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首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转载济群大师讲佛。希望朋友们能好好看,错别字别在意。)

李尧16k0gmgv [闲逸] 2013-03-11 07:54:23 星期一 晴天 查看:261 回复:0 发消息给作者

大家好!

  我是本场主持人肖然。今天的讲师是中国著名佛教大师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任教闽南佛学院。这么多年来,济群法师致力于教育和研修,他把中国的佛教以一种朴素的语言、佛教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当中,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新的认识。佛教不但是一种文化、哲学,还是一种科学、是一种智慧。用新的理念体会到佛教的智慧,用佛教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佛教理念的指导下,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本原。

  济群法师多年来走遍大江南北,他有一句话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深似孤云闲、悠悠任老来”,体现出济群大师的品质。现在有请济群大师给我们讲课。

  济群大师:

  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心灵的管理与自由。我们今天探讨的角度主要是从佛教的角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们都觉得佛教是烧烧香、磕磕头,把佛教当成纯粹外在的信仰。我们很少去考虑佛教究竟跟我们的人生、生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我想,只要稍微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人,多半都会知道佛教是博大精深,有着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有着深奥哲理。佛教的典籍浩如烟海,差不多有一万多卷,佛法跟其他的宗教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一个外在的主宰的神,就像是上帝。人生问题的解决,比如说一个人需要获得拯救,主要是靠一种外在力量。所以一般的信仰多半都是他力的,但佛教不认为有一个主宰的神,不承认世界有一个主宰的神。佛教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每一个人的人生吉凶破腹都是自己造成的。同样要解决我们人生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也要靠自己。

  所以佛教对生命自身就会有着特别深刻的研究,当然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只要是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一个是心灵。相对来说物质是被动的存在,人的心灵是一种能动。所以佛教认为如果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改变自己的生命,那就势必要了解你的心灵。其实每一个人的心就是每一个人自己生命的导演,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佛教是心性之学,对人的心性有着非常深奥的研究。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牵扯到儒家的修养、心灵的修养,他们基本上也会从佛教中广泛的吸收内容。比如我们知道宋朝的(宋明礼贤)对于心灵修养主要的部分就是来自于佛教。所以说,佛教是东方的心理学。我们现在所用的是西方的心理学,而佛教是东方的心理学。

  我想这几年随着国内心理学渐渐的兴起,大家也能够接触到很多西方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著作。在这著作中,有很多著作是西方心理学家们到东方来学习佛教,有的学习中国的禅宗,有的学习藏传佛教,学习之后他们撰写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如何应用佛教的思想,作为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咨询师心灵的建设以及心理学科的建设以及心理治疗。这几年这方面的著作很多,我们从去年以来,我们在上海与从事心理学的朋友们,请他们帮忙翻译心理学的书有500多本,是西方心理学家如何把应用在心理学方面的佛家著作。这反映了什么道理?西方的心理学对人们心灵问题的解决,他有很多的手段方法,但事实上人类心灵问题的解决他是离不开我们对人心性透彻的了解。相对而言,西方的心理学,他们对人类心性的了解比起佛教来说他们还是比较肤浅。佛法通过禅修,直接了如心的本能,所以对于人类心里的问题有着更为透彻的解决方法。

  所以西方心理学也正在广泛的吸收佛教的思想。佛教讲究的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要看到我们的心,了解自己的心;见性就是心的本质,见到心的本质。通过明心见性的修行,完成生命的改变。今天的世界是偏向于物质的世界,我们今天的科学基本上是偏向于物质的科学。人类对于物质科学的研究,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改善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明的程度。但人类对于心的了解,相比之下还是比较不行。如今普遍的问题是心态不好,人们的心理健康有问题,所以大家学习心理学,这不管是对于每一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作为心理学的从业者,以及作为心理学的咨询师,我们需要具备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健康心灵。因为我们只有具备实际意义上的健康心理,我们一方面在给别人治疗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不会被感染。另一方面我们才有力量去给别人。因为心理力量其实是蛮重要的,有一种正面的强大的治疗心理,我们在治理别人心灵的时候就会是一个强大的办法。

  过去心理学问题的主导、治疗其实是出家人在做,在西方是牧师们在做,我们每天接触到很多的信徒,来找我们问到很多心灵的问题、生活的问题,我们给他们一些佛法的开导,他们觉没事,放下心了。我们的角色跟你们从事的工作蛮像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同行。

  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来讲一讲佛教怎么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心、管理自己的心,帮助我们的心灵能够获得自由。

  第一,佛教把心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属于望心,一个属于真心。望心属于希望的心,希望的心是由我们生活的经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我们能够感觉到的种种心灵以及除了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心理之外,其实佛教总是讲到潜意识的,潜意识相当一部分都属于望心的系统。除了望心以外,佛教还讲到真心,真心是真实不变的心。

  佛教认为,我们心灵的世界大体是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迷惑的系统,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做很多的事情,我们每天也都在说很多话,但是我们在做这些事情和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做很多事情,我们会说很多话。我们说的这些话做的这些事,他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都会形成各种生命的经验,都会形成各种生命的情绪,各种想法。这些想法、这些情绪、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命。这是平常人的状态,所有的经验在我们内心都会形成积累,会积累成各种心灵力量,这包括我们的性格、想法、情绪、人格。

  佛教认为在我们迷惑系统的背后还有一个觉悟的本性,这种觉悟的就是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力量。这种觉悟的本性佛教认为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能够改变自己的希望所在。觉悟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在佛教中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悟到的时候发出这样一个感叹,一切重身都有如来智慧得下,只因执着妄想而不能正得。在佛教的(念谈经)讲到了佛性,什么是佛性,就是成佛的潜在品质。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中说上帝是唯一的,但佛教中讲绝想都可以成佛。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佛,因为每一个人生命内在都具备这种成佛的潜质,也就是佛性。佛性其实就是觉悟的本性,觉悟的本性我们就能够成佛,我们就有能力来解决自己生命中的迷惑和恼。所以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多半都是他力的宗教,他觉得人是没有能力拯救自己的,必须要信赖神、信上帝,上帝才能拯救你。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拯救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佛的本性、成佛的潜在品质。你只要把这种佛性、觉悟的本性开发出来,你就有能力解除你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

  所以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解脱的功能。什么是自解脱?就是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生命自身的迷惑,看不清楚自己。因为看不清楚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定,因为这种错误的认定,我们就会发展出很多的烦恼。因为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观念,对自己、对世界没有办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会产生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我们又看不清楚,所以每一个人都会陷入到生命的泥塘中,要是没有方法和力量事实上很难走出来,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佛教一方面看到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现实,但同时佛徒也看到了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具备了自我解脱,也就是自我治疗的能力。你只要通过禅修,把这样的能力开发出来之后,你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人。

  我们都是迷惑在这样一个系统里,同时具备觉悟的本性,所以这是每一个生命的希望所在。如果光有生命的系统,没有觉悟的本性,我们的生命简直就是没有希望。因为我们在迷惑的泥塘里,很多人都是在情景的泥塘里走不出来,生命就会痛苦无边。人跟生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系统,人本来是具备这种佛性,也就是觉悟的本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有一种力量就是无名,这种无名的力量使得我们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把自己觉悟的本性丢失掉。因为丢失掉,看不清楚自己,所以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定。有了这种错误的认定,才发展出生命的迷惘的世界、迷惘的系统。

  佛教所有的修行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看清楚迷惘的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觉悟的本性。见到觉悟本性之后就有能力接触迷惘的系统,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一个觉悟的人,成为一个觉醒的人。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大梦人,我们整个生命,我们一方面看不清楚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根本做不了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我们想要生气的时候,能不能不让自己生气。对某一件事情很在乎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时候,能不能叫自己不在乎。我们觉得自己的内心很烦燥,你有没有能力立马叫他不要烦燥。没有办法做到,这说明我们内心有很多的力量,这些力量没有能力去控制他。所以学佛要帮助我们了解他、认识他,认识到内心的力量,同时他要帮助我们了解,了解内心觉醒的力量,内心有一种可以自主的力量,自主的力量就是觉悟的力量。

  学佛就是在梦中觉醒,在大梦中,迷惑系统的背后找到觉悟的力量,你的生命就从迷惑中觉醒。当你真正成为一个觉醒的人时,你就是佛徒。佛是什么意思?佛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者,觉悟的人、智者、智慧者。成佛,就是成就无上善提,无善菩提这就是最高的,最觉悟的。中国的禅徒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内心的佛,比如说有人问禅中的主师,佛是什么?主师说,你就是。当然不是你当下的状态,而是你当下的内心里边就具备佛的力量。佛到哪里去找,去内心找。有人说既然从内心找,为什么寺庙还要佛像、经书,实际上佛像就是一种象征,通过觉醒的修行得到成就的人,佛像是一种觉醒的榜样。了解自己,开发自己觉醒的力量,这个过程中需要技术、需要理论。所以佛教的方丈帮助你认识自己的力量,佛在云山莫远求。

  在印度有一个灵救山,当时佛徒就在那儿。灵山只在儒心头,不在别处,到那里求佛,要到心理去求。绝想有个灵山塔,这个灵山塔是什么?就是生命内在具备觉悟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怎么修行,好像灵山塔下修。但是从内心修,他也离不开外在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需要知道成佛经济是成就什么?如果有人问你们,说佛是什么?我们就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你心灵觉醒的状态就是佛。当你的心进入到一种迷惑的状态,你就是众生。关于这个道理中国的禅宗六组会开创的禅宗把这一道理讲的非常透彻,六组禅经,讲到菩提自信本来心静,我们内心都具有觉悟的本性,这一本性本来是清静的、圆满的,修行只要悟到了你就成佛了。佛跟众生的差别到底在哪里?佛高高在上、众生跟佛差别很大,其实不是,佛跟众生都有共性的地方,都有觉悟的本性,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但是在现象上来说,佛跟众生又有很大的差距,差距究竟在哪里,六组禅经讲,前面迷是众生,后面悟就是佛。佛和众生就是在迷和悟之间,当你的内心进入到迷的状态看不清楚的时候就是众生,当你体验到觉悟的本性就是佛。名词上的分歧不是很大,但后来的分歧非常大,众生从迷恋的迷开展出整个迷惑的世界,佛从迷恋的悟开展出觉悟的世界,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我们要了解到生命有这么两个系统。修行所要做的一方面是平息迷惑的信息,一方面要认识到内在的觉悟本性。当然我现在说了这个方法,大家听起来可能会觉得很容易、很省事。中国的禅宗体现顿悟,直接认识你的佛性。这样一种修行对普通人来说不容易做到,因为他必须要有很好的慧根,慧根深厚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慧根不深厚,你这样修行是修不起来的。所以在佛教里边的修行有分为渐教的系统和顿教角的系统。神修的技术、慧能的技术。神修技术是讲生世菩提术、心如宁静台、实时行佛事、莫时尘埃。我们心就像一个镜子一样,镜子的上边门上有很多的灰尘,而且灰尘会随时往上粘,修行就是要一点点的把灰尘擦掉,也就是我们的心每天都会被贪、吃,只要展到一点灰尘就擦掉。体验佛性烦恼、尘埃就会自然凋落。六组的修行是顿教性的。关于佛教当中有一种叫为时钟,对人心灵世界的差别以及心如何发生他的规律说的特别的清楚。

  关于讲到心的一块,他把我们人的心分为两部分一个离心的主体,一个是心理活动。关于心的主体讲到八个识,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摩纳识,第八是阿拉耶识。八个识中分两个部分,前五和第六是属于意识的范畴,第七和第八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关于潜意识佛教里边早就有了。

  先来说五识,前面五个心的主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的识,这跟我们认识的渠道,我们有五个认识渠道,认识世界有眼、耳、鼻、舌、身体。这五个渠道有色、声、香、味、触,眼睛看到的是颜色、耳朵听到的是声音、鼻子闻到的是香臭、舌头尝到的是味道、身体会产生一种接触。五根跟五存五种境界相对应的时候就会产生五种认识。所以五识的认识在佛教里边叫做限量,不带判断、不带名言。比如说这是桌子、这是手机,我们再认识很多东西的时候,跟经验发生联系,事实上这都是属于第六意思的作用。第五只是为第六意识的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最原始的素材。接下来的第六意识会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会把自己的经验、文化、各种情绪投射进去,再觉得他是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不是前五识的作用。

  第六意识,我们现在大体的行动都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对事物的思考、分别、判断的能力非常强,但是他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他的认识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是没有一定的,有可能是正确的,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佛教里边讲到,意识的认识包含着彼量,彼量是正确的推理、正确的判断,还有就是非量,就是属于错误的判断、错误的推理。意识所得到的知识究竟正确不正确,还要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以及经验判断能力、知识来源,有很多的因素,以及你在判断过程中推理的程序到底正确不正确。比如说我们现在讲逻辑、因明,就是给你讲一个认识的正确方法,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方法。如果没有得到认识,你对认识事物的判断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在认识上虽然能力很强,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第六意识从情感上来说,佛教讲人的情感有五种,有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痛苦、快乐是偏向于生理性的。欢喜、忧愁,你想起一件什么事情很欢喜,或者想起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忧愁,这些是属于一种心理方面的。不苦不乐主要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你喜欢的,逆境是你不喜欢的,顺境产生快乐、逆境产生乐、忧。这里边他有三种属性,这三种属性包括善的属性、恶的属性和无忌。活动有很多心灵在配合,就像一个国家中,国王下边有很多的大臣,大臣中有忠臣有*臣,如果国王在*臣在一起的时候,会做出很多坏事,如果国王跟忠臣在一起的时候会做出很多好事。同样他的第六意识跟善的心灵相应的时候会成为善的意识,如果跟不善的意识相应的时候就会成为不善的意识。因为不同心灵的相应,就会做出善行、恶行。

  这些行为都会产生业,佛教有一个业的概念。我们每一个曲径运动面会产生一种新的心理力量,他会回归到心理世界。我们的心就像田一样,在内心播种。每一个曲径运动在心理都会形成力量,接下来形成潜意识,潜意识就是种子,这些种子在内心产生力量之后,只要等待姻缘,这些活动就会活动,活动之后就会成为心理的力量,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想法,都是长时间不停的往内心播种,这些种子活动以后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心理现象出现。

  第六意识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第六意识他的行为有善和不善,还有无忌的行为,无无忌是不善也不恶,这些力量进入到我们潜意识的世界里去。这些力量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命,影响着我们未来生命的发展。佛认为,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也还是要靠意识的力量,也就是一个人要想从迷惑的状态里解脱出来,他也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意识接受一些正确的知识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再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心理。最后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命,所以历史在我们整个生命延续过程中,他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意识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我们知道像精神分析的大家,弗洛伊德讲到意识、潜意识,其实人们的心灵世界大部分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而意识所表现出来的是心灵世界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所有的心理活动基础事实上都来自于潜意识,潜意识会不断的提供这追心理因素,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有一种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自我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然后造成每一个生命。这种自我感对每个人来说,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第七个识是摩纳识,这是我们生命潜在的自我意识,潜在的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到我们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的自我感是来自于潜意识。接下来讲到第七识,人为什么会产生自我感,自我意识,对自我的一种认定,对自我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边,有一种原始的门楣力量,这在佛教里边是无明,明在佛教里边通常叫做跟智慧有等同等同。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本身是清楚、不清楚,你看了清楚就是明,怎么样才能看的清楚,也就是说这个房间里,晚上就是一片漆黑,你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房间里有灯就看的很清楚,内心事实上有电灯,电灯的开光没有拉,所以处在黑暗的状态。因为看不清楚自己,所以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定。另外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错误的认定,所以形成一种自我感。

  另外同时具备的还有四种心理因素。第一种我痴,对自己完全看不清楚的状态。生命最大的问题在哪里?西方心理学讲要认识自己,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原因就是我们看不清楚自己。因为看不清楚的关系,他们就会对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认定,把很多不是我的东西当作自我。因为看不清楚自己,所以进行错误的认定,这是第二个叫做我*;第三爱我爱,凡是对你认定过的东西,你觉得是你的东西,他都会变的特别的重要。所以作为每一个人的生命,这种自我会有几个特征,自我的重要感,还有自我的优越感以及自我的主宰,伴随着自我,这有三个特征。凡是你觉得被你任命是你的东西,或者跟你有关系的东西,他就会变的特别重要。为什么说你的孩子对你来说特别重要,对别人来说重不重要?一点不重要。房子上贴上了我的标签,就变的非常重要,这个标签一拿掉,就显的一点都不追求。这就是自我的重要感,每一个自我都会伴随着重要感。他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我要比别人优越,我们有时候即使不如别人,有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屑于认同别人,这也是第四种我慢,觉得自己要比别人高高在上。

  所以自我感中伴随着这样四种心灵,我痴、我*、我爱、我慢。潜意识里边这样一种自我感,这样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而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的自我意识也会表现出。比如说自我的重要感、自我的优越感,自我的主宰力。但是佛教告诉我们,你现在所任命的自我是关键,你现在所认识的自我不是真正的自己,是你自己内心制造的一个替代者。我们的生命一天到晚都在维护这个替代品,所以维护的很清楚。如果真正要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就会活的很自在。所以一天到晚维护自我,所以就会变的很清楚。

  第八个识是阿拉耶识,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是说宝藏藏在里边,有这样一个功能,他是生命的大储藏室。所有的生命经历,经历过之后,最终都会形成一种心理力量,然后就会保存到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保存到阿拉耶识去,阿拉耶也是储藏我们生命的经验,这个道理就是欣喜,现行新种子,我们的一些心理活动,活动之后在我们内心里边形成心理力量。这种心理力量在佛法里边叫做种子。所以生命仓库里边有很多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之后,构成了我们的心理活动。

  阿拉耶识同时也是我们各种心理活动生成的根本,也就是说所有的心理活动的产生,事实上都是有心理基础,也就是说有种子的。比如说一个人喜欢贪,在你内心中就会形成强大的贪的心理力量、心理因素。一个人如果喜欢生气,在你的内心里会慢慢形成生气的力量,一个人喜欢嫉妒,在你内心慢慢形成嫉妒的心理因素。每一种心理因素随着你不断的重复,他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活动的次数越多,在你内心里边就会形成越强大的心理力量。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对每一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时候还会产生对应的对象。每一种心理活动开展出来之后也会有一种对应出现。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事实上从国法来说,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其实不是世界的真相,你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心理影像,当然你的心理影像会受到外在社会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关系,但事实上不是一个东西。

  阿拉耶识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是作为轮回的一个载体。比如说我们的生命,佛教讲六道轮回,轮回就是从这一生到来生,从来生到来生。我们身体会消失,阿拉耶识会带着我们生命的经验下一生轮回,下一生结束会带着我们的生命再一次进入生命的轮回。其中他是贯穿着阿拉耶识的作用,但阿拉耶识跟灵魂一不一样,灵魂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识体,佛教不讲灵魂,佛教讲阿拉耶识,这一生跟下一胎的联系。阿拉耶识跟灵魂有什么不一样,阿拉耶识的内容会不断改变,阿拉耶识是刹那生灭相应相吸,这里边会比喻一种心的特征的状态。前面的水和后面的水看起来一样,其实他是不一样的,阿拉耶识是随着经验的变化,他的品质也会不断改变,他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随着生命的经验,阿拉耶识的品质也会不断改变。

  所以阿拉耶识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东西,阿拉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到底是善还是恶的?所以这里边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佛教认为人性不是善也不是恶的,佛教不像西方,西方这些哲学家们认为人性是恶的,也不像中国的孟子讲性本善。佛教讲阿拉耶识作为生命最基本的载体,其实他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他只是一个仓库,就像仓库,里边可以放好的东西,也可以放不好的东西。但是可能有的人会喜欢接受好的东西,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接纳一些善的朋友、善的行为。也有一些人会接受不好的东西。这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这里他会根据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来选择好的还是不好的。

  在阿拉耶识的本身是不会做这样的选择,你给他选择,他就介绍什么。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有没有善恶,其实每一个人的人格是有善恶的。有的绝想格比较倾向于善,有的人比较倾向于恶。每一个人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因为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所以有的人就会去接纳一些善的东西,这样生命中善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最终人格就会倾向于善。也有的人就会不断的接纳一些恶的东西,接受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样他生命中恶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他的人性就会比较倾向于恶。但并不是说一个善的人生命中就没有恶的力量,也不是说恶的人生命中就没有善的力量。一般人是忽好忽坏,有的人善的力量强一些、恶的力量弱一些,有的人恶的力量强一些、善的力量弱一些。这个道理就像孔老夫子讲,为上至以下耶。上至之能和下至之能变化不太大,中等之能是可上可下的。当然一个人如果真正成为圣贤,把内心恶的力量彻底消除了,就会成为真正善的人。

  从佛法角度看人性,人性也是随着我们生命的积累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倾向也不一样。当然我们所讲的关于人性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他分成是本性和习性,我们现在讲的人性会比较倾向于讲习性的这一部分。什么叫习性,所谓习性就是代表着我们生命中长期积累起来的习惯,习惯由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积累下来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叫做习性。本性就是天生的东西,前面所讲的佛性,佛性是超越善恶。超越对人性恶的世界,我们才能认识到。

  我们现在讲到比较偏向于习性,习性造就了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有的人会成为好人,有的会成为坏人。心理活动这一块大体也可以分为人的普通心理、善的心理和不善良的心理,普通的心理大体上相当于心理学上讲到的一些基本的心理。这些基本的心理佛教上分成五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第一种在佛教里叫做属意,属意就是警觉的心理。第二种是触,触在心理学中类似于一种感觉的心。佛教讲的就是人的心理发展,佛教讲修行事实上也是告诉我们早些要认识我们人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规律,当我们认识到规律以后才有可能完成心理的改变。错误的心理到底怎么产生的,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臂,这是六种接触外部世界的六个窗口。当我们六个窗口接触到外界的六层,色、声、香、味、触、根。认识之后就会产生六个识,根、层、识。在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六种触,有关眼睛也是产生的一种基本感觉。六种感觉就会带动进一步接触世界,因为有了这个感觉之后,就会带着进一步去接触世界。在进一步接触世界过程中,发现这些世界其实是有顺境、逆境,有你喜欢的也有你不喜欢的,还有一些你不喜欢的,所以感觉之后就会发展出情感,佛教里讲哨实际上就是讲情感哭乐优喜授。

  伴随着情感理性就会发生作用,比如说这个录音笔,我们就会想这是什么东西,佛教里讲的是表象。表象之后接下来可能会对世界的对象采取一些行动,我喜欢我就要得到他,我不喜欢的我就要讨厌他、远离他,然后进入一种抑制、行为的阶段。在佛教里边把它叫做五种基本的心理。人在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就会伴随着五种心理发展出很多的情绪。比如说对我们喜欢的东西,对我们的涉身产生一种快乐的感觉,对自己的爱情产生美好的感觉,对你的事业带来美好的感觉,你就会想把某种感觉需要牢牢的抓住,我们对一些美好的感觉就想着要牢牢抓住。对我们自己看到的会觉得这个跟我有关系、那个没有关系,如果跟我有关系的东西,我们也会想要抓住,所以这就会产生贪心。对于跟我们有用的,我们就会形成贪心。

  在这个贪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觉得抓的太在乎了,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对我们贪的东西,如果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愿望方向发展,内心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如果我们在乎的东西受到别人的冲击,我们就会生气。如果对外在的东西过分依赖,依赖习惯了,这个东西不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痛苦感。所以人们对外在世界过分的依赖,依赖之后一变化在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所面对的东西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顺境有逆境,顺境的话就会想尽办法得到他,逆境的话给我们造成冲击的伤害的境界,我们就会想办法毁坏他,这样势必会采取很多行动,这在佛教里边是讲造业,造了善业,造了恶业。这种善业和恶业在内心都会形成一种力量,善的力量、不善的力量,这些力量会推动着未来生命的发展,所以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就取决于你现在做了一些什么,你每天想了一些什么,他就会直接影响到你未来的生命。

  但是我们的人关键问题在哪里,关键问题在于无明,因为没有电灯的关系看不到东西,内心缺乏一种光明,但是我们的已经把光明的开光关掉了,所以内心的光明始终是不起作用的。人总是活在什么样的状态中?人总是活在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不是在觉知的状态,不能对自己每一个行为都清清楚楚。比如说你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就会追逐对象,你就会去做。但是对你整个当下的心理过程,自己不坚定清楚。对自己的心理过程,缺乏一种明的力量,因为无明,所以我们就不知不觉的在我们内心里边在乎某一个东西。比如说在乎一个人,或者在乎一个地位,我们看中的就是这些人,我们看中一个地位,或者说我们看到一笔财富。在看到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我就要想尽办法得到他,占有他。在不知不觉过程中,在我们内心就会制造很多负面情绪,我们就会掉到情绪的泥塘里。当我们掉入情绪泥塘里,带着情绪再去追逐这个东西。追逐的过程中,内心的情绪又在增加,增加的结果又使我们进一步再去接触这个东西。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在情绪里掉的越来越深,索伊美个人都是活在特定的情绪的轮回里。

  所以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情绪,都活在不同情绪的轮回。如何才能从这边爬出来,其实一般人是没有力量的,当然也有在里边打滚的,最后就要找你们来解决。这就叫轮回,轮回佛教里边归纳成三个字,三个字就是惑、业、苦。迷惑,看不清楚,在看不清楚的状态下,产生情绪,带着情绪做很多事情,最后就遭来一大堆痛苦,在痛苦中还是看不清楚,继续制造情绪,继续制造情绪的过程中又产生很多负面的行为,在负面的行为中又遭来很多痛苦的结果,在痛苦中还是看不清楚。所以人们就在这惑、业、苦中转。在业里边同时都是充满迷惑,然后不同的造业,然后不停的遭受痛苦的结果。每个人的内心中,因为对于世界的认识上的问题,所以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他就会发展出这么多负面的情绪和烦恼,使人们调入到这样一个情绪和烦恼的深根里。

  佛法也给我们找到了解脱的希望,我们人事实上在内心里除了这种无明之外还有佛性,这种佛性虽然说被无明所遮盖,实际上他还是在作用,因为佛性在内心中还会发展出很多良知、良能。比如说人有羞耻心,羞耻心就是一种良知,人有羞耻心堕落的时候就不会堕落的太深。比如说儒家讲做人的标准,任义礼志信。佛家也有标准,这个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没有标准,我们缺少的教育是什么?缺少人性的教育,教育都是教我们怎么赚钱,有没有人告诉我们人是怎么回事,几乎没有。我们只想赚钱,结果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很多人不这手段的赚钱,钱赚了很多,结果心态搞坏了,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传统的教育,不管是儒家教育还是佛教教育,都得体现做人的标准,有人这个标准之后就会衡量自己。如果跟这个标准有差距之后,就会有羞耻。没有标准的话,我怎么做都是对的。

  所以人要有羞耻之心,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是没有羞耻之心。羞耻之心对一个人的道德开张就是一个基础,人讲的侧隐之心这实际上就是悲鸣心,悲鸣心很小,可能都被淹没掉了,很多人很麻木,被先后具备良心的心理被淹没掉了,因此我们要去发现他、开发他。这一面的悲鸣之心就可以发展出儒家所说的仁义之心,大爱、博爱。在佛教来说就是大慈大悲,什么是慈悲?当我们看到对方需要快乐的时候,我们就给予他快乐。当我们看到对方陷入痛苦之中时,我们能够把他们拯救出来,那就是悲,这是慈悲之心。

  这是非常良性的非常好的德行,如果人要没有得成之心,处处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他很少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你们学心理学的,不是要讲共情、同理心。你要有慈悲心才能共情,你要有慈悲心才能体会别人,体会别人的痛苦、体会别人的快乐。所以共情就像一种心灵一样,人的生理也具备这样一种基础,比如说理性,理性是作为人类来说,人跟动物最大不同的地方,人有理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也是因为人有理性,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善用理性,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善用理性,理性会让人毁灭,理性会让人堕落到无尽的痛苦的深渊。动物吃饱喝足就很开心,可是人吃饱喝足、家产万贯可是不幸福,中国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很多人很富裕,但中国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真正开心的都不是很多。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好的心态。中国人的幸福感排在第123位,不抱和不幸福,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所以人就是如何要善用理性,我们先要介绍正确的知识之后才有可能形成健康的理性。当我们形成健康的理性之后,这个理性才能帮助我们开发智慧、认识真理,帮助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刚才讲到了人的心理,心理大体分为普通的心理,善的心和不善的心,普通的心理是基本的心理。每个人因为我们生命中的无明,会发达出很多不善的心,在佛教叫烦恼的心,也可以叫做负面情绪的心。同时作为我们生命中还有很多善的心理、良性的心理,所以要去选择。对于我们心里的管理,关键是要从了解的的心理之后,对自己的心理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要选择发展善的心理,对我们每一个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其实是应该选择自己内心的发展,选择生命的发展,选择心灵的发展,这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讲一讲佛法究竟怎么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心,前面主要还是介绍了人的心理各种各样的情况,从心理到潜意识,接下来讲佛教怎么帮助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心。在佛法的修行里边,他有一些属于基础的部分。比如说佛教讲,皈依。皈依代表了你就是选择这样一种智慧作为帮助你改变生命的智慧。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有很多缺陷,我们的心灵世界有很多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关键我们需要有一种智慧,需要寻找一种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要改变自己是非常难的事情。当然西方心理学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西方心理学能不能真正究竟改变我们人的心理问题,光靠西方心理学还不行。所以西方心理学也是不断大量的吸收国教,作为西方心理学的建设。你们这些心理学的从业者,你们应该多了解一些佛法。

  佛法里边讲到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佛是觉醒的意思,一个人通过心理治疗已经达到完全觉醒的人。完全觉醒的人,他的生命中已经不再有这些迷惑和烦恼,他们已经把生命中所有的迷惑和烦恼以及所有负面的情绪彻底的清楚掉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我们佛教里边讲佛,佛作为我们的老师,作为我们的榜样,他就是成功的案例。活佛就是成功的解决心理问题的目标、榜样。

  佛教里边很多高僧们,他们在心理上都是非常的健康。上一次在苏州昔人室(音),有没有人去过,有500罗汉。在那里举办过一届佛教心理治疗论坛,我们有找了十个心理学界的专家,包括这次来的朱建军等国内心理学界的权威介绍,还有佛教界的我们坐在一起讨论,心理学是怎么解决心理问题的,佛教是怎么解决心理问题的。有三天的探讨,后来把它变成杂志,下面有这样的专刊,办了一本杂志专门形成专辑。

  刚才讲到活就是代表生命的觉醒,完全觉醒、完全健康的人。法就是方法,如何帮助你解除迷惑走向觉醒的方法,你找到这样一种方法,你才有可能真正的从你生命迷惑的泥塘里走出来。生就是代表着在这个过程中的实践者,当然我们现在也是每一个出家人都能承担这样的责任,不是说每一个佛家人都这样做,所以你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就像学心理学也要有一个导师,要有一个督导、引导,这样才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实际上就像镜子一样,有了镜子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通过禅修来改变自己。佛法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智慧。

  佛教还讲到一种发心,你要确认究竟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我们现在人讲究发展经济、发展事业,但佛教让我们做的是,佛教发展经济、发展事业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暂时的,对我们来说都有暂时的意义。而你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因为他之间关系到你整个未来的生命,你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就意味着你选择什么样的心理。比如说我们内心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因为我们看不清楚,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的强化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事实上你是不知不觉,你讨厌你的负面情绪,可是你每天都在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实际上每天都是这样子。

  原因一方面我们看不清楚,另一方面我们没有能力摆脱,就像你被一个人纠缠住,你没有办法摆脱。如果看不清楚有自己的内心,你就会不知不觉陷入到不良的情绪中。另一方面你要有这种能力,否则你怎么摆脱纠结。佛法告诉我们要认识我们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具备解决这种纠结的力量。选择发展这样的一种心,对你的生命将会有永久的意义。如果发展负面情绪可能就是痛苦无边。佛教让我们讲要发展菩提术,菩提就是觉悟、觉醒,我们要去发展觉醒的心。

  中国的佛教是大臣佛教,大臣的佛教是说,你不仅要让自己觉醒,不仅发展自己觉醒的心,还要看到众生,他们陷入到这些无明的情绪中痛苦不亢,他们找不到解除的方法,你现在已经找到这样一种方法,你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人让所有的人都要从这种迷惑中觉醒。首先要接受所有普天之下的众生,这样你的心一下子就打开了。当你心这么宽大之后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他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对很多的执着,当你的心量很大的时候,你们看看天上的云彩会不会影响到虚空。当你是一片云彩的时候,这一片的云彩才会影响到。佛教讲的菩萨是要接纳所有的众生,这样的人才叫菩萨。你愿意帮助所有的人,但你有了这样一种心量之后,这个世界没有能力可以伤害你的。

  所以发展要有智慧、要懂得哪些心是好的、哪些心是有价值的,哪些心是没有价值的,哪些心会带来快乐、哪些心没有用,这就像买股票一样,哪个股票可以给你带来利润,哪个股票会让你亏本。其实心也一样,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心理,这些心理在你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是取决于我们对他的重视、对他能量的投资,每一种心不是从一个非常渺小的心变成很强大的心,事实上我们不断的教育他,不断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他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在我们内心里,他会变成一切。他会占据我们大部分的心理能量,比如说有的人一生为了一种爱,有的人一生为了一种恨。这样的负面情绪会挥发所有的能量,就像人的身上长了恶心肿瘤不好好治疗,他就会拼命长,长的过程中把你身上所有的营养都吸收,他长的很大,那这个人就完蛋。

  同样心也是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要看清楚哪些心对我们是有利的,哪些心对我们是有害的,你要有智慧的去选择,选择应该发展什么心。如果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是最重要的,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除了发现以后,还要相信因果。实际上是一种心灵上的因,你的每一个心念在你的内心里边都会形成一种因。每一个心理活动,你每做的一个事情,都会在你内心形成一个因。然后你不断的强化这种心理,这种心理就会不断的成长,这种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包含着因果。比如说你的一个行为,会形成一种心理力量,你的行为就是因,这种行为力量就是果。这种心理力量会变成活动,心理力量是因,心理活动是果。心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同时又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力量,那心理活动是因,形成心理力量是果。这种心理力量越来越强,就越来越有能力活动,心理因素是因,心理活动是果。

  所以在佛教中对这个道理说明的非常清楚,种子生现行,现行新种子,种子就是心理因素,现行就是起活动,活动之后又形成种子,种子又起现行,现行之后又起种子。他的活动事实上同时也在吸收你的心理能力,心理能力吸收的越多,在你内心里边他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随着你的注意点不断转移,今天你在乎的是这份感情,对这份感情的心理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明天执着的是另外一个人,那个人的心理力量就会越来越强。今天把重点转移到怎么做事业上,这种心理力量就会越来越强。随着你的关注点不同,你的关注点意味着你对某一种心里的选择。心理活动的选择促进了心理活动的发展。

  这种活动、这种成长慢慢的形成各式各样的心态,这种心态渐渐的形成性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其实有主导性格,还有其他性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再变成人格。每个人都会有多面性,可能有五种人格、有十种人格、有二十种人格。在不同的场所我们会有不同的面孔,不同的面口事实上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活动被无限放大之后在内心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所以现在的人,有的是多种人格,多种人格,很多这些人格一个个力量特别强大之后,最后就会变成心理疾病。因为内心的恐吓会变的很弱,这种人格跟那种人格,最后各是各的,最后形成人格分裂的范畴。

  大千世界每个人不一样,这跟我们从事的行业和受到文化的教育、生活方式都不一样。这些人格再进一步的发展,最后造就了生命的形态。比如说讲动物的形态、阿修罗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六道的形态在人的身上都已经有了,比如说有的人生理充满了匮乏的时候,没有满足感、没有幸福感,这种人就是饿鬼心态。有的人喜欢斗争,一天到晚斗争,这种人就属于阿修罗的性格。还有的人很痛苦,总是沉静在痛苦中和仇恨心理,这种心态就是跟地域心态有关系。

  这些是随着不同心理发展的结果而得到,所以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心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佛法告诉我们心理的不同,主要是了解这些心理发展的英国,心理的本真,他是无偿的。无偿什么意思?哪个心理都是条件,他的成长要有众多的条件,他是可以改变、可以变化的。没有哪个心理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小的心理会慢慢壮大,一些大的心理通过一些方法可以消除掉。佛教讲心念无偿的特点。我们了解到心里有这样不同的性质,所以我们要去选择,佛教讲止恶行善。一方面要组织不良行为的发展,一方面要张扬善良的力量。如何才能更好的阻止恶的力量、张扬善的力量,佛教里边讲的戒律,很多人听到戒律就头疼,就是约束,很多事情不能做。为什么听到戒律觉得头疼?因为他跟我们的习惯,很多不良的劣根性发生冲突。比如说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被干涉。当然我们很多的劣根性不强行干涉、强行组织,那很麻烦。很多人心里的劣根性也需要强制。

  佛教讲戒律,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内心形成一个防御系统。防御系统怎么建立?我们意识到,我希望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这样一个高尚德人、健康的人,我一定要遵循哪些行为准则,只有遵循这些行为准则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当你认识这样一些遵循戒律对未来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才能保障未来生命的重要性之后,你才会自觉的做出承诺、宣誓。我从今以后,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不要再做了。这种承诺在我们内心里边会形成一种心理力量。这在佛教里边讲戒体,戒体就是防御系统,当你想要做不能做的事情,防御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你。也许有的时候警报的声音很小,你的系干力量很强,那警报是没有用的,警报战胜不了你贪生吃。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的思考,你这样的一个承诺对你的意义,你的承诺不断提醒自己,不断告诉自己,你的承诺对自己有多大的意义。在提醒过程中,你的内心里防御系统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当你每一次提醒,事实上意味着这个警报系统大家一次冲突,他的力量也会坚强。你不但告诫自己不要自己做的时候,你这种戒体本身又强化系统的力量,随着力量越来越强,你就越来越又有能力阻止自己的不良行为。

  当然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人非圣贤熟能无故,犯了错误怎么办?要忏悔,忏悔很重要。忏悔就是要发路,发路在心理上也有很多的治理方法,你有什么心洁,找一个倾诉,当然这个人得有一定权威性,比如说菩萨、佛主。不断倾诉过程中,在你的内心形成这样一个心洁就会化解掉。所以忏悔者清静、忏悔者安祥。比如说衣服脏了换下来洗一洗,我们有没有清理过自己的内心?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清洗过自己的内心。人为什么不开心?就是心理的垃圾太多,所以你感受到的都是不开心的。所以忏悔就是心灵的清晰剂,可以清洗我们的内心。我们有一个清静的心,没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开心了。

  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即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为什么说我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源泉,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烦恼,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制造出来的就是痛,终结、难受,当内心没有这些烦恼的时候,是不是最开心的时候。所以人的内心也是快乐的源泉,当你没有烦恼的时候,内心会散发出喜悦。内心具有一种旧的本性,山散发出来的就是快乐。内在的喜悦产生出来的是永恒的喜悦,是一种不伴随任何痛苦的快乐,是一种安安静静的,不会因为什么事情,但你内心总是会欢喜,会源源不断的往外散发。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内心的喜悦、宁静的喜悦。但现在的人只能感受到混的快乐,从混乱中找到一点点快乐,现在无法找到宁静的快乐,因为心根本静不下来。

  如果我们找到内心宁静的喜悦,这是不花本钱的,他是永久性的。这是关于修行的基础。接下来介绍禅修的方法,是正念修行。虽然说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各式各样的想法,其实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情绪都是什么?就是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心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在很大成分上他跟我们的认知是有关系的。我们一些错误的认识,他就会形成负面的心理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说我们会很执着、快乐,我们会很在乎快乐,但是人生事实上是苦多乐少,而且所有的快乐基本上伴随着痛苦。我们有了快乐的经历,总会不断的耿耿于怀,念念不舍,总是想重复这样的快乐。但人生的快乐其实没有一种本质性的快乐,什么是本质性的快乐,就是这样一种快乐,你任何时间想到他,或者说无论想多少时间都是快乐的,其实这个快乐是没有的。

  所有的快乐基本上是要有痛苦的渴求为基础。没有痛苦的渴求就没有快乐。比如说吃饭跟快乐那是因为有饥饿的痛苦,相聚的快乐是因为有相思的痛苦。这种痛苦得到之后是得到一定的度上得到的,所以我给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快乐其实就是我们某一种痛苦的修行被缓解之后你产生的一种感觉叫做快乐。其实快乐的本质上来说还是痛苦的。你有某种痛苦的苛求,很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得到之后开心的不得了。快乐的基础就是痛苦。

  人往往会执着于那一点点快乐,拼命的制造出很多痛苦出来。我们必须要看清楚快乐和痛苦的关系,不要执着快乐,而快乐他是会有的,如果不执着快乐,快乐会越来越多。快乐和痛苦有一个辨证的认识,这很重要。对我们的涉身以及情感的无常变化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世界所有的东西从我们的涉身到心理的情感变化,都是一个变化的东西。我们需要去接纳,接纳这样一种现实。我们不要指望永恒,每个人都有一种永恒的希望,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你要接纳变化,你要接纳无偿,你要接纳无偿就不会给你带来伤害,这个无偿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你想要感情不要变化,但是让感情变化的因素很多,你很执着,一定要怎么样其实也是很痛苦的。

  所以对无偿变化的一种接纳,会让你活的更平静。否则总是按自己的设定去生活,我拥有的东西一定怎么样,不顾客观的事实,最后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要接纳无偿的现实,比如说青春、衰老,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能够面对这样一种现实。还有一种认知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这个身体以及你的情感,以及你的这些观念,以及你的各种心理活动,跟你的生命是什么关系,正确的处理好这个关系,一般都会觉得这个身体就是我,我的情感就是我,我的观念就是我。当我觉得我的观念是我的时候,我们就会跟别的很容易形成对立。我说的特别重要,我的观念就是特别重要。当我们觉得这个身体是我的时候,我们就怕死,因为我们觉得死了就意味着没有了。佛教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身体事实上都是我们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他不是你,你不要把他当作是这个很重要。你需要从自己跳出来看自己,你需要从各种意识的活动中跳出来,你要把自己变成是一个观察者,自己对自己的观察者。

  因为我们看不清楚自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情绪中去,很容易陷入到自以为是中去,我们远远没有办法客观的看自己。我们总是活在自己的感觉里,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的感觉里,我们看世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看世界。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我们远远都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世界,我们看到很多的世界有很多不是真的,因为他已经被你的观念、情绪处理过了。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作为一个观察者,你要从你的感觉、观念,从你的情绪里边跳出来看自己,但我们内心里边事实上在我们心念,在我们情绪背后事实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观察者的力量。禅宗里边的修行让我们去参,参话头,告诉你自己寻找自己,怎么寻找自己,当你心里没有产生活动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我们经常活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中,我们都是活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其实这些心理活动只是你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实不是你。就像你的手,少了一个手不能说,我们的身体哪一部分代表了你,你要少了一个手,那这个人还是你。如果某某人少了一个手、一个耳朵、少了一个脚,少了这么多东西,总之谁还是谁。也就是说,这些所有的心理想法,事实上都不是你,所以我们要寻找,寻找念头没有升起之前,你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常常要我们参念生之前。

  你可以经常问一个问题,我是谁?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可能就是中国佛家投胎的,天生喜欢问,我是谁。他可以一下子找到生命内在的喜悦、安静,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意义,他就传播这样一种心灵的智慧就开始弘扬活法。对生命自身的审问,因为我们早已经把自己丢掉,我们已经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定,我们是活在自己的错误认定中,我们是要否定自己,是要否定自己错误的认知以及生命的替代品。

  所以我们就不断的访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天天不断的问自己。在问的过程中,每天在审视自己,每一天在看的过程中,有一天你的智慧就会打开,一下子就会开悟。而我们内心是不断的向外看,比如说我们都是追着念头跑,念头把你带到哪里你就跑到哪里,你很好审核。就像孤独升起的时候,会不断的逃避孤独,会寻找这种寄托。当你找到寄托,其实在找寄托的过程中,在你内心又有了寄托了,增加了一种寄托又增加了一种孤独,增加了一种孤独又找到了寄托,其实孤独还是在那儿。当恐惧来的时候,我们跑,跑到有人的地方,恐惧是不是就没有了?恐惧是躲起来了。你有没有关注恐惧是什么东西?佛教慧告诉你,当年佛徒在非常恐怖的树林里修行,恐惧来了,他就站在那里不动,恐惧没有消除之前绝不走半步,看着恐怖是什么,当他内心审视恐惧的时候,恐惧就消失了。他绝不逃避,我们一般人都是逃避,他绝不逃避,直接面向恐惧。

  我们要寻找内心自我审视的力量,需要培养这样一种力量,当然这种力量越来越强。我们情绪的力量会越来越弱,我们内心的力量会越来越平静,我们的欢喜就会越来越多。其实叫做正面的修行,很多西方人心理学家,他们也写了正面反面的信念,美国把正面信念的培训当做很多心理学家作为心理咨询师素质的培训课程。心理学界对佛法特别需要,所以第一届招的就是心理咨询师,当时有五六十人去参加。我们参加了七天的禅修,吃住免费,不交钱。

  正面的培训非常力量,这种正面的力量需要通过禅修,在内心建立起这种正面的力量,我们的生命真正的就会得到彻底的改变,否则的话一个人要改变自己是非常难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济群大师的精彩演讲。下午的会议到此结束。

顶一下(32 写日记 1182864 232876
分享排行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2008-2014 www.jue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01011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908号

客服QQ 10171605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148464312 邮箱 1017160561@qq.com