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老子孔子皆菩萨

李晟华 [苦涩] 2013-03-05 07:21:51 星期二 晴天 查看:146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皆菩萨应化》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曰宣化上人講於金佛聖寺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永明延寿禅师开示:

 

老子孔子是何圣? 如何看待儒道?



摘自 《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

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事老君者。则飞符走印。炼石烧金。施醮祭之腥膻。习神仙之诳诞。入孔门者。志乖淳朴。意尚浮华。骋鹦鹉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违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谤。焉显其深。下士不笑。宁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无所不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非二谛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

 

元音老人开示

 

摘自:心经抉隐



东土福因成就,解脱缘熟,故感大教东渐,祖师西来。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仲尼以敦伦尽分为怀,老子则掊击尔智;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愿,如来则荡涤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
摘自:历代法宝记
........................佛虽不生于汉地。一千年后或五百年后。众生有缘。先令圣弟子于彼行化。案清净法行经云。天竺国东北真丹国。人民多不信敬。造罪者甚众。吾我今遣圣弟子三人。悉是菩萨。于彼示现行化。摩诃迦叶彼称老子。光净童子彼号仲尼。明月儒童彼名颜回。讲论五经诗书礼乐威仪法则。以渐诱化。然后佛经当往。


牟子云。昔汉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也。心甚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物有通事。舍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德道者。号曰佛。轻举飞腾。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于是上悟。遣使张骞羽林郎中秦博士弟子王尊等一十二人大月氏。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兰台石室第十四。即时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其壁画朝廷千乘万骑绕骑十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形像。

明帝在时。知命无常。先造寿陵。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于未灭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咸来归德。愿为臣妾者。以为亿数。故谥曰明也。自是之后。京城左右及州县处处各有佛寺。学者由此而滋。...................


              南怀瑾师开示:

摘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究竟是“老子化胡”,或“迦叶变老子”,我认为与真正修持的经验谈,都不关紧要。关于这些问题,正如清初诗人吴梅村所谓:“故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已。


中国史籍记载的佛陀降临时的天异现象

佛教中有一部重要的经典,以诗歌的方式记载了悉达多太子成佛前后的重要事情,以及他所宣说的佛教义理。这就是收录于《大藏经》“本缘部”的《佛本行经》。   
《佛本行经》又称《佛所行赞》,是由古印度马鸣菩萨所著,由北凉昙无谶翻译成汉语的,该经一共5卷。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佛本行经》的藏译本。此经在古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流传极广。   
须弥宝山王 坚持此大地 
菩萨出兴世 功德风所飘
普皆大震动 如风鼓浪舟 
栴檀细末香 众宝莲花藏   


上面这段五言诗是《佛本行经》“生品第一”里的一段,记载了悉达多太子降临时,出现的很多瑞相,比如天空中降下花雨,大地产生震动等等。悉达多太子降临时出现的这些瑞相常被现代人认为是神话故事,或者认为是前人渲染佛迹而编造的。那么除了佛经中有记载外,其它史籍中有没有相关记载呢?如果有,是否可以相互印证呢?

我们知道,中国上古时期的文献很多,其中很多文献记载了天文、地理的各种现象,如彗星的出现、日食月食的出现,地震海啸的出现等等。这些文献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科学记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古代科学技术领域所拥有的辉煌成就。
  
在史籍《周书异记》中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这一天,皇城洛邑附近的江河泉池,又是涨水,又是涌泉,江河之水溢出河床,山川、宫殿全部震动,一道五色光贯入到昭王太微宫中。接着天空变成青红色,城中香气四溢。昭王问群臣:这种现象是什么征兆?当时的太史叫苏由,苏由向昭王解释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与本朝并无干系,此乃西方有大圣人降生,且这圣人所教化的道法将在千年之后传来吾国土。昭王听罢,命人将这件事情刻在石碑上以作记载,并埋于王城南郊。 开一面 根据鲁纪年推算,周昭王二十四年约为公元前977年。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就是从此而来),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此后近三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遵奉这样的记载。

顶一下(32 写日记 1167668 226209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