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陈进国:传统复兴与信仰自觉——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张.好 [感悟] 2013-04-06 19:32:15 星期六 晴天 查看:173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2011年1月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摘要:近百年来,现代性话语”(民族主义话语)执著地将民间信仰或民间教派视为封建迷信或历史沉渣,并构成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反宗教运动背景。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适度复兴趋势是文化中国传统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刺激了本土化的信仰自觉意识和实践。今后民间信仰如何成熟地营造地活公活的文化自信格局,值得深入观察。当前学界所争论的宗教生态论脱离不了中国政教关系的独特语境,是对近代中国反封建迷信反宗教运动之启蒙话语的再反思。宗教生态论的立论前提是一种对本土传统有自知之明的文化自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形态在消解其宗教性质判断的难题时,也平添了我们对之非线性的文化理解。中国传统宗教特别是民间信仰的信仰自觉意识与实践,是建立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文化层面上落实其宗教性、民俗性、中华性的三位一体化。当我们梳理关于民间信仰(或民间教派)的认知态度变迁时,能否表明在中国发现宗教的中国宗教观或解释话语的一种象征性转变呢?如果说我们的文化态度一定要被安上一个文化符号的话,那么只能称作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文化自觉主义。新世纪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自觉,正是文化传统复兴的一种集体表象和文明呐喊。


 


关键词:民间信仰 文化中国宗教生态 话语共谋 信仰自觉


 


  一、楔子:新世纪的话语转向?


 


由此上溯数百年,法兰西的拿破仑皇帝金口玉言,一语成谶: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如今,21世纪已经被设想为中国人或华人社会的世纪了!在代表正统性的主流话语中,中国内地改革开放30年的跨世纪实践被视作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上升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项。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新世纪中国内地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和共建精神家园的话语转向促使我们认真反思,本土宗教信仰形态及其仪式实践是否同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而被同情地理解,并成为多元的宗教关系和谐相处的一极呢?特别是百年来现代性话语”(民族主义话语或启蒙话语)成功地将他者内在化,执著地将民间信仰或新兴教派视为封建迷信或历史沉渣,并构成了现代化历程中反宗教运动的背景。当我们梳理关于民间信仰(或民间教派)的认知态度变迁时,[2]能否表明在中国发现宗教的中国宗教观或诠释话语的一种象征性转变呢?在被刚性化边界化模块化的现代中国宗教划分体制中,信仰边界相对模糊的民间信仰形态终将复归何处呢?[3]


 


二、文化中国:第三只眼看中国民间信仰


 


在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政权或疆域管辖范围来观察中国民间信仰问题,而更应接近于文化中国”(杜维明语)之象征世界的视角(譬如普适意义上的以华人为主体并运作的社会)来观察其跨世纪的变迁态势。一方面,我们应该礼失求诸野,到民间去,并透过中国周边或域外的视野来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系统和信仰实践;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反求诸己的文化态度,站在域内和本土的立场,参与观察、体验和追问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标志、文化象征。换句话说,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理应被吸纳为文化中国之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之一,即在尊重多元社会内在的文化关联的前提之下,搁置优劣高端低端信仰,进步或落后,科学或迷信等先在的偏见,并借以观照我们自身之生活方式、社会网络、文化身份、价值观念及情感认知的文化基础,进而理解文化中国何以走向华夏化(中华性)的信仰机制和文化模式。所谓中华免夫左衽,江表此焉缓带”(《宋书·谢灵运列传》)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名例律》)中华既喻文明教化,也指文明礼仪,有天下之中华夏衣冠之谓。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中国之意义世界,更必须兼顾中华文化的中华性宗教性去思考。而中国民间信仰形态所承载的观念体系与生活方式,终究提供了一个我们反观自身的文明视角。


 


文化中国视野中看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发展生态,有几点值得关注。


 


其一,在传统中国人眼中的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原乡的民间信仰形态成为表达和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重要载体,以及促进在地文化对话的媒介,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内地民间信仰形态的复兴走势,有效地刺激了当代中国本土化的信仰自觉意识,并参与培育了跨地方性的族群认同的文化土壤。


 


清代以降,为了逃避或谋求生路,中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股下南洋的移民大潮,移民往往随身带去了各类原乡的民间信仰形态,借以承载对故土的文化记忆,以及在异境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寄托。譬如,在闽、客两系族谱中,通常会记载一首《迁流诗》或《认祖诗》(各版本文字略有差异)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处他乡似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时代,没有祖国支持的海外孤民经历了由落叶归根落地生根的族群意识之艰难转变。其借以任从随地立纲常的重要根基之一,恰恰是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祖先崇拜,以及来自原乡的各类宗教信仰形态。在遍布于南洋地区的华人宗祠、义山、会馆、神庙系统中,所谓华人宗教”[5]拜神教”(Shenism)的传统,即汲取自民间的、颓败的道教,加上儒教和佛教的影响;而且,或许更重要的是,源自古老庶民宗教”[6],终究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立足于南洋华人的视野,则文化中国中的民间信仰(或民间教派)及其仪式实践,在以伊斯兰教、印度教或南传佛教等他者文明的观照背景下,无疑是代表华族或华人之文明性、中华性的重要的符号或族徽。


 


20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是与西方的殖民主义如影随形的。华南下南洋的移民潮及其坎坷起伏的现代族群意识的培育,同样与殖民主义话语脱不了干系。在以非华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落地生根的华族(华人)更被视为外来者非土著,从而在政治及文化上不断被边缘化。在马来西亚,延续至今的照顾所谓土著特权的新经济国策及针对马共的种族隔离政策——“华人新村运动,造成华教”(华文教育)的举步维艰以及华人文化的碎片化。在印尼苏哈托军事统治时代,所有华校被关闭,日常不能公开读、听、写中文。彼时泰国的华文教育境况亦差不多。然而,在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华人的宫观庙宇、斋堂等及附属其中的华人信仰组织并未遭遇基本性的破坏,反而促成了华人强力维护自身身份和文化主权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实践。至今,承载着华人宗教信仰传统的义山、会馆和民间神庙系统,依然是当地华教的重要资助来源。就如王琛发所指出的,在印尼华人地区,这些文化载体在无言中成为华人宗教书籍最后的传播据点,也是人们唯一可以藉着宗教掩护学习和使用华文的场所利用印尼语翻译宗教书籍,范围包括从经典到善书以至神怪通俗演义,实际上是借用强势文化的语言文字去维续弱势文化的传承,即使这样的文化传播并不全面,也有偏差,它还是维续了族群的文化认同[7]


 


伴随着东南亚民主化的进程和种族主义政治的弱化态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影响力的扩大,就像王琛发所称,针对华人的同化主义政策居然带来一个预想不到的效果,即早期迫不得已采用印尼语言的华人宗教书籍,已然不再局限于华人之间。它们也方便其他族群的阅读,反而开启了华人宗教文化向着数以亿计的泛马来人族群展开文化对话的先机[8]与此同时,伴随着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消磁,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海外华人在返乡探亲、祭祖、投资的过程中,也积极参与原乡宗祠、民间信仰神庙的修复以及地方的信仰仪式实践,特别是促成了我国东南地区民间信仰形态适度复兴的重要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所带来的信仰反哺文化现象,无疑是中国地方的民间信仰形态及仪式实践从非常态化迈向常态化的重要外力之一,并参与刺激并培育了原乡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和地方信仰文化的再营造。


 


值得注意的是,立足于血缘、地缘、语缘(方言)特别是神缘的关系网络的重新维系,使得民间信仰作为有效的文化资本,也参与培育了跨地方性的族群认同的文化土壤,诸如在海外华人文化热情刺激之下福建关于客家祖地客家母亲的象征营造,各地方宗祠组织的复兴和跨地方性的修谱、联谱活动等。在应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过程中,这种跨国主义(跨区域或跨地方性)的本土信仰互动现象方兴未艾,并促成了一些分散的民间信仰社团组织或类同性质的神庙的集结或联合趋势。诸如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中国内地、中国台湾等地敬拜妈祖、玄天上帝或瑶池金母、关帝的民间神庙,尝试进行跨区域的串联,以形成一个联谊性的信仰共同体。而东南亚华人教派德教的重要派系——振系和济系,原本也是以扶鸾为主的神庙联合体的产物。


 


其二,在追求中国政治统一的过程中,中国内地时兴的文化(信仰)搭台,统战唱戏的博弈筹码,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生态,并参与营造了信仰再生的文化空间。尽管复苏的民间信仰重现了昔时文物衣冠,然而中华制度传统在局部地区的返照,是否意味着彼此关于一个文化中华的熟悉感渐入佳境,现在下结论似乎太早。


 


诚如葛兆光所称,近世中国人的世界图像深受天下主义观念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朝贡体系的残阳余晖中,我们经常沉浸在中华文化光被四表广传四裔的历史幻象中,习惯于以东方自居,中国的他者就是西方。然而,自从17世纪满人(所谓夷虏胡皇”)入关之后,在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已滋生了越来越强的国族(民族)意识,中国的文化形象更被视为今则四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陆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中华古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故今天下中华制度反存在于彼国云云。[9]周边各国在文化上已然不是一个中华”(文明),在政治上已然是一个国际,在经济上已然是贸易关系。彼此之间原来的文化认同已然全盘崩溃,象征着看似同一文明内部的东方(东亚)”的巨大分裂,并造就了后来直面西方的观念差异。[10]


 


17世纪以来中国周边文化与政治渐行渐远的态势,在20世纪的中国内部仿佛历史再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尽管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然而大一统的政治愿景尚未完成,文化上的分殊似乎反有越加远离之势。在构建欧美化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早期的国共两党在救亡与启蒙的时代背景下皆呈现鲜明的精英主义文化面向,以期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为了加强地方社会控制和新铸国民的意识,双方在划分迷信、宗教方面其实富有家族相似性,具有理念和政策方面的延续性。不过,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巨大差异也造就了双方在对待民间信仰活动上的态度差异和管治差异,从而造就了不同政权形态下的不同文化景观。


 


20世纪20-30年代,民国政府颁布的《神祠存废标准》(1928)、《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1929)、《取缔巫医》(1929)、《取缔经营迷信物品业办法》(1930)等法规,一直视民间信仰形态或部分道教信仰形态为迷信而加以管制废除取缔,从而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既包含儒家又包含有组织的宗教乃至反迷信运动的理念在内的精英传统。这就是合法的传统,用来反对迷信与民间宗教的世界[11]而据洪莹发等学者的研究,1949年国民党退至台湾之后,其对待民间信仰活动的观念更经历了从神权迷信民俗活动再到文化资源文化瑰宝的价值转变,管治方式更经历了从查禁革除改善()”再到辅导的政策转变,以因应台湾社会重视本土文化的浪潮。比如,1950年代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发布了《查禁民间不良习俗办法》,禁止崇拜社坛、降鸾扶乩等神权迷信,公务人员、民意代表应该带头禁止迎神赛会,消灭神棍敛财,直到1965年该办法才被废止。而1959年刊布的《台湾省改善民间习俗办法》则相应提出改善民间祭典习俗暨节省婚寿丧葬浪费的相关条款,以避免劳民伤财1960年台湾省政府下令各县乡镇组织民俗改进会,推动民俗祭典的改正工作。至1991年,台湾当局发布《加强改善社会风气重要措施》及《加强改善社会风气重要措施台湾省实施要点》,要求改善并辅导寺庙配合祭典日或节日举办优良传统民俗活动。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自由化、政治的民主化和地方的自治化,台湾一些县市政府也开始将一些富有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形态进行文化资产化的运作,走观光化节庆化的路线,如宜兰县头城、屏东县恒春的抢孤,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巡境进香等活动。因此,民间信仰形态也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一些较有影响的民间庙宇成为凝聚地方社会认同的重心和地方势力的竞争场,甚至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展现场域。[12]


 


有意思的是,上述1949年以前民国政府以及台湾解严前台湾当局针对宗教的现代性话语及带有西方宗教观念背景的政策思路,同样为主张唯物论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所延续,并成为系统地反对封建迷信打击反动会道门清扫牛鬼蛇神的重要依据。当然,后者的立足点并非像前者一样是以复兴中华文化自居的精英主义传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内地在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运动(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影响下,遑论儒家等精英传统的维系的举步维艰,民间信仰形态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空间并非被温和地管制、查禁或被要求改善和辅导,而是被猛烈地扫除和破坏,甚至砸烂,以致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复兴和信仰自觉难免承受着更多的文化观念和制度惯性的牵制,以致同台湾等地相比较时难免带有一种时间差的错置效应,并持续地造成中国内地宗教是否自由的各类风评。让人惊异的是,迟至21世纪初,浙江省仍然用反对封建迷信的姿态,动用公权力强势拆除了至少1万多座民间宫庙,并直接引发了严重的文化后果。像2004“2月15日下午2时15,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五丰村一座村民自发搭建的草棚发生火灾,在草棚内从事烧香求签迷信活动的60余人中,40人死亡,3人受伤,还有10余人火海逃生。新京报记者赴当地调查发现,着火庙宇曾先后被拆4次,但随后没多久就重新建起,本次火灾,正是第5次从原地建起的庙宇[13]


 


尽管我们可以将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政治民主化以及中国内地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视为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表征,然而海峡两岸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异、政治上暂时分治的基本格局,以及在针对宗教性质的价值判断和管治措施上的分别,仍然营造出两岸渐行渐远的文化心情和陌生感,从而进一步滋养了民粹性的台湾意识的文化土壤。比如,戒严时期的台湾当局尽管对所谓迷信不良习俗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查禁改善()”政策,却仍然继承原来的精英传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作为巩固其政治意识形态的补充,基本上未采取毁庙、拆庙、砸神像等釜底抽薪式的文化破坏运动,尚不至于构成对民间文化的实质性的摧毁格局,进而在宣传策略上仍然将中国内地视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另类政权进行批判。在1960年代,港台新儒家如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张君劢等在审视传统文化在中国内地的境遇时,同样充满着一种花果飘零披麻戴孝的文化情结。不少传统宗教人士甚至片面地声称五四运动将中国文化早已弄得七零八落残破不堪”[14],中国内地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已毁灭殆尽了[15]这种极端情绪化的批判立场和表达文化正确的道德优势,仍然是将中国内地重新历史记忆化,进而在文化定位上鄙视为伪华夏新夷狄,仍然被标签为胡化苏俄化而非中国化,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保存在所谓复兴基地的台湾和港澳地区,乃至像韩、日等国,故而从文化、政治及信仰上日渐滋生不认同于中国内地的集体心理和悲愤心境。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强调的弘扬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号召,以及针对台湾所发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的政策宣示,正是对往昔的线性历史观及相应实践的拨乱反正,从而在文化上重续由化外化内的历史再转变。而港台两地作为并未离远的政治他者,也给中国内地提供了一个文化反观的重要机缘。特别是港台地区以其相对成熟的神明崇拜实践和仿佛先知先觉的文化道德姿态,毕竟带动了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或华南地区本土信仰生态的快速复苏,并参与促进了地方社会重视本土传统的文化自觉和信仰实践。


 


在充分借用国家对宗教或信仰之合法性边界的界定时,我们也看到各种地方性策略的积极运作,从而开启了地方之新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地方精英和仪式专家积极参与民间庙宇的活动(如地方的退休干部、教师、村落头人参与管理,本地企业主或老板参与捐资建庙,火居道士、师公或礼生等仪式专家负责仪式)以及仪式实践,使得民间庙宇重新成为社区或跨地区的文化权力运作的重心之一,乡土信仰文化借此获得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庙宇,地方政府更多地采用信仰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通过中性化的民俗活动或旅游区开发等形式进行观光化节庆化的市场运作,从而带动了地方信仰文化网络的发展。当然,在经济利益刺激下的公权力的过度介入和充满选择性的信仰操弄,也使得信徒变相成为被动员的对象,从而出现了一些信仰异化现象(包括像博物馆加庙宇的双名制策略),并造成了某些信仰形态的拔苗助长以及党政办庙的歪风不止。特别是各地政府从实用主义原则出发的双重判定标准(一方面是视为封建迷信或反动会道门的死灰复燃,应该查禁或取缔;另一方面是对资质好的文化资源的利用,进行观光化的操作),也造成了许多的实践困境。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在海峡两岸长期政治分隔的情形下,相较于寻求文化大一统的长远考虑,追求政治大一统更是迫切的现实。而民间信仰方面的神缘关系直接构成了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的一大砝码。其中,妈祖信仰或妈祖文化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给2004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的贺信富有代表性: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海内外妈祖文化机构和人员在弘扬妈祖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联系世界华侨华人、促进两岸交流交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妈祖更是被鲜明地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角色,被诗意地称作海峡和平女神世界统战部长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也以吉祥结及和平鸽为会徽。这种官方主导的文化交流模式被形象地命名为文化(信仰)搭台,统战唱戏。当然,海峡两岸持续升温的妈祖文化交流,带动了两岸持续升温的宗教交流,一方面促进了台湾各宫庙的大陆寻根热和进香热潮,另一方面推动了内地民间信仰庙宇的恢复和开放步伐,并使得民间信仰日益走向脱敏化。特别是台湾庙宇的相关运作经验(如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也让大陆庙宇在积极发展寺庙经济时,成为重要的学习模仿对象[16]这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民间信仰等本土文化传统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不过,当我们观察中国大陆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信仰)搭台,统战唱戏的交流模式时,应该进而冷静地反思一个妈祖,各自表述问题。一方面是台湾内部不同地方派系或政治势力的各自表述[17]另一方面则是海峡两岸立足于统独立场的各自表述。当文化(信仰)搭台,统战唱戏的官方主导模式替代信仰(文化)搭台,信仰(文化)唱戏的民间自导模式之后,我们同样应该警惕那种自我催眠式的统战惯习可能带来的被交流的文化反抗意识。像近年来大陆祖庙神明离境巡台的活动一直在轰轰烈烈展开,并被某些主事者视为统战政绩的重要部分,从而生硬地改变祖庙子庙拟亲化的礼数和法统,诸如分灵子庙须至祖庙进香,祖庙神明分身最多只在本境界绕境的旧统。其中,1997闽台贸易促进会组织的湄州妈祖巡台102天;2006年山西关帝祖庙复制神尊巡台居然历经三年半,20097月尚停驻于台湾;20097月南安广泽尊王巡香台湾一个月;20104月厦门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巡安台湾本岛。这种高高在上的统战式的巡香巡安方式,与其说是一种地方文化表演,不如说是一种地方政治焦灼,有些甚至蜕变为文化闹剧。它在不断地弱化祖庙神圣的超越性正统性之际,也直接引发了系谱权威与地方主义之间的矛盾[18]从而强化了立足于台湾主体性的文化抗体政治自觉。在貌似活络的宗教文化交流背后,妈祖信仰本体的缺失和异化,以及内地信仰民众的仪式缺场,难免养就了一个妈祖,各自表述两个妈祖”(政治的妈祖和信仰的妈祖)的文化陌生感。当2007年台湾省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开台妈祖首度跨海出巡纽约参与诉求“UN FOR TAIWAN”时,不知以妈祖为世界统战部长的鼓吹者有何感慨。因此,尽管复苏的民间信仰重现了昔时文物衣冠,是否意味着彼此关于一个文化中华中华制度的熟悉感渐入佳境,现在下结论还似乎太早。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关于福建省民间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尖锐地指出这种信仰统战所带来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福建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妈祖热,首先是因对台工作的需要而被烘托起来的。10多年下来,我们方面对妈祖等民间信仰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作用出现了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认识基于10多年来到祖庙朝拜的台湾信众已超过100万人次的统计和台湾几大妈祖庙都要借助祖庙来增强自己正统地位的事实,认为这充分反映了台湾同胞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而将妈祖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世界统战部长。另一种认识是随着10多年来台独声浪不断升高、和平统一进程步入徘徊,认为统派主要不是妈祖信仰者,草根性独派却不一定不信妈祖;台湾信众的朝拜目的极具功利性,说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台独的痛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宣传效果的考量。如果说后一种认识是过分悲观地放大了宗教情感和民族意识对国家认同和”“立场之影响作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前一种认识就是对这种有限性和相对性视而不见,过分乐观地在信仰妈祖——认同中国——赞成统一之间划等号;当第一种说法出自目前妈祖祖庙的实际管理者口中的时候,不排除还有对内升高自己政治身价、争取更多管理自主权和经济利益的用心。


 


毋庸置疑,立足于文化理解的换位思考是相当重要的。当1991年中日登山队两次去藏区圣山——梅里雪山探险时,山下的藏人和喇嘛居然都在念经诅咒,因为征服壮举在其看来恰是对神山的千古亵渎。而登山队17人的死难恰恰成为悲欣交集的印证。汉藏文化间的误读尚且如此,而对于汉文化传统的懵知更情何以堪。因此,海峡两岸政治对峙下的文化结果,尽管彼此营造出信仰文化同宗同源的表演效应和互惠格局,然而此岸(统战)与彼岸(信仰)“各得其所的热忱,以及地方政商于其中的利益寻租,于局中人而言难免徒添一腔悲凉的陌生感。或许,渐行渐近与渐行渐远不过一念间耳。17世纪朝鲜使臣叹言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的回响,至今在中韩针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纷争中依然清晰,让人喟叹文化记忆何以如此的顽固不化。


 


其三,伴随全球化和本土化相互激荡的风潮,中国民间信仰(或民间教派)与基督宗教的长时段相遇,彼此仍然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面对脱敏化的囚徒困境,尽管基督宗教占有话语正义优势和发展先机,但彼此打劫并非最优的战略均衡。如何营造各自地活公活”[19]的宗教和谐局面,形成庙会与教会信仰共在的文化格局,值得跟踪观察。


 


关于中国民间信仰与基督宗教相互激荡的格局(是否代表一种文明间的冲突?),应该合理地追溯到明末清初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缘起于明万历十年(1582)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后之辟佛补儒的传教方略,彼时反对利玛窦思路的教会各方以迷信”(Superstition)来评判中国祭祖、祀孔之性质。至17世纪中叶天主教汉文献更是形成了破迷佛、道的系统论述。[20]20世纪初期上海徐家汇耶稣会士禄是遒汇编的《中国迷信》丛书10卷更延续了批判传统信仰与风俗的排他思路。富有教义排他性的基督宗教与富有混合性的中国传统宗教特别是民间信仰的误解和冲突,在晚清的义和团运动中达到高潮。


 


据路遥教授的研究,义和团爆发的直接原因,最早同山东冠县十八村中的梨园屯(李阎屯)天主教方济各会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梨园屯自同治八年(1869)起就开始出现了庙堂之争的民教矛盾,并愈演愈烈。所谓庙堂,是玉皇庙,而是天主教堂。梨园屯玉皇庙建于康熙年间,拥有本村义学地多亩,以为本村和四乡敬神赛会之地。方济各会教士于同治年间来此,发展了30来户教民,并向村首提出划分玉皇庙义学地。[21]同治八年新正月十九日,梨园屯村三街

顶一下(33 写日记 1242863 225427
上一篇:流年下一篇:善意的谎言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