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转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尚竞 [沧桑] 2013-03-19 06:52:43 星期二 晴天 查看:154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华夏子子孙孙都非常重视以上节日,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合家欢聚,拜访亲朋好友,写对联,贺词等等,可真是名目繁多,体现了中华渊源流长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聪明,勤劳,文明。

过传统节日还带动了好多的饮食文化,可真是举一仿三。对发展民族的农业,饮食业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2006.01.29
立春节(于立春日)2006.02.04
初七:人日节 2006.02.04
初八:谷日节 2006.02.05
初九:天日节 2006.02.06
初十:地日节 2006.02.07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2006.02.12
二十:天穿节 2006.02.17
廿五:填仓节 2006.02.22
晦日:正月晦 2006.02.27

●二月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2006.02.28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2006.03.01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2006.03.11
十五:扑蝶会 2006.03.14
十九:观音诞 2006.03.18
春分节(于春分日)2006.03.21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2006.03.31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2006.04.04
清明节(于清明日)2006.04.05

●四月
---------------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2006.05.05
立夏节(于立夏日)2006.05.06
十八:碧霞元君节 2006.05.15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2006.05.31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2006.06.08
二十:分龙节 2006.06.15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2006.06.21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2006.07.01
十九:观音会 2006.07.14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2006.07.19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2006.07.31
十四:秋日拔禊 2006.08.07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2006.08.08
廿九:地葬节 2006.08.22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2006.09.22
十五:中秋节 2006.10.06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2006.10.30
十九:观音会 2006.11.09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2005.11.02 (本表于2005年10月底编制,故以此起算)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2005.11.16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2005.12.22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2006.01.06
初八:腊八节 2006.01.07
十六:尾牙节 2006.01.15
廿三:祭灶日(小年)2006.01.22
除夕 2006.01.28
人日节

1 人日的文化内涵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人日节的主要习俗有:

戴人胜: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谷日节

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称为“谷日”,这个节日习俗不多,主要有占谷和顺星: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谷日节在当今时代还有意义吗?我们认为,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我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天日节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地日节

正月初十是地日,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民间主要风俗有:

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也称“老鼠娶亲”。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此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附:民间流传的《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丈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它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绝想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五 “闹元宵”

一 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夜又称“元夜”、“元夕”。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天晚上,皓月高悬,人们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的、香甜可口的元宵,走出户外,将华夏民族的“狂欢节”推向最后的高潮。闹花灯、放焰火、猜灯谜、社火、迎月、踏桥……绚丽的灯火映照着淡蓝色的寒雪,回响着一年里难得的轻松笑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它的神话传说一样,往往众说纷纭,起源问题很难寻根究底,而元宵节却是发展脉络难得清晰的一个。

西汉初,文帝在周勃勘平“诸吕之”后即位称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于是汉文帝就将这天命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被定在正月十五(大量承袭了楚文化的汉代,将太一神视作主宰宇宙之神),加深了这个节日的隆重气氛。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就已经被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东汉明帝时,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明帝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不仅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还令士庶一律挂灯——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也是元宵节中佛教文化的背景。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上元、中元、下元,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为庆贺“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了“上元节”这个名字,从此,元宵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节俗也逐渐固定下来。

二,节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说到节俗,很想多说几句:纵观历史会发现,各种节日,不论它的本身背景如何,发展到后世,往往只沉淀下热闹和喜庆,清代尤甚。这大概随着华夏文化逐渐沦失开始的。失去了礼仪风范,多了几分世俗的笑闹,少了些许历史的浪漫……先让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个节日历代的普遍节俗:

1. 祈福祭祖

不论是当年汉武帝元宵节祭祀的太一神,还是唐代上元日庆贺生日的天官,这些神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赐福。后来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民间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习俗;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奉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合家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2.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也称汤圆。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比如今天的酒酿圆子。宋朱淑真的《圆子》诗,味道口感跃然纸上:“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关于元宵有一个故事:明崇祯帝传口谕买元宵,尚膳监管事的随即进呈一椀,崇祯问多少钱,回答说:“一贯钱。”崇祯做太子时就喜欢微访市井,对市价清楚得很,但他脾气倒温和,只笑着说:“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还是准许管事支领一贯钱,尚膳监管事为此惴惴不安了数日。

今天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或汤煮,或油炸,烹法很多。不管是叫“圆子”“汤圆”,还是“元宵”,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闹花灯。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 《十五夜观灯》

元宵张灯习俗始于东汉,盛于唐代,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沿。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又称“残灯”、“阑灯”。又十四、十五、十六日分别为神灯、人灯、鬼灯。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皇家与民同庆的节日。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敕造的巨型灯楼,广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灯的种类纷繁众多,古书上提到的就让人目不暇接。人物类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等;花草一类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等;禽虫类则有鹿、鹤、鱼、虾、走马……

花市灯如昼,点燃了历代文人不知多少笔墨。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唐诗人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猜灯谜”是元宵节闹花灯衍生出来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开始时是大概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贴于五光十色的彩灯上。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也琳琅纷纭,大家不妨雅俗共赏吧:

其一,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其二,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有一个叫元宵的宫女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姊妹,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宫女们,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4. 走百病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明 周用《走百病行》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

明代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了清朝。清顾禄《清嘉录 正月 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5 祭蚕神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蚕神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在粥上面,爬上屋口念祭词将粥供与蚕神。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元宵即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迎紫姑

民间在元夕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反映了民间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朴素情感。  

三,元宵节中的女性情愫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朱淑真《生查子》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延续了热闹喜庆,不过却多了一种别样的情怀。除夕夜的爆竹元宵节的灯——爆竹的喜庆是带有几分阳刚味,而灯烛的喜庆就带有浓浓的女性情愫了。那阑珊的灯火、如流的街市、灯与花、酒与诗……古往今来沉淀了不知多少欲说还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淡淡哀愁。

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日子,这天闺秀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不谙情事的姑娘们,元宵灯会带给她们的,有的只是一段埋没心底的美好记忆,有的却是刻骨一生的难解情缘,甚至,更有那衣带渐宽、斯人憔悴的故事……那灯火阑珊的街头市角,不知演绎了多少赚人眼泪的人生剧幕。《荔镜记》里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南朝陈国的乐昌公主与夫君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两心相许……还有辛弃疾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元夕的缤纷灯火、嘈杂喧嚷突然消弭,天地间唯有那人在回眸浅笑,似已静静等待千载;朱淑真那《生查子》的哀愁,将近千年依然驱之不散:“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和春节喜庆的红色相比,元宵节在宋代其实是偏雪白的色彩——这和我们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点出入。其实,古人并非我们臆想的那样,凡是喜庆一并大红到底。宋代节物尚白色——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说:“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雪柳、灯球、闹蛾等是宋代以来元宵节女子所戴的应景首饰,多以白绫或白绢做成,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俗延续到宋以后。宋代李邴的《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蛾儿、雪柳、菩提叶。”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花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夜蛾”、“蛾儿”即是“闹蛾”,亦作“闹鹅”,蛾儿的形制稍微复杂一些。通常用竹篾、绫绢等制成花朵;另用硬纸剪制成蝴蝶、飞蛾之形,将其粘于细竹篾上,并附缀在花朵周围,使用时按插在发髻之上,微风袭来,举足行步时震动着花朵,牵动了竹蔑,花旁的蝶蛾微微颤动,就像围着花朵飞舞。和玉梅、雪柳等相比,这种饰物具有动感。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夕夜与除夕夜最大的不同,就是民间对公共节日欢会的参与性。除夕的主题是团圆,是要呆在家里的。而上元夜华夏人民则选择了举家外出、满城欢会。元夕之夜,是人们追求欢乐和浪漫的日子,五彩的霓裳、绚烂的灯火、白雪映月、欢歌笑语,元夕是要“闹”的,这是华夏民族心情释放地最充分的一个节日。上元时节,虽已过立春,但多数地方仍然非常寒冷,然而,越是冷的时候,人们越是能感受到欢乐带来的温度。 但是有趣的是,“闹”与“静”却在元夕发生了奇妙的碰撞与融合。元夕的喧闹往往更能带给人们心灵的宁静感与和谐感,生命是美丽而骄傲的,是深情的,上元之夜,举家逛游灯市,团圆的温馨感在家庭之间相互感染着,别家的欢乐衬托着自家的团圆,人们要的就是这种盛大聚会中情感相互传递所带来的温馨感受。而对于心思细密的女子和情窦初开的姑娘们来说,欢闹的元夕夜沉淀在她们心中的,更是一种充满憧憬的浪漫情愫。

元宵之闹,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命欢乐的诉说。然而元夜也并不全是喧闹的色彩。正月十五正是满月挂上树梢的美丽夜晚,明月对人间丝般的牵联,又扯动着人们心中柔美清幽的动人情怀。元夕的色彩,火红但不辛辣、温暖而不刺激,灯笼真的是华夏民族一种绝世的创造,没有比元夕和中秋的灯笼更能准确表达华夏人民微妙美丽的文化心境的了。历史中的岁时节日图景已经淡去,但在查阅古文时的一大发现却足以令我们感到难以言说的美妙。如前所说,宋时元夕女子衣色尚白,那是和月亮一样清幽美丽的色彩,灯市如海、月下白衣、清雅美人,也难怪稼轩“众里寻她千百度”,大词人为美丽的元夕姑娘呆呆地站着,一站就是千年。

上元复兴,其实有着很好的基础,上元节的许多风俗,因为太美丽了,所以被人们顽强地传承到了今天。上元的传承,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安排。二是民间过节的心境。对于前者,需要公共机关为民间妥善安排,极力营造节日的繁荣和气氛,将绚烂的灯会铺满都市和乡村,把灯会更好地装扮起来,把各种热闹好玩的“百戏”为民众组织起来。而后者更为关键,它需要民间真正理解上元欢会的意义,需要准备好美丽的心境,去发现、营造、感受上元节欢乐、温馨、闹中有静的美妙节日氛围。

顶一下(33 写日记 1223526 225307
上一篇:春日宴下一篇:放假第一天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