偶阶段,不再需要向异性展示美丽的羽毛,就可以无所用心进而彻底无所谓吗?那女人究竟是为自己而美,还是为男人而美,女人真的就只是为悦己者容吗?
另一方面,面对曾经的美丽,我们容易伤感。有心理专家说,有些女性的心理危机就来自对自身年龄的恐惧,年轻时讨厌男性轻薄地挑逗,而当男性再也不关注的时候,心里的失落会导致严重的自我轻视。很多女性的放弃就是从这样的自我轻视开始。
◎美丽需要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当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喧嚣浮华的时候,我总问自己,什么才是美丽人生最本质的需求。那时,我的心会变得异常安静。美丽人生首先是自己喜欢的重自我体验的人生,当自己看重内心美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自觉摒除多余的杂质,腾出更多的空间。那种空间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所在,是我们修炼美丽心灵与身体的所在。那时候,喧嚣与浮华是可以视而不见的,剩下的就是重视美丽生命的自己。
本文由www.juexiang.com原创,支持绝想日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