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追忆】改革开放30年的商业流行词汇

杨国材 [深情] 2013-03-28 03:44:16 星期四 晴天 查看:140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追忆】改革开放30年的商业流行词汇

  

  (90年代中国的时尚女郎)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游行词汇——

  大包干、承包制、合资企业、投机倒把、倒爷、炒股、三角债、产权改革、下海经商、企业自主权、贸易摩擦、联营、走私、共同致富、非法集资、下岗、多元化、国际化、国有垄断、红帽子……

  在长达30年的岁月之河中,这些游行词汇如一叶叶扁舟,在峰尖谷底起伏翻腾。有些商业游行词汇,已经慢慢驶出了我们的视线甚至记忆;有些商业游行词汇还在继续幻化演变;而更多的商业游行词汇层出不穷。

  伴随每一个商业游行词汇的,是无数曾经的风流人物。如果我们眼光不够长远,这些词汇与人物将淡出我们的视线;如果我们记忆不够牢靠,这些词汇与人物将模糊在我们头脑的摺皱中;但幸运的是,还会有企业史、商业史、改革史给这些词汇和人物留有一席之地。

  当今天的你和我、明天的他和她,翻开这些历史的篇章,那些风行一时的词汇和人物会再交奔袭而来。

  ----------------------------------------------------------------------------------------

  ----------------------------------------------------------------------------------------

  【下海经商】:中国几次大的下海经商浪潮发生在1981年、1984年和1992年等几个年份。

  1981年主要两大因素导致了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个大批知青返乡;一个是国企的“三产”和“停薪留职”。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很多人的行为还算不上经商,大多都是养鸡、做家具、摆大碗茶之类的小打小闹。“三产”本来是国企主业受阻后展开的商业自救,却本末倒置,没有真正解决冗员过多、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人心涣散。

  后面两次下海经商浪潮都与邓小平南巡紧密相关。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央领导人寄以厚望的国企改革始终见效甚微,反而南方那片不毛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1984年元旦刚过,邓小平开始第一次南巡,先后去了深圳和珠海,并题词肯定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随即,中央宣布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中国出现了壮观的“孔雀东南飞”景象,大批青年奔向了南方的热土。躁热的情绪迅速发酵,最终导致了“全民经商”浪潮的来临。这一年创业的人有柳传志、王石、张瑞敏、李经纬、段永平、赵新先、李东生、潘宁、牟其中等人,后来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在短暂的倒春寒后,邓小平于1992年元旦后开始了第二次南巡。与第一次的相对谨慎相比,这一次邓公热情洋溢地称赞了特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等旗帜鲜明的观点。正如其后的两会期间刊发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标题所渲染的一样,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新的下海经商热。这次浪潮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大批中低层官员毅然跳下了海,其中包括陈东升、郭凡生、冯仑、田源、薄熙成等人。

  

  (90年代上海人排队申购私人车牌)

  ----------------------------------------------------------------------------------------

  ----------------------------------------------------------------------------------------

  【三角债】:因为上一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开始实施强硬的宏观紧缩政策,商品在一之间从抢购变成滞销,大多数企业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造成了企业大量的库存和资金紧绷、互相之间拖欠的恶性循环。据资料显示,当年3月末,全国企业超过正常结算期的拖欠总额高达1085亿元。这个叫“三角债”的难题,将在数年时间内一直困扰中国的经济发展。

  1991年5月,发生了一件新闻媒体替企业要债的趣闻。在几年时间内,上海宝钢被拖欠的“三角债”已经累积达20多亿元,企业和政府使用浑身解数也收效甚微,宝钢濒临绝境。一不做二不休,宝钢干脆把一百多家欠债企业名单在媒体上刊登出来。于是,随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全国很多媒体记者掀起了一股替宝钢去要债的热潮,而且收效显著。

  ----------------------------------------------------------------------------------------

  ----------------------------------------------------------------------------------------

  【大包干/承包制】:大包干之所以名噪一时,是因为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队员们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的包产到户。此后,因为在农村收到了一包就灵的奇效,国家领导人开始在国企中推行这种“灵丹妙药”,却出现了南橘北枳的意外。

  1979年,当时首钢的领导人周冠五不断与各级政府“讨价还价”,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并且提出了“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负”的承包方案。周冠五的承包制得以顺利进行。到该年底,全国有4200家企业进行了试点。

  承包制到1987年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石家庄造纸厂连续三年亏损,业务科长马胜利贴出了大字报,主动请缨承包了该厂,并在一个月后实现盈利。此后,一包就灵的神话开始在全国传诵。经不住那些亏损企业的哀求,马胜利“晓行夜不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承包了全国各地27家造纸厂,并组建了声势浩大的“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当年8月,国家相关部委兴致勃勃地提出,要让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当年内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好景不长,几个月后,马胜利的承包神话迅速破灭。

  因为承包制无法解决国家既是资产拥有者又是管理者的双重矛盾,从而导致了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竞争。一大批厂长经理一夜暴富,普通工人却被慢慢边缘化。而诸如医院、学校、研究机构之类的公益与半公益事业单位也被卷进了承包制的狂潮之中,滋生了以后的种种弊端。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流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外打工。)

  ----------------------------------------------------------------------------------------

  ----------------------------------------------------------------------------------------

  【投机倒把/倒爷】:1981年1月,国务院两次发出紧急文件,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禁止乡镇社队企业的“无序”生长,避免同国企争夺原料。

  这一年,韩庆生等四个国企的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乡镇企业设计了两套生产污水净化器的图纸,让这家农机厂起死回生,每人也得到了600元酬劳。

  1985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海南倒卖汽车案。

  1985年初,国家宣布实行“价格双轨制”,这直接促进了“倒爷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1997年《刑法》修订时,终于取消了“投机倒把”罪名,这个披着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字眼淡出了历史。

  

  (90年代初,上百万人挤入深圳,排队抢领新股抽签表。)

  ----------------------------------------------------------------------------------------

  ----------------------------------------------------------------------------------------

  【股市/炒股/资本运作】:完全是一厢情愿,1988年8月,在纽约工作的律师高西庆和证券交易员王波明跑回国内,怂恿相关部门筹建中国的股票交易所。在一次汇报会上,中央领导和专家们对此发表意见:一是条件不成熟;二是非搞不可。

  而此时在上海,管金生、阚治东等人已经卷起袖子干了起来,相继成立了申银、海通、万国等三家证券公司。一个叫杨怀定的仓库管理员闻到了空气中的腥味,怀揣借来的10万元跑遍了当时政府允许开放国库券转让的7个城市。短短月余,杨怀定变成了大名鼎鼎的“杨百万”。

  1990年6月,35岁的上海人民银行分行金融管理处副处长尉文渊受命筹建上海证交所。当时,可供他烹饪的只有“三把蔬菜”(万国、申银、海通三家证券公司)和“六块肉”(符合上市资格的6家公司)。12月19日举行了上海证交所开业典礼。总裁尉文渊敲完开市锣后便激动的晕倒在地。而在此之前的12月1日,深圳市证交所却“未婚先孕”,在没有批文的情况下抢先开市。

  中国股市开始呈现出亢奋的态势。尉文渊在当年5月宣布放开股价,并发明了“大户室”;而深圳的股票则从无人问津突然变成争相抢购,发行新股只得实行凭身份证抽签的办法。于是,两天之内深圳涌进了上百万抢领抽签表的人。涌挤的人群中,就有后来成为资本大鳄的唐万新的身影。由于抽签表发放出现了集体舞弊事件,最终导致了群体恶性事件。这一事件,也直接催生了证监会的诞生。

  发育不健全的股市给了那些半死不活的国企一个全新的狩猎场,它们开始了肆无忌惮的融资圈钱游戏,并直接诞生了大批“壳资源”和以此兴风作浪的庄家们。

  一些有胆识的人开始挑战风车。2000年10月,在主编胡舒立的坚持下,《财经》杂志发表了《基金黑幕》一文;在此后引发的口水战中,经济学家吴敬琏猛烈抨击,认为中国股市是一个不规范的“赌场”;而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更是直接挑战上市公司蓝田股份。

  2006年6月6日,中国股市跌入冰点。欲哭无泪的股民们终于等来了股权分置改革,这给死气沉沉的股市带来了新的生机。一年后,终于迎来了全民狂欢的股市盛景。但在狂热之中,灰色操纵和投机色彩却愈发浓烈。

  好景不长,2008年的股市又高位跳水,跌去了近六成。中国股民们在奥运会的全国欢庆热浪中继续苦苦支撑。

  ----------------------------------------------------------------------------------------

  ----------------------------------------------------------------------------------------

  【外资/合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设想中,构想是“引进国外巨额资本密集投入”的方式拯救中国的经济,于是在1978年6月22日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胆子放大一点”,“搞它500亿”。之后,他亲自去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招商引资。这种从上到下的急切心情,换来了当年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合同,其中有一半是年末的10天时间内抢签的。当后来真正落实的并不多。

  应邀来华的美国通用公司董事长墨菲,询问接待的李岚清副总理:“你们为什么只同我们谈技术引进,而不谈合资经营?”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合资”的概念。但墨菲的一腔热情,回去后被公司董事会的倾盘冷水浇灭。直到16年以后,通用才最终进入中国,从而让随后而来的德国大众占尽先机。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则是1980年4月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公司”。

  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应邀访华。接着,日立、富士通、三洋、索尼等日本公司接踵而至,纷纷与国内厂商合作,一些日本产品甚至通过非正式渠道直接流入了中国。紧接其后,可口可乐、耐克、爱立信等世界巨头也陆续涌入中国。整个80年代,中国成为日本产品的天下。受其冲击,中国商品大量积压,“保护民族工业”的呼声开始响起。

  便宜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让很多国外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工厂,大量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全球工厂”。

  因为引进外资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捷径和改变国企机制和最佳动力,1993年中国各级政府开始卖力追逐外资,使其开始享有“超国民待遇”。在各种不可能拒绝的优惠条件下,跨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对华投资。而在中外合资过程中,大量国产知名品牌被弃用。

  也有不甘心被歼灭的中国企业开始了绝地反击。最典型的是以长虹为首的中国彩电企业和国际品牌之间的市场争夺战,被视为民族工业收复失地的诺曼底之战。经过血腥的价格之战,到1996年底,长虹等国有品牌抢占了71.1%的市场份额。但可惜的是,国有品牌并没有借此良机进行技术开发,只是一味地炒作各种各样的概念,始终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无法自拔。

  2001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跨国企业对华投资产生了战略性的变化:第一个是从竞争性行业开始跨入垄断或半垄断领域。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出跨国企业开始适应中国市场的潜规则,推行更为积极的政府攻关。几年后,跨国企业在华贿赂丑闻开始屡屡爆发;第二个是从实业投资开始偏重于金融性投资;第三个是跨国企业在华站稳脚跟后,独资化倾向更加强烈,通过种种手段逼退中方投资人。

  时间进入2005年,宝洁、索尼、雀巢、肯德基、戴尔等跨国公司在中国遭遇一系列公关危机,被称为“问题年”。而2006年的凯雷收购三一重工案及壳牌收购统一石化案,引来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些甚至提出,外资进入并控制这些战略性产业,将危及国家安全,必须坚决抵制。

  随着国力的迅速增长,民族情绪日益深厚,于是便有了2007年主持人芮成钢把星巴克赶出故宫及宗庆后悍然撕毁和法国达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一年的两会期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获得通过,意味着内企和外企开始享受同样的税率。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高兴地欢呼:“两税合一,我们民营企业家盼了十多年了!”

  外资不再是稀罕之物。

  

  (90年代的国企改革,让大批工人下岗,被各个利益集团联手推向社会边缘。)

  ----------------------------------------------------------------------------------------

  ----------------------------------------------------------------------------------------

  【产权改革】:在计划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在1980年代逐渐有了产权意识的觉醒,开始了一轮持续20多年的艰苦卓绝、跌宕起伏的追求资本人格独立的斗争。

  1988年,当绝大数人还在承包制的圈子里折腾的时候,柳传志却跑到香港成立了合资的贸易公司,而王石正在和公司的大股东进行坚决的抗争,鲁冠球则通过“花钱买不管”界定了产权。他们都为以后的产权改革留下了极为隐晦的伏笔。

  在失去耐心后,有些地方开始主张国企“安乐死”,希望达到“死一块活一片”的目的。有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方针。于是,一场浩大的资本盛宴开始了。其中最为冒进的是诸城市市长陈光,因为将全市所有272家国营或集体企业全部出售给了个人,因此被称为“陈卖光”。

  出售国企的出路之一是由让经营不错的国企兼并亏损的国企。比如宗庆后的校办工厂兼办了当地的大型国企——杭州罐头厂;出路之二是向外资出售。最离奇的是中策并购案。一个叫黄鸿年的印尼籍华人,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先后收购了全国各地几百家国企。这引发了其它国外企业的争相效仿;出路之三是出售给国内民营资本。比如集体企业活跃的浙江,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变革,称为“量化改革”。到1996年前后,浙江80%的中小集体企业都完成了产权量化改造,催生了一大批亿万富翁。

  产权问题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家最为致命的生死坎。围绕这个难题,酿造了众多企业家无尽的悲喜剧:沉沦的有李经纬、郑俊怀、仰融、潘宁等人;飙升的有柳传志、王石、鲁冠球等人;而海尔的张瑞敏、长虹的赵勇、海信的周厚健等人一直在岸边谨慎地观望。

  ----------------------------------------------------------------------------------------

  ----------------------------------------------------------------------------------------

  【多元化/国际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开始,多元化思想开始在中国企业家脑海中疯长。

  最典型的是首钢。除了钢铁的主业以外,它涉及的领域有自行车、医院、杠铃、大衣、家具、房地产、饭店、机器、计算机、银行、面条等,几乎是全面出击、四处开花,从事产业之多、之杂让人瞠目结舌。

  三九集团的赵新先也不甘人后。乘着“抓大放小”的政策东风,赵新先成立了三九投资管理公司,委派六十多名干部浩浩荡荡开往全国进行企业收购。从1996年到2001年之间,一共收购了140多家地方企业。

  前来中国考察的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忧心忡忡地提出:“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中国企业家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但他的声音没有几个人会听进去。不久,就有一些企业开始为无节制的多元化付出代价,其中的典型是太阳神、巨人集团、三九集团等。

  伴随多元化而来的是国际化冲动。从1999年开始,雄心勃勃的李东生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国际化扩张。让“多元化大师”韦尔奇都倍感棘手的法国汤姆逊彩电,却被李东生信心百倍地收至麾下。但20多年来一直顺风顺水的李东生,最终却栽在了这个国际化收购上面。

  但国际化似乎是愈发壮大的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出路。在国内价格战的厮杀中,中国家电的利润已经“薄得象刀片一样”,张瑞敏觉得,唯一的出路便是实现全球化布局,实现高增值下的高增长。在这种思想下,联想、海尔、华为、万向等国内优秀企业,都开始前赴后继地踏上了国际化的征途
顶一下(32 写日记 1235741 226707
上一篇:比较 嫉妒下一篇:校园网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