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是真正的英雄?
十八路诸侯,诸多割据者,曹操、刘备、孙权三家脱颖而出,成为当中的佼佼者、公认的大英雄,尽管小说对这三家的态度有所区别,尊刘,对曹操有褒有贬,对孙权有所议。虽然有区别,但小说却充分肯定了三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眼观天下、志在统一。
曹操追求的是统一,他以周公自比;刘备追求的是统一,他要延续汉家王朝;孙权,我们以为他比较保守,其实他追求的也是统一。所以三足鼎立既是对其他低一等、低几等的割据者的荡定,也是统一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鼎立以后,谁都没有满足,就这样鼎立下去吗?不,大家都要继续追求国家的全部统一,所以三方再争,只不过是争由谁来完成统一。这样一种思想,使《三国演义》具有了一般通俗小说所没有的历史高度。
你问山沟里的老大娘或目不识丁的卖菜翁听说过诸葛亮没有,他们会觉得这简直是对他们智力的侮辱,中国老百姓谁不知道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青年的启示录
一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理想。《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刘关张桃园结义,好多年来人们一直说桃园结义是不是就是搞兄弟关系啊?错,桃园结义的四个词说得很清楚,“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核心词是后面八个字。可以说,这句话是刘关张高高举起的一面道义旗帜,老百姓拥护他们,首先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追求。即使到了今天,如果你坚信并且实践“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你是值得被尊重的,好男儿不是只求发点财,多搞几套房子,好女儿绝对不是定一个标准,非多少万不嫁,还得想到这八个字。
第二,胸怀天下、博学慎思的求学态度。这一点诸葛亮确实堪为榜样。诸葛亮出山了不起啊,但首先刘备就了不起。你想,当时的诸葛亮一无学历,二无论文发表,三无专著出版,四也没有军功,就是一个在农村自修十年的人。(全场笑)刘备听了几位一流人才的推荐,下定决心三顾茅庐。但诸葛亮自己也了不起,他自身的能力和品格足以让刘备“三顾”。
在很多时候,除了物质条件之外,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并不比古人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平视,有时候还不得不仰视
第三点,自尊自信、自主创业的人格力量。今天我们经常以不屑的态度评说古人,要我说,我们对古人既不要盲目地顶礼膜拜,也不要有后来居上的优越感而藐视前贤。在很多时候,除了物质条件之外,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并不比他们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平视,有时候还不得不仰视。
诸葛亮去隆中时什么情况?公元197年,他的叔父去世了,他才虚岁17岁,相当于今天的高中一年级学生。按照世俗的观点,诸葛亮此时过得很好,他的叔父有先见之明,把两个姐姐嫁给了荆州最有权势的两户人家。再过两年,诸葛亮娶了黄氏,他的岳母蔡氏就是刘表续妻蔡夫人的亲姐姐,这么一来,荆州最高统治者刘表成了他的姨父,荆州大将蔡茂成了他的舅舅,荆州另一员大将蒯越是他姐夫的本家。换一个人,怎么也得向姨父、舅舅要个好工作吧?诸葛亮不要,自己带着弟弟诸葛均隐居隆中,一待就是十年,积学明智,养气待时。
咱们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毕业几个月没找到工作就很着急了,一年还没找到就不得了了,两年还没找到可能会跳楼。对诸葛亮这种人格力量,老实讲,我们后人只有佩服的份儿。
第四,勇于承担、不畏风险的英雄气概。这点不多讲了。
第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德修养。昨天,我们几位嘉宾还在一起聊天,感叹现在的知识分子条件改善很多了,我们衣食无忧,但是我们的精神很多时候是萎缩的。我们熟读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读书不仅要读,不仅要记,我们还得信。心静才读得下书,才写得出文章,淡泊才不至于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烦恼不已,你的精神才自由,才能在创造的天地里面翱翔。
最后一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我们干的具体工作可以不同,成就可以有大小,地位可以有高低,但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到生命将终结的时候,你才可以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