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非主流日志的呐喊

非主流 [苦涩] 2011-04-19 15:05:20 星期二 晴天 查看:14010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我永远是一个非主流的人,所以我写的日志也很惭愧,就只能称为非主流日志了。

但是非主流并不代表观点的不正确.非主流也是一种正确的立场和主张.在绝想日志里面看到那么多的非主流日志恰好就说明了我的观点.

非主流日志就像qq一样,被很多的人喜欢,我门这些非主流一样的喜欢.我只是想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的非主流一些.

迪伦永远是个“非主流”的人,他对主流文化永远警惕,特立独行。

他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吸引了很多人,还让人们觉得他唱出了他们的所感所想。虽然他的歌并未说明,但每一个听的人似乎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当他认真地质问“要多久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时,他指的是种族不平等;当他唱道“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他们才会被禁止?”他指的是反对越战 。

     眉头紧蹙、破锣嗓子、布鲁斯口琴……他变化无常、特立独行、复杂难解,这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进而改变了文化的语调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混的六十年代,美国人从他的音乐中找到方向
对于美国人而言,六十年代是场革命,六十年代后期,或是整个六十年代,世界上没有一块角落是平静的。迪伦就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他的音乐。他借助音乐表达自我,吸引了很多人,还让人们觉得他唱出了他们的所感所想。虽然他的歌并未说明,但每一个听的人似乎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当他认真地质问“要多久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时,他指的是种族不平等;当他唱道“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他们才会被禁止?”他指的是反对越战。他的音乐真正巨大的力量不在於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分析,或是否能煽动人们起来行动,而是他抓到了那个时代空气中微微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许多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困惑。
 
    走过六十年代,他依然特立独行,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迪伦永远是个“非主流”的人,他对主流文化永远警惕,特立独行。2010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一场纪念美国人权运动的音乐会,也邀请鲍勃•迪伦来献唱《时代变了》。不过,鲍勃• 迪伦依然很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和总统夫妇媒体拍照环节都丝毫不感兴趣。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的握手和迪伦离开时报以的一个笑容。“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奥巴马很买“非主流迪伦”的账,是他的忠实“粉丝”。除了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十分欣赏迪伦。 1997年,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为他颁发表演艺术奖典礼时,克林顿任命其为肯尼迪中心荣誉会员,并称赞迪伦作出“激发国家良心的贡献”。
 
    他用那把破锣嗓和招牌布鲁斯口琴改变了文化的语调
《大西洋月刊》曾采访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恩(Sean Wilentz),他认为迪伦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曲作者,而在美国文化中,作曲一直是主要的推动力和组成部分。他说,“没有一个人能定义一种文化,不过迪伦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我想不止是对我这代人,他完全改变了文化的语调。比如说,鲍勃·迪伦几乎单Qiang匹马干掉了“锡锅街”——这种传统的发行、制作和录制音乐的手段,结果我们目前的音乐全是因为他而改变了。这并不是说人们都要像他那样写歌唱歌,而是迪伦之前的“锡锅街”表演方式再也不会存在了。二十岁的鲍勃·迪伦便有一把老年人的嗓子,沙哑老成,他在脖子上驾着自己标志性的布鲁斯口琴,就这样改写了美国音乐史
虽然在美国,鲍勃·迪伦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巨大的时间差,对于中国人而言他是陌生的,同样陌生的还有他所开启的那种思维方式。
    最初他是文字中的那位只能靠想象的六十年代革命尤物
在大陆,迪伦最早是以文字而不是音乐的方式出现的,就是那两部大名鼎鼎的启蒙大作——威廉·曼彻斯特的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和莫里斯·迪克斯坦的   《伊甸园之门》。可敬的老翻译家们刚从“文革”噩梦中醒来,压根不知摇滚乐为何物,以为是一种舞蹈......。

顶一下(428 写日记 745941 49764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