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家长朋友们使尽各种方法,让孩子忙得团团转结果可想而知。
曾经带过这样的孩子,孩子从很小就事事相争第一,妈妈给她报了很多特色,每天安排的满满的,但是孩子不是很快乐,这个孩子在唱歌方面很好也参加过几次比赛拿了个奖,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以说不是很好,尤其是孩子只要自己做错或者不如别的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关于孩子的这种事事相争第一的心理我们也找过其父母谈过,其父母说孩子从小就这样,但是据我们在和孩子的母亲谈话的过程中每次其母亲都会说,你们班的哪个孩子怎没样。其实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就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母亲的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天天在和别人比,孩子很累因为她太小了,一个孩子有这麽大的压力对孩子心灵就是一种摧残。孩子会性格很古怪,而且会很虚荣。
这样的孩子是不健全的,这样的家长也有越来越多,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顺其自然,不要过早的给孩子套上枷锁,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多亲近亲近大自然,多一些自由。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本书的第一章第二小节“教育中不能没有赏识”中,编者举了一个例子,大致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哈洛克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赞扬孩子比严厉谴责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和心理成长”,作了一项奖惩混合的比较研究。他选择了许多数学天赋相同的学生,分为四组。在给第一组上课时,课前总要赞赏他们作业成绩优良。对第二组刚好相反,对好的不表扬,对成绩差者严厉谴责。对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谴责,但让他们知道一二组每天发生的情形。第四组则安排在其他地方,不让他们知道其他三组的情形,对他们的成绩不赞扬不谴责。不久,受赞扬的一组和受谴责的二组的成绩立刻有了显著的进步,约改进35﹪~40﹪,第三组成绩有进步但只有一二组的一半。但如此继续下去,情形有了显著变化,受赞扬的一组成绩进步了79﹪,受谴责的二组和不受奖惩的三组的成绩低落下去,被隔离的四组的成绩也有所降低。这个实验不仅说明了赞扬和谴责对学生的影响还表明了谴责和惩罚的真正性质。从短时间看,谴责与赞扬有同样的效果,但从长时间看,赞扬要比谴责的效果好得多。
因此做为母亲和教育者,应该让教育充满赏识。要对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时刻赞赏,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一个赏识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欲放的花朵上。对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这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提起拿破仑,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所知道的是他所拥有的成就。可又有谁知道,他小时候曾被认定为是一个坏孩子。不论村子里发生什么坏事,大家都认定是他干的,连他的父亲和哥哥也认为他很坏。既然大家都那么认为,拿破仑也就无所谓了,于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直到他的继母出现。当这个陌生的女人走进家门的时候,她愉快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当走到拿破仑的面前,他很冷漠的看着她。父亲介绍说:“这是拿破仑,全家最坏的孩子。”可令拿破仑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拿破仑的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从此以后,拿破仑正如他的继母所说的那样,成了全家最聪明的孩子。
可以说,没有继母就没有拥有成就的拿破仑,是继母造就了他。因为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不难看出,这个故事印证了赏识教育法中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因为小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因此我们作为父母,不妨试着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当我们换了一种心态,以赏识的目光激励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会变成天才。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实例来探讨赞赏给孩子带来的结果。其实,不仅是小孩子,我们大人也不是更多地期望别人的赞赏,认同吗;对于不充分的批评和指责,我们都不喜欢甚至不愿意去接受,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小孩子它们的年龄比较小,稚气未脱,还未能正确地认真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作为父母、教师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一个评价,都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本文章由- http://www.juexiang.com -原创发布-转载请主意出处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心情分类
推荐日记
分享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